譚秀芳 張倩 姜麗


【摘要】目的:探究小兒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應蛋白的臨床檢驗的價值。方法:選擇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41例小兒手足口病患兒作為觀察組,將同期入院體檢的41例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組,兩組兒童均接受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應蛋白檢查,并準確記錄各項檢查結果。結果:觀察組患兒的IgA、IgM、IgG水平分別為(0.61±0.25)(g/L)、(1.82±0.47)(g/L)、(7.99±4.15)(g/L),與對照組健康兒童體檢結果差異顯著;同時,觀察組患兒的Hs-CRP為(10.69±4.11)μg/ml,明顯高于對照組健康兒童。結論: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斷中,可將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應蛋白檢驗結果作為依據,提高診斷的準確性,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關鍵詞】小兒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臨床檢驗
【中圖分類號】
R192.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5-102-02
小兒手足口病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兒科疾病,發病與腸道病毒關系密切,其特點主要包括傳染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病情較輕的患兒可在口腔、手、足處出現濕疹,病情嚴重的患兒還會出現心肌炎、肺水腫等多種并發癥,甚至會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應蛋白的水平變化是診斷小兒手足口病的重要指標,因此筆者將我院的患兒以及健康兒童作為研究對象,探究二者的臨床診斷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觀察組41例患兒,男女比例為22:19,年齡區間在1歲~3歲,平均年齡(1.3±0.6)歲;對照組41例健康體檢兒童,男女比例為23:18,年齡區間在1.6歲~3.4歲,平均年齡(1.5±0.4)歲。兩組兒童的一般不具有顯著的差異,并且經過家屬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工作。
1.2?患兒的入選和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患兒的體征等相關指標符合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斷標準,有發熱癥狀,并且在手、足、口相關部位以及周圍出現皰疹,甚至發展成為潰瘍;沒有其他的病毒性型感染疾病或是細菌感染疾病;家屬了解本次研究的方法、目的以及意義,并且簽署相關文件。
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全的患兒、研究過程中退出的患兒。
1.3?方法
兩組兒童均接受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應蛋白的臨床檢驗。采集兒童的靜脈血,采集量為2ml,而后使用EDTA完成抗凝操作。免疫球蛋白的IgA、IgM、IgG檢驗使用透射比濁法,確定兩組兒童免疫球蛋白相關指標水平;超敏C反應蛋白檢驗使用免疫層析法[1]。檢驗使用的設備為全自動分化儀。
1.4?臨床觀察指標
本次臨床研究工作觀察指標為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免疫球蛋白水平包括IgA、IgM、IgG。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討論
小兒手足口病一般來勢迅猛,發展速度極快,患兒普遍伴有頭痛、發熱等癥狀,與流行性感冒相似,通常患兒的體溫越高、患病時間越長越是嚴重,在患兒出現發熱癥狀的1d~2d后,其唇部、口腔粘膜等部位可看見明顯的潰瘍,而患兒此時也會在疾病的影響下而哭鬧不止、情緒煩躁。該疾病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以夏季的發病率最高,故而需要加強衛生管理,預防腸道病毒感染,降低兒童患病的幾率[2]。
小兒手足口病是病情較輕微的一類自愈型疾病,
在發生特殊情況時也會誘發心肌炎、肺炎等疾病。免疫球蛋白在體液免疫應答中有重要地位,是由漿細胞產生的活性較好的蛋白質,有很好的抵抗外界侵襲作用,在人體內還具有調理、中和、介導ADCC以及激活補體等作用。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為有五種,而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對IgA、IgM、IgG進行臨床檢驗,分析手足口病患兒與健康兒童在幾項指標中所表現出的差異性[3]。IgA主要作用是預防呼吸道感染,能夠參與到黏膜局部免疫活動中,臨床上將其分為分泌型和血清型;血清是其存在的主要場所,能夠與細菌、病毒的特異性結合,從而阻礙病原體在細胞表面的黏附作用,達到保護粘膜的目的。兒童容易患有感染性疾病可能與IgA水平有關。IgM在血清的含量大約為1mg/L,是基體分泌與合成最早的免疫球蛋白,屬于初次免疫應答的先鋒,且mIgM的表達還能夠應用在B細胞是否成熟的鑒別中,IgM則是早期感染疾病診斷的主要指標[4]。IgG在胞外液和基體血清中的含量最高,在免疫球蛋白中所占的比例約為75%~80%,在免疫競答中屬于戰斗力,具有中和體外毒素的作用,也是免疫球蛋白中唯一能夠透過胎盤的成分。
超敏C反應蛋白是一種存在血漿中的C反應蛋白,含量普遍低于10μg/ml,與組織受損程度為正比例關系,并且不會受到抗炎癥藥物、呼吸、血壓以及免疫抑制藥物等因素的影響,也是造成心肌損傷和炎癥反應的主要原因,在臨床上是判斷急性炎癥、組織受損程度和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在細菌感染的影響下,該指標的提升幅度非常大[5]。因此,臨床上將超敏C反應蛋白應用在感染源的鑒別中可得到可靠的臨床檢驗結果,而小兒手足口病屬于細菌、病毒感染類型疾病,該指標則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
本次臨床探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IgA、IgM、IgG水平分別為(0.61±0.25)(g/L)、(1.82±0.47)(g/L)、(7.99±4.15)(g/L),與對照組健康兒童體檢結果差異顯著;同時,觀察組患兒的Hs-CRP為(10.69±4.11)μg/ml,明顯高于對照組健康兒童。可見,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應蛋白是臨床上診斷小兒手足口病的重要指標,有利于保證診斷結果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應蛋白是小兒手足口病診斷的重要依據,可為保證診斷結果的準確性奠定基礎,進而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有利于提升治療效果,減輕疾病的負面影響,促進患兒康復。因此,臨床應積極銅鼓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應蛋白檢驗診斷小兒手足口病。
參考文獻:
[1]?李吉明,陳春梅.手足口病患兒超敏C反應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檢驗效能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10):81-82.
[2]?陳建華,夏志群,甘云,楊容.血清降鈣素原及超敏C反應蛋白聯合檢測在手足口病患兒的變化及診斷的臨床價值[J].中國現代醫生,2018,56(35):136-138.
[3]?顧雪,宋春蘭,付書琴,朱琳,陳芳,崔君浩.N末端腦鈉肽前體聯合超敏肌鈣蛋白T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病情進展的評估情況[J].中國全科醫學,2018,21(09):1060-1065.
[4]?余清源,劉捷.手足口病繼發細菌感染患兒檢測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及白細胞介素-6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學創新,2017,14(35):9-13.
[5]?黃秋賢,湯曉崔.超敏C反應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在小兒手足口病中的臨床檢測[J].臨床醫學工程,2017,24(02):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