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赫
5G網絡將在近期逐步進入大家的生活,藍牙也已經升級到了5.0時代,通信技術的發展為智能穿戴產品帶來了更多的可能,萬物智能互聯的時代正在到來,很多廠商也都在風口中布局AIoT/IoT,互聯網入口的大變局正在暗流涌動。
國內廠商早就覬覦著這次有可能洗牌的機會,借著5G商用的東風,智能穿戴正在迎來新的春天。
單純的5G技術到來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沒有本質的改變。利用5G低延遲、大帶寬等特性實現更高效的資源調配,當5G搭配上云計算的時候,移動設備獲得高性能算力就成為了可能。
5G網絡的大改變
每一代的移動通信系統都有一個非常具有標識性的指標對各代進行區分,而核心關鍵技術對其進行定義。在1G通信時代,只能提供模擬語音業務。2G/2.5G通信時代,能夠提供較好的數字語音和低速率數據服務,也就是我們可以實現手機打電話/發短信。到了3G通信時代真正進入互聯智能機的時代,網絡可以實現一般帶寬(理論帶寬:2~10 Mbps)上網服務。4G通信時代,帶寬繼續提升,造就了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應用井噴,戶外直播、手機在線看視頻和移動支付等。而5G通信,帶來了更大的帶寬(0.1~10 Gbps),更低的延時。
5G網絡為消費市場提供云計算通道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可能5G就是網速更快、延遲更低。其實5G理論端到端時延為1 ms,是4G的幾十分之一,5G還擁有100萬/km2的連接密度、10Tbps/km2的流量密度、500km/h以上的移動性和數10 Gbps的峰值速率的優勢。同時因為5G的頻譜的效率大幅度提升,相比4G提升5~15倍,整個無線通信網絡的運營效率和能效比得到大幅度提升。
簡單來說就是5G可以支持更多人同時使用更大的帶寬,延遲也更低了,依托5G技術,云計算下放至移動設備端消費市場成為可能。
從目前來看,VR、AR設備在依托5G技術技術的支持下,小型移動VR設備已經能實現VR內容信息的獲取和傳遞,國內已經有了代表性的解決方案———華為的VR眼鏡。5G技術低延時、大帶寬的特性支持下,VR發布會、VR現場直播都已經成為現實。
雖然目前的華為VR眼鏡還需依賴手機提供計算處理和網絡,但隨著設備發展的方向,云計算的加入,未來移動VR、AR設備獨立化已經是必然的趨勢,業內也已經出現了使用移動AR、VR設備作為安保措施的產品,其實用性也得到了驗證,應用前景也相當廣闊。
如果說以前的藍牙技術只是低功耗優勢的話,藍牙5.0則帶來了質變,藍牙5.0為智能穿戴設備帶來了低功耗控制下穩定的低延遲、大帶寬的無線通信。以往只能聽歌打電話的藍牙耳機,如今反被動為主動,在借助語音助手的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反過來控制手機進行信息搜索和功能控制。
不僅是傳輸距離大幅度提升到300 m(理論數據,是舊版本的4倍)、傳輸帶寬翻了2倍,同時藍牙5.0也在另外幾大部分作出了更大改進:誤差1 m的精準定位、物聯網功能、更強的數據傳輸功能、更低的功耗。
是的,藍牙5.0和5G一樣,也步入了“大帶寬,低延遲”時代,這種特性讓設備具備了大量數據傳輸的可能。而智能無線耳機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應用設備。
在今年的CES2020展會上,我們有幸見到了這么一款設備———Aipower,一套創新的新型耳塞。該公司的新Wearbuds是市場上世界上第一個帶有腕帶的高分辨率無線耳塞。Aipower Wearbuds設計為超便攜的形態,產品塑造優秀的聲音,智能手環的功能也很豐富。
這款設備已經實現了獨立于手機使用,也探索了一下便攜音頻設備強聯網的概念———音頻設備未來將變成一種強聯網設備,更多的應用和互聯網服務將于移動便攜音頻設備結合起來
現在很多廠商已經在尋求不依賴手機的獨立智能穿戴設備,在5G/WiFi+藍牙5.0、6.0結合下,使用智能語音技術控制設備,云計算提供算力支持,讓智能穿戴設備可以實現更多的功能。
科技行業在多年前就有意推行eSIM卡功能,希望通過干掉實體SIM卡來換取更多的內部空間。特別是對追求輕便小巧的智能穿戴產品來說,多一個開放性的模塊就意味著體積的增加,eSIM則為智能穿戴設備獨立通信提供了一個非常平衡的方案。
Apple Watch的eSIM卡這一設計可以說是超前的,引領業界的。不過我們也同時看到在eSIM卡應用之前,也是有可以獨立使用通信網絡的智能穿戴設備。
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小天才兒童手表,不過與其說是智能穿戴產品,這系列設備更符合手表型的智能手機的定義。小天才兒童手表使用的是一般的Nano-SIM卡,因為需要特殊卡槽,再加上各種攝像頭模塊和防水防摔設計,整個手表顯得分量十足。
另一款比較有代表性的智能手表就是努比亞α腕機,是中國eSIM商用后上市的第一款可穿戴產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未來感十足,整塊可彎曲的屏幕在當時一眾智能手表中異常耀眼。但它的本質還是一臺智能手機,而且價格不便宜。
直到今天,我們看到了來自OPPO的OPPO Watch,又是智能手表的一個新臺階。通過eSIM通信,讓用戶與世界的互聯變得更高效、更智慧、更無界,智能手表也不再受限于手機附屬產品使用。
在通信功能上,OPPO Watch支持一號單終端與多終端,多終端模式下可直接與手機共用一個號碼,既能獨立通話也能獨立上網,讓手表如同手機一般簡單方便。
因為獨立聯網的特性,OPPO Watch可以獨立使用,聽歌、刷公交、坐地鐵和買東西都可以實現。手表搭載基于Android的ColorOS Watch系統,提供內置APP+軟件商店在線下載,例如QQ《支付寶》《訊飛輸入法》《咕咚》等,滿足用戶對于社交、娛樂等各方面需求。
eSIM卡的使用,讓智能穿戴產品擁有了獨立的基礎。此后我們出門甚至可以不攜帶手機,電話、微信、短信和導航統統都已可以在一個小小的智能手表上實現。
解決通信問題、算力性能問題之后,接下來就是要解決人機交互問題。傳統電腦分為運算中心、存儲設備、輸入設備、輸出設備,鍵盤、鼠標為輸入設備,作用就是實現人對電腦的操作。手機將計算設備、存儲設備、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集成為一個設備。
根據2019年的研究數據,已經有接近30 %的互聯網搜索時通過非文字輸入完成的,這其中包含了很大一部分的語音和圖片搜索。在語音搜索方面,來自谷歌數據顯示有20 %的搜索通過語音交互的方式完成,預計未來幾年語音搜索的比例將會大幅度增加。
語音助手的準確度在不斷的提高,智能語音交互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手機的使用。呼叫Siri打開軟件、播放音樂、設定鬧鐘、添加備忘錄和搜索信息都比用手操作要快的多也要方便的多。
而隨著語音交互技術的發展和使用,新互聯網信息入口的概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提及。當下國內將語音交互應用到實際的公司也相當多。阿里巴巴、科大訊飛等一系列頭部公司,正在積極建立以語音助手+智能終端設備+云計算+用戶組成的新智能移動互聯網,就如同當年互聯網完成從PC終端跨越到到移動終端上。
當然,前面我們聊了這么多的利好方面,為什么現在智能穿戴設備的獨立化的進程還是很緩慢?最根本的問題就出在設備的續航上。
智能手機的出現更加突出了移動電子設備與電池續航之間的矛盾。隨著設備的性能越來越強,加上現如今設備不可更換電池的原因,電池的續航能力成為制約移動電子設備發展的最大瓶頸,智能穿戴設備當然也得受到電池發展的限制。
我們一般的移動電子設備基本都是一天一充,如果想要無限制釋放設備算力性能,就目前設備中的電池根本不夠用。
現在面對這種情況,目前已知主要突破方向:
①新材料突破,安全穩定的狀態下,電池實現更高的能量密度;
②云計算,將算力放置在云端,移動設備僅作為輸入輸出設備,5G時代個人云計算已經初步實現;
③續航優化,目前各個廠商都致力優化自己設備的續航能力,從芯片傳感器硬件到軟件功能優化;
④快充技術,手機的快充技術可能大家看到的比較多,目前也有不少業界廠商在為智能穿戴產品研發快速充電技術。
大多數的廠商目前的功夫還是放在了續航優化和快充技術,不過最實際的還是需要電池新材料的突破來打破這個瓶頸,比如石墨烯電池能否面向消費市場大規模量產。
可能很多人說,智能穿戴在很早之前的Apple Watch就實現了。如果單說產品的話,Apple Watch確實很有前瞻性,但是要推動整個智能穿戴領域前進,整個產業鏈和生態才是其中的核心因素。
智能穿戴設備設備獨立時代正在加速到來,智能穿戴設備已經初步具備了獨立使用的可能。智能穿戴產品的發展趨勢和當年智能手機發展何其相似,就像當年PC輸給了智能手機,瀏覽器輸給了APP一樣,更方便更高效的信息獲取是當代信息社會人類追求之一。
如今,我們的移動智能穿戴產品已經可以實現電話撥打、手表支付,手機控制等一般功能。而當“語音助手+智能終端設備+云計算+用戶”組成的新智能移動互聯網正式建成,買車票、點外賣、導航甚至更復雜功能獨立在智能穿戴設備上可以更快速、更方便的實現。隨著AI技術、AR/VR、云計算、5G通信和新材料等多方位齊頭并進,或許我們正處在迎來互聯網入口大變局的漩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