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峰 大連海洋學校
21世紀以來,素質化教育正在如雨后春筍般開展著,以往的授課模式和校園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都在不斷演化。體育課程作為我國素質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想要發揮出體育課程相應的重要作用,勢必要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創新探索和改革。而“快樂體育”教學模式,是一種能夠增進校園內師生間關系的教學模式,更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的角度進行學習創新的新型教學方式,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體育課教學效果的積極發揮。
“快樂體育”在我國推廣的速度很快,但不是一帆風順的,存在著許多弊病。對快樂體育理解得不夠真切,不夠完全。許多人都認為“快樂體育”就是“玩”和“樂”。面對這些種種狀況,我們有責任進一步學習“快樂體育”,完善“快樂體育”,使快樂體育在我國能夠健康發展。這也就需要我們在實踐當中摸索經驗,總結解決這些弊端的方法,讓老師和學生真正地體會到“快樂體育”的真義,即快樂的痛苦,快樂的成功。
“快樂體育”一詞,是1979年源于日本。在我國的發展也有十幾年的歷史,但快樂體育的發展不是水到渠成的,需要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大致可分以下幾個過程:體育——體育運動——體育游戲——快樂體育[1]。
體育是一種主動行為,需要順應個人心理的發展?!绑w育”從字的表面意思來講,“體”是指人的身體,“育”是指教育人的意思。“體育”的概念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含義,主要來自國際上的根源,翻譯上的根源和認識上的根源,因此使體育的概念有著較大的差異。但體育教育無論從何種形式存在,無論采用何種體育形式,它們都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從人和自然界,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來看,體育只是人們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需要而自覺改進自我身體和心理的行為,第二,從主體與客體,動機與效果的關系來看,“體育”的主體與客體,動機與效果最終都歸因于人本身。第三,從內容和形式來看,體育的基本的內容和形式都歸屬于稱作身體聯系的人的自身運動。這些共同的特征主要來源于對生物學、教育學、文化學和社會學層面的體育本質的探討,而且是多種體育形式的共性的主要表現[2、3]。所以掌握不同時期的體育共性部分,就會很好地把握“體育”的概念。
快樂體育概念的教學模式,是近幾年在世界的快樂體育思想之下形成的現代教學模式。同時“快樂體育”也是一種思想,是指從終身體育理念與個性發展需要出發,將運動作為學生未來的生活理念傳授給他們,讓他們體驗從事,理解,掌握,創造運動的樂趣,從而激勵學生自覺融入運動中的具有主動性的體育教學思想體系[4]。當我們理解了“快樂體育”的含義,我們就能夠有意識地采用快樂體育,快樂體育在學校體育教學和體育學科的目標上與終身體育完美的相契合,為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生活習慣打好根基。
快樂體育在全國的普遍開展,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并不是那么順利,有的學校歪曲了真正的快樂體育。快樂體育即能產生快樂,也能產生痛苦,有其兩重性含義[5]。隨著“快樂體育”的進一步深化,學生開始喜歡上了體育課,但同時也存在了許多誤區。
誤區一,有的人認為“快樂體育”就是樂,還有人認為是汗加樂。這些觀點都是不準確的,體育游戲只是體育課的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教學手段,用于吸引學生,調節學生和加深學生的技能的學習。所以不能忽視對“快樂體育”的真義的理解。
誤區二,片面強調孩子的快樂體驗,忽視了對提高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鞓敷w育來自于日本,日本將“快樂”定義為克服困難和戰勝自我所獲得成功體驗,即痛苦——快樂——成功。在日本,教師故意讓學生體驗這種痛苦,使其獲得快樂[5]。
誤區三,片面地強調個體差異。個體差異是學生主體的客觀存在,沒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基本任務就是讓學生學會相應的基本技能,而不是讓學生自學。從圖一當中就可評價出課上的好與壞,上好一堂課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結合,不是單一的,需要老師充分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結合實際,將“快樂體育”運用好。

圖一 快樂體育成功與失敗評價圖
以上的幾種誤區當中,我們應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希望各位老師改變以往失敗教學,將傳統的體育課推向快樂體育。
反向教育是一種逆向思維的方法。可以讓體育素質相對好的學生更加奮進與提高,讓體育素質相對差的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結合圖二,從學生的實力來看,五個人從第一到第五的名次如圖(第一次),當進行第二次試跑時可以按照名次,讓跑得快的學生排在最后,而跑得最慢的學生排在最前面,如圖(第二次)這樣就可以適當地加大素質好的、跑得快的學生的動力,也可以減少素質差的、跑得慢的學生的痛苦。所以適當通過反向教育這種方法可以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痛苦后的快樂,即成功。

圖二
課程的改革需要適應的教學法,運用得是否得當是檢驗課上得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F在全社會都在逐步接受“三性合一”的教學改革,“三性”主要包括競技性、趣味性和健身性,三者是辯證的統一,完美的結合[6]。因此可見“趣味性”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其余兩性的根基,并且這種趣味性在快樂教學法中有著良好體現。那么到底有哪些快樂教學法呢?音樂法,音樂能夠舒緩情緒,緩解精神疲勞,起到肌體放松和提高身體協調性的作用;比賽法,以此方法增強學生對于體育活動的參與度,讓比賽更激烈,更精彩,同時可以鍛煉學生不畏困難,積極向上的心態;游戲法,能貼合青少年學生心理及生理的特征需求,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與愉快放松;理論知識講解提問法,既可以傳授運動技能,同時也可以了解相關理論知識。以上所提的快樂教學法都不是單一的使用,而應該適宜地結合運用,從而最終達到田徑課的最優化。
每一個人的體育素質都是不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遺傳。有時一堂體育課滿足不了某些學生的學習需要,而對其他學生卻是超量運動,這時就需要老師平時的注意觀察,互相溝通,區別對待[7、8]。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廣、體育課已不再是老師為主體,而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只是起指導,引導的作用。上課之前可以聽取學生的意見,適當地做以調整。但不是依從學生,體育課的主要目的還是傳授技能,這一點不能夠遺漏,傳授技能不但要教而且要教好。如果將技術復雜,強度大,安排到不適合學習年齡段的學生進行教學,這樣很可能造成學生心理,生理的不健康反映,嚴重還可以造成意外傷害。所以希望各位老師多注意觀察和了解自己的學生區別對待。
通過對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快樂體育”真義和實質,了解在現今社會快樂體育發展中存在著幾種誤區,面對這些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運用反向教育,快樂教學法及因人而異,區別對待的教學改革,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快樂田徑”會吸引更多人來參與,讓學生真正體會痛苦,快樂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