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昕
2019 年6 月,江蘇省徐州市星光小學申請的課題“小學表現性學習課堂樣態的實踐探索”立項為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學科教研是學校項目研究的重要實施路徑之一。教研管理與形態、研究機制和內容都直接影響著項目的推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成長以及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往的教研形態有兩種,一是三課模式,圍繞磨課、聽課、評課展開,各學科結合具體課例和主題進行研討和反思。二是沙龍模式,每一次沙龍活動圍繞一個教學方面的主題進行討論。這兩種模式一直都是課改的重要教研模式。但是,原有的教研形態不足以支持前瞻性項目的研究與推進,無法助力教學實踐中的創新。因此,升級教研形態、豐富教研內容、完善教研機制、增強教研活力是項目推進的前提,我們勢在必行。通過思考和實踐,筆者總結出“三化”教研新形態,即扁平化管理、主題化設計和層級化推進。
傳統的“教導處—學科領導—年級組長—教師團隊”層級式教研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課改項目研究的速度、深度和廣度,其最大的問題在于教師往往是被動的參與者,在教研時缺少多邊互動及思想碰撞。而恰恰是教師的內生力、發展力、創造力才能激活研究團隊的科研能力和實踐智慧。
扁平化管理是指在團隊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某一領域的管理者,從而減少管理的層級。扁平化結構的教研團隊既是學習共同體,又是研究共同體,讓一線教師有自主權,主動承擔管理責任和推進義務。這樣的教研管理才能實現項目在每個教師的教學實踐中扎根,體現項目管理責任化、項目任務精細化、項目推進統籌化。
以英語學科為例,學科研究員直接負責統籌、調度、培訓學科項目小組成員的工作。本著“術業有專攻”的理念,我們把研究團隊分為文獻研究組、閱讀寫作組、學材開發組、案例觀察組、課例研磨組和成果提煉組,組內再精細分工,做到人人承擔任務,人人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各組之間在研究過程中不分彼此,相互支持,通力合作,互相監督,整個項目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是項目推薦中關鍵環節的關鍵人物,保證了項目研究理論指導實踐,使研究有序推進。
隨著研究的深入,項目教師會成為各自領域的專家,比如任務設計的專家、課標分解的專家、教材分析的專家、培養學生表現力的專家。扁平化管理可以充分讓教師表現自己的能力,發揮潛能,實現自我價值。每一位教師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既是管理者又是參與者,這樣角色的不斷轉換有利于邊研究邊實踐,邊反思邊改進。教師在這樣的研究團隊中體會到的成功感、成就感能促使其主動進步、快速成長。
原有的教研內容大多是依托教材、問題展開的,每次教研的內容不同,彼此之間經常沒有明確的聯系。而這種對于實際問題進行碎片化的教研,很難促使教師開展深入思考和實踐創新,也不能滿足前瞻性項目研究的需要,于是項目組嘗試進行主題化教研內容的頂層設計。
主題化教研設計就是在項目推行之初就完成整體設計,確立大主題。參照項目研究方案,將研究任務分解為階段教研內容,確定子主題,將階段教研任務串聯成任務鏈,形成系列主題,按照時間節點每次確定一個主題,穩步推進。團隊成員在開展教研活動之前就對整體的研究任務有宏觀的了解,明確地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
以英語學科為例,教研的主題之一是“基于表現性任務形成表現性學習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是建立在表現性學習的任務類型體系上的。評價的體系要包括評價維度、評價標準和評價語言3 個主要板塊。為了讓評價體系真正發揮作用,我們還需要制作使用該體系時教師的指導手冊和學生的指導手冊。因此,在本學期教研活動開始之初,項目團隊就設計了一條完整的教研任務鏈,共有6 個主題:任務類型、評價維度、評價標準、評價語言、教師建議、學生建議。目前,項目組陸續完成了4 個主題的教研任務,這4 個主題互相聯系,在后續教研中不斷反思和修改前面的研究成果。
項目實施之初,我們根據教師的專長組建了扁平化結構項目研究團隊,涵蓋各學科教導主任和骨干教師。基于研究需要,在實施過程中,項目團隊又進行了學科研究團隊層級化建設,與扁平化結構的研究團隊縱橫交錯,形成網格化研究和推進機制,細化任務,統籌項目實施進程,是項目研究和推進的重要保障。
核心團隊的研究工作聚焦頂層設計項目建設內容、課程體系建構、課堂樣態探索、操作策略提煉、研究成果推廣,旨在把握項目研究方向,統籌推進項目研究。作為學校項目核心團隊,打破學科界限,基于研究內容又重組和細分了研究小組:閱讀分享小組、課例研磨小組、成果匯編小組。在教研時力求實現“六化”目標:教研內容主題化、教研引領專業化、教研程序簡約化、教研活動可視化、教研參與實效化、教研成果作品化。核心團隊在專家的引領下,進行多輪不同主題的教研,不斷調整和完善項目研究的頂層設計和實施路徑。
隨著項目的有序推進,借力專家引領研究方向,項目組不斷調整實施方案。學校鼓勵優勢學科先行突破,各學科團隊聯動探索、自主推進,在項目研究中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科團隊的主要任務是探索具有學科屬性的課堂結構、學習策略、典型課例等,并指導教師進行試驗和反思,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改善,形成嚴謹科學的教研機制。
例如英語學科團隊在項目研究中,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初步探索出凸顯表現性學習課堂結構模型(如圖1)。

圖1 英語學科表現性學習課堂結構模型
實踐證明,該結構對表現性學習課堂活動的設計有指導意義,但又不是一成不變的。英語學科強調真實語境中的交流,基于單元主題應繼續探索不同課型的表現性學習課堂結構,指導表現性任務完成的操作流程,并由項目研究員帶領教師借助學科團隊教研機制,邊實踐邊教研。
從認同表現性學習理念,到通過表現性任務設計和開展,讓課堂生態發生變化,激發學生敢表現、愛表現的意愿,提高學生會表現、善表現的能力,這個過程很難也很長,需要一線教師立足學生學習中的實際問題,用研究的方法破解實際教學中的難題。各個學段的研究團隊采用問題解決式的教研機制,在課堂的場域中進行研究。基于項目研究的需要,我們鼓勵教師善發現、會研究、能解決,以學定教,以研促教,讓教師把聽課、評課這種單一的研究形式擴展為一種專業化的科研模式,逐步實現從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轉變。
例如在一次教研交流中,六年級英語教師提出項目的研究與開展,確實增加了學生的表現機會。但是如何表征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如何評價表現性任務的完成度、如何讓學習結果可見,這是我們要在教學中解決的問題。基于這個問題,教師提出制定相關的評價標準和體系。于是,六年級英語教師從“圖說課文”入手,通過教研確定了適合學生用來評價思維導圖的標準,并付諸實踐。實驗證明,評價標準明確之后,學生的導圖制作的邏輯性更強,“圖說課文”的線索更準確和清晰。由此可見,把評價標準明確地前置于任務開始之前,學生努力的方向更明確,學習目標的達成度更高。
項目研究的背后是團隊的建設,是教研機制的變革。升級教研形態和管理模式要貫穿項目研究的全過程。在項目研究團隊中,沒有傳統教研的角色分配,沒有培訓者和受培訓者的角色定位,所有教師都會在項目研究中基于實際問題和研究階段,成為研究的組織者、管理者、觀察者、評價者、助力者,全程全方位地參與項目研究。教師在項目研究與實踐中,主動分享專業知識,積極表達獨立見解。我們觀察到教師內在發展的需要被喚醒,教師都在團隊中努力實現個人價值,在研究中實現個人和團隊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