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成 范舒舒 張思 黃文波 侯志偉 羅慧旗
精液質量是反映男性生育能力的關鍵指標,臨床醫生常常通過對精液質量的檢測報告對患者進行不育診斷和治療。近10 年來,生殖醫學、男性醫學和男科實驗學高速發展,大量研究證明,隨著時代的發展、環境的劇烈變化、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男性的精液質量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導致因男性因素造成的不孕不育癥發生率增高[1]。同時,自2010 年第5 版《世界衛生組織人類精液分析實驗室技術手冊》出版以來,學界對調查我國男性精液質量的真實數據和制定符合我國人群實際情況的男性精液檢測標準越來越關注,不同地區精液質量的分析報告相繼發表[2]。本文對2019 年粵北地區4505 例男性患者的精液質量進行了統計分析,以期提供粵北地區男性精液質量的真實數據,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在粵北人民醫院生殖中心男科實驗室進行精液常規檢查的4505 例男性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17~74 歲,平均年齡(32.1±17.2)歲。依據患者年齡分為A 組(年齡≤30 歲,2158 例)、B 組(年齡31~39 歲,1896 例)、C 組(年齡40~50 歲,406 例)、D 組(年齡>50 歲,45 例)。排除生殖系統功能異常和器質性病變患者。
1.2 方法
1.2.1 標本收集 檢查前禁欲2~7 d,于本中心取精室手淫法收集完整的精液標本至無菌、干燥的廣口取精杯中。接收標本時先記錄接收時間,觀察標本顏色,然后置于37℃恒溫水浴箱,30 min 后制備標本濕片以觀察液化情況,如仍然未液化則在60 min 后觀察。如果標本在60 min 內不液化,則記錄為“液化異常”,并對標本進行處理幫助其液化,待標本完全液化后進行精液質量分析[3]。
1.2.2 主要儀器試劑及檢驗方法 采用稱重法測量體積;使用精密pH 試紙(5.5~9.0) 檢測精液pH 值;精液粘稠度檢測:將精液標本吸入吸管,使精液借助重力滴下,正常精液離開吸管是呈不連續小滴,異常時液滴形成超過2 cm 的拉絲;精液常規采用江蘇瑞祺CFT-9201 型精子質量分析系統檢測。參照第5 版《WHO人類精液檢查與處理實驗室手冊》將精子活力劃分為:①前向運動精子:精子運動活躍、線性運動或在較大范圍內運動(不考慮運動速度);②非前向運動精子(NP):精子運動但不活躍,如精子在較小范圍內運動,精子頭部輕微移位或僅有尾部擺動;③完全不動精子(IM):精子完全不動。利用攝像系統捕獲至少200 條精子,精子濃度低的標本至少捕獲6 個視野,計算前向運動精子、非前向運動精子和完全不動精子的百分率。采用WHO 推薦的Diff-Quik 快速染色法進行精子形態分析(染色試劑盒購自深圳華康生物醫學工程有限公司),每例患者均于100×油鏡下隨機計數200 條以上精子,計算正常精子形態的百分率[3]。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分析精液常規檢驗結果,比較四組患者精液常規檢測結果[精液pH 值、精液量、精子濃度、精子活動率、向前運動精子(PR)參數、精子正常形態率、精子總數]及精液參數(精液量、精液pH 值、精子濃度、精子總數、精子活動率、前向運動精子、精子形態)異常發生率。精液常規指標正常參考范圍按照第5 版《WHO 人類精液檢查與處理實驗室手冊》[3]設定精液質量分析參考值:①精液量≥1.5 ml;②pH 值≥7.2;③精子濃度≥15×106/ml;④精子總數≥39×106;⑤精子活動率≥40%;⑥精子前向運動百分比≥32%;⑦精子正常形態率≥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精液常規檢驗結果分析 4505 例患者精液常規檢查結果中,各項精液參數均正常的共725 例(16.1%),無精子癥患者78 例(1.7%),精液量異常218 例(4.8%),精液pH 值異常78 例(1.7%),精子總數異常 209 例(4.6%),精子濃度異常308 例(6.8%),精子活動率異常663 例(14.7%),向前運動精子百分率異常1067 例(23.7%),精子形態異常3541 例(78.6%)。見表1。
2.2 四組患者精液常規檢測結果比較 四組精液pH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 組精子濃度與C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A 組和D 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四組精液量、精子活動率、向前運動精子、精子正常形態率和精子總數隨著年齡的增加均呈現下降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D 組與A、B、C 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四組患者精液參數異常發生情況比較 精子參數異常發生率隨著患者年齡增長呈現出顯著升高的趨勢。D 組精液量、精液pH 值、精子活動率、向前運動精子及精子濃度、精子總數、精子形態異常發生率與A、B、C 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4050 例男性患者精液常規檢驗異常結果分析(±s,n,%)

表1 4050 例男性患者精液常規檢驗異常結果分析(±s,n,%)
表2 四組患者精液常規檢測結果比較(±s)

表2 四組患者精液常規檢測結果比較(±s)
注:與B 組比較,aP<0.05;與D 組比較,bP<0.05

表3 四組患者精子參數異常發生情況比較[n(%)]
自2016 年我國全面實施“可生育二孩”政策以來,人民群眾日益增加的生育要求與不孕不育癥發病率不斷升高帶來的矛盾,嚴重影響和諧社會和健康中國的建設。近10 年來,我國生殖醫學和男性醫學的高速發展,學界對調查我國男性精液質量的真實數據和制定符合我國人群實際情況的男性精液檢測標準越來越關注,不同地區精液質量的分析報告相繼發表[4]。
本研究對粵北地區2019 年的4505 例男性患者的精液常規檢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粵北地區的精液質量參數全部正常的患者725 例,精子正常率16.1%,低于蘇州和川南地區等報告中的20%的平均水平[5,6]。無精子癥患者共計78 例,占參檢人數的1.7%,低于周侃等[7]報道的石河子地區的3.2%。本研究中,精子參數異常率前三位的分別為精子形態率異常、向前運動精子異常和精子活動率異常,這說明粵北地區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男性的畸形精子癥和弱精子癥引起的。這與清遠地區、川南地區和蘇州的相關的大樣本精液質量報道是相一致的[5,6,8]。同時,通過對不同年齡組患者的精液檢測結果進行分析顯示,粵北地區男性的精液質量隨著患者年齡增長呈現下降趨勢。40~50 歲患者相對≤30 歲和31~39 歲患者在精液量、精子活動率、向前運動精子、精子正常形態率和精子總數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50 歲患者的各項精子參數相比其他年齡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石河子地區和清遠地區的相關報道也相一致[7,8]。
粵北地區男性的精液質量正常比率相比我國其他地區報道的數據偏低,一方面可能與粵北地區獨特的地理地貌、氣候環境和飲食習慣相關,另一方面提示應該關注粵北男性的生殖健康,對粵北地區的男性精液質量水平應該進行持續的和動態的調查研究[9,10]。傳統的生殖醫學研究主要關注女性的年齡和卵子質量的關系,隨著對男性生育能力和精液質量關系的深入研究,男性的最佳生育年齡也值得我們關注。本研究顯示40 歲開始,粵北地區男性的部分精液參數的質量開始下降,50 歲開始精子質量呈現極顯著的下降趨勢。同時伴隨男性年齡增大,精子活動力和精子形態的異常發生率顯著升高。粵北地區40 歲年齡段的男性應關注其精液質量和生育力水平,這有助于滿足高齡男性的生育要求。
綜上所述,粵北地區男性患者的年齡與其精液質量呈現負相關關系,影響本地區男性生育能力的精液因素主要為精子形態和精子活動力的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