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敏 魏朱蘭 陳麗君 胡燦玉
通過產前檢查,在妊娠30 周以后除了枕前位以外,其他的胎位均屬于胎位異常情況,肩先露、臀先露及胎頭位置異常為胎位異常的主要類型,上述胎位異常的存在是導致產婦出現難產的主要原因。胎位異常在臨床中的發病率較高,其中最常見的胎位異常類型為臀先露,在妊娠足月分娩中占3%~4%,肩先露占0.25%。臀先露的發生容易引起胎膜早破,相比于頭先露,臀先露發生臍帶脫垂比例明顯增高;臍帶受壓會使胎兒發生宮內窘迫,嚴重者導致胎兒死亡,增加低體重兒和早產兒的發生率,且容易延長產程,導致產后出血和繼發性宮縮乏力。后出胎頭會增加牽出難度,容易撕裂宮頸,嚴重者會波及子宮下段;對新生兒造成的損傷主要包括臂叢神經損傷、新生兒窒息、腦幕撕裂、脊柱損傷等,或者由于胸鎖乳突肌損傷引起顱內出血和斜頸。相比于頭先露,臀先露的顱內出血發生率明顯增高,同時臀先露增高了圍生兒的死亡率和發病率。如果為肩先露的足月活胎,則其不可通過陰道自然娩出,如果不進行及時有效處理,將會導致子宮破裂,對胎兒和產婦的生命健康產生極大威脅,并且還會明顯增高產婦手術難產、術后感染、術后出血及術中出血等的發生率[1]。胎位異常孕婦多采用剖宮產手術進行分娩,然而容易導致產后大出血和產褥期感染等相關情況發生,嚴重威脅母嬰健康。因此,為保證母嬰健康,需要加強有效胎位糾正方法的探究[2,3]。本文主要探究胎位異常患者運用膝胸臥位與艾灸聯合治療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210 例胎位異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5 例。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30.21±6.22)歲,平均孕周(32.15±2.03)周;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29.45±6.12)歲,平均孕周(32.06±1.65)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通過腹部檢查、B 超檢查,確診為胎位異常;②該研究所選病例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時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心臟病、妊娠期高血壓、妊娠期糖尿病者;②合并生殖器官腫瘤、腫瘤阻塞骨盆腔者;③骨盆狹窄合并發生者;④胎兒臍帶繞頸>2 周;⑤前置胎盤者;⑥孕婦羊水異常者,即羊水過少或羊水過多者;⑦由于其他原因導致不能參與本次研究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單純膝胸臥位治療。囑孕婦排空膀胱,將腰帶放松,在硬床板上保持俯撐姿勢,膝蓋貼于床上,抬高孕婦的臀部,使床和孕婦的大腿保持在垂直狀態,胸部緊貼床面,持續時間15 min/次,2 次/d,持續治療2 周。
1.3.2 觀察組 給予膝胸臥位與艾灸聯合治療。艾灸治療:協助患者在床上采取平臥位,暴露兩側的至陰穴(足小趾外側、趾甲旁約0.1 寸處取穴),同時點燃兩根艾條,分別對準孕婦兩側至陰穴,艾火距離穴位約2~3 cm,以孕婦穴位處有溫熱感出現為宜,先對患者進行艾灸治療20 min/次,然后再按對照組方法給予膝胸臥位治療。治療3 d 后,對患者實施B 超檢查,如果恢復正常的胎位,可以結束上述治療,如果沒有恢復正常的胎位,則需進行持續治療。膝胸臥位治療方法同對照組。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通過2 周時間的持續治療后,對患者實施B 超檢查,B超檢查結果顯示胎兒為頭位為治愈;胎位無改變為無效[4,5]。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說,胎位異常的發生和胎兒在宮腔內活動范圍受限及活動范圍過大關系密切。如在宮腔內胎兒容易自由活動、早產兒羊水較多、經產婦腹壁松弛及羊水過多等。羊水過少、雙胎妊娠、胎兒畸形及子宮畸形等,胎盤在宮角和宮底附著,胎頭的銜接受到阻礙如巨大兒、腫瘤阻塞骨盆腔、前置胎盤、狹窄骨盆等,上述不良因素的存在均會導致胎位異常的發生率明顯增加。胎位異常的類型主要包括胎頭位置異常、臀先露、肩先露,上述情況均容易導致孕婦出現難產情況。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胎位異常類型是臀先露,其次是肩先露。臀先露主要包括腿直臀先露和單臀先露,不完全臀先露、混合臀先露和完全臀先露。在產婦臨產后,因胎臀不能和宮頸內口、子宮下段緊密貼合,較易導致產程延長、繼發性子宮乏力、胎盤早破等,明顯增加了產褥感染和產后出血的發生幾率,增加了手術難產率和產傷率,如果宮口沒有開全而進行強行牽拉,則較易出現宮頸撕裂。胎膜早破容易導致臍帶脫垂情況發生,臍帶受到壓迫容易導致胎兒出現宮內窘迫,甚至死亡,胎盤早破也會增加低體重兒和早產兒的發生幾率[6]。肩先露這一胎位異常情況對母嬰健康的危害最大,必須通過剖宮產手術將胎兒娩出。如果不對上述情況及時處理,則容易導致產婦子宮破裂,嚴重威脅母嬰健康。為提高胎兒生存率,降低難產率和剖宮產率,需積極探究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法[7]。
對胎位異常實施早期的系統管理在糾正胎位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B 超是一種診斷胎位異常的最直觀的方法,由于大多數基層醫院的系統性管理比較缺乏,發現胎位異常后,即便在糾正胎位過程中運用了膝胸臥位,然而未對治療時間嚴格掌握,同時由于部分產婦對胎位異常的認識度不足,因此明顯增加了剖宮產率。為降低剖宮產率,減少產婦術后并發癥,加強對胎位異常的正確、及時糾正尤為重要。在妊娠期需密切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密切關注胎位異常情況,同時合理確定處理方案,由于胎位異常的高發時期為孕25~28 周,所以在此階段內需定期進行B 超檢查,便于及時發現胎位異常,確診后需對孕婦進行重點監護,需全面了解孕婦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治療方案,或充分明確擇期剖宮產的指征;②如果在孕30 周前有胎位異常情況,可不必進行過多的干預,主要原因在于該時期羊水較多,胎兒能夠自行轉為正常的胎位。糾正胎位異常的最佳時期是在孕30~34 周,需要按照孕婦的實際情況,確定糾正胎位的方法,從而提高回轉成功率[8,9]。
胎位異常的中醫范疇為“逆產”、“橫產”及“難產”。至陰穴在腎經和膀胱經的經氣交接部位,艾灸至陰穴能夠發揮振奮腎陽、順胎氣、促氣化的作用。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說,對至陰穴進行艾灸,能夠對垂體-腎上腺素皮質系統產生興奮作用,增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量,增強子宮活動,加劇胎兒活動,從而使得異常的胎位得到糾正。胎位異常孕婦采取膝胸臥位,能夠使胎臀從盆腔中退出來,在改變胎兒重心的作用下,使得胎背和胎頭形成一個弧形,有利于胎位自然倒轉,使胎位得到糾正。艾灸至陰穴時會加強子宮活動,治療結束后宮縮和胎兒倒轉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同時膝胸臥位需要抬高產婦臀部,防止臀部過早入盆情況發生,從而有效糾正產婦的胎位[8]。
綜上所述,胎位異常患者應用膝胸臥位與艾灸聯合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臨床應用價值顯著,可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