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殿德
膽囊切除術是臨床上外科治療膽囊疾病的主要方式,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膽囊切除術逐漸形成微創、手術瘢痕小、恢復快等優點,在臨床上受到廣泛應用[1]。腹腔鏡技術分為經臍單孔、雙孔、三孔等方法[2]。臨床上最常使用的手術方法是三孔腹腔鏡法,該方法技術流程較為成熟,應用較多,然而由于創孔較多容易造成術后切口明顯,影響患者美觀,創傷較大,術后疼痛較多,增加了患者術后手術并發癥的發生[3]。而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恰好彌補了該不足。本研究選擇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100 例膽囊切除術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分為TUSPLC 組和傳統手術組,每組50 例。其中傳統手術組采用傳統三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TUSPLC組采用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比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探討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100 例膽囊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分為TUSPLC 組和傳統手術組,每組50 例。TUSPLC 組男31 例,女19 例;年齡23~67 歲,平均年齡(39.2±9.9)歲;平均體質量指數(BMI)(26.2±2.4)kg/m2。傳統手術組男32 例,女18 例;年齡22~68 歲,平均年齡(39.4±10.1)歲;平均BMI(26.5±2.3)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患有膽囊結石病或膽囊息肉,符合外科手術指征,病歷資料齊全。②患者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愿意承擔相關風險并同意積極配合相關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白血病、淋巴瘤、肝癌、膽囊癌、胃腸道腫物等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腫瘤性疾病。②合并急性嚴重的心臟器質性疾病如心肌梗死需要緊急搶救處理患者。③合并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或其他具有高度傳染性疾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患者。④合并精神分裂癥、重度抑郁、重度躁狂等嚴重精神障礙性疾病難以配合檢查工作患者。
1.3 方法 TUSPLC 組和傳統手術組患者術前均禁食8 h,均采取氣管插管后全身麻醉的方法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
1.3.1 TUSPLC 組 患者實施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于肚臍下方作弧形切口,逐層切開腹部組織并進入腹腔,扎入氣腹針打氣形成氣腹,置入套管針防止漏氣,腹腔鏡直視下探查腹腔并置入3 枚套管作為操作器械通道,牽拉膽囊底或壺腹部,妥善解剖膽囊三角,分離并取出膽囊,沖洗干凈后再次檢查腹腔視野,退鏡,拔除套管針,止血及縫合。術后完善抗感染、護胃、補液等對癥處理。
1.3.2 傳統手術組 患者實施傳統三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分別在臍下10 mm、劍突下10 mm 及右肋緣下5 mm 做切口建立氣腹,置入套管針防止漏氣,腹腔鏡直視下探查腹腔并置入3 枚套管作為操作器械通道,分別放入電鉤、膽囊抓鉗和腹腔鏡等,其余操作同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后完善抗感染、護胃、補液等對癥處理。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術中及術后情況 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切口瘢痕滿意度評分及術后疼痛評分。術后疼痛程度評分根據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標準進行:VAS 評分范圍為0~10 分,VAS 評分越低疼痛越輕,VAS 評分越高疼痛越重。采用自制問卷調查切口瘢痕滿意度評分,范圍為1~5 分,分別代表非常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滿意、非常滿意。
1.4.2 術后并發癥 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膽管損傷、腹壁血腫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對比 TUSPLC 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傳統手術組,住院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短于傳統手術組,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傳統手術組,切口瘢痕滿意度高于傳統手術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對比(±s)
注:與傳統手術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TUSPLC 組和傳統手術組均未出現嚴重并發癥。傳統手術組出現膽管損傷1 例、切口感染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00%;單孔組出現切口感染1 例、腹壁血腫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并發癥4.00%。兩組 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膽囊具有儲存分泌膽汁的功能,可對膽汁進行濃縮,從而幫助人體更好地進行消化,當膽囊出現病變時,患者容易出現惡心、嘔吐、疼痛、感染等消化道癥狀,膽囊切除術是目前的首選[4]。隨著現今腹腔鏡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成為臨床治療膽囊息肉和膽道結石等膽囊疾病的常用方式。腹腔鏡檢查可以了解患者腹腔內部器官的大小、形態等,及時發現腹腔內臟器病變情況,進行及時的治療[5]。傳統微創膽囊切除手術一般采用三孔入路腹腔鏡的方法,在臨床上應用較廣,技術較為成熟,得到業界的一致肯定。然而,隨著醫學發展患者及手術醫生對手術切口美容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三孔入路腹腔鏡不時有報道相關并發癥的出現,不少醫生致力于探索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新方法。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依靠一個臍部切口進行手術操作,手術創傷較小,不會由于術中擴大切口或手術器械牽拉導致切口刺激,減少了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減少了相關不良反應或并發癥的出現[6]。同時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依靠腹部自然瘢痕進行手術切口如,術后采取美容縫合,從而隱匿手術切口,達到高度的美容效果,符合患者的美容要求。本研究納入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100 例膽囊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應用價值。結果表明:TUSPLC 組患者手術時間(53.20±11.70)min 長于傳統手術組的(37.70±8.12)min,住院時間(2.49±0.87)d、胃腸功能恢復時間(31.4±3.7)h 短于傳統手術組的(4.45±1.29)d、(47.1±8.2)h,術后疼痛評分(1.28±0.33)分低于傳統手術組的(3.02±1.13),切口瘢痕滿意度評分(4.62±1.00)分高于傳統手術組的(3.11±0.50)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切口小、術后恢復較快、創傷小等優勢,符合外科加速康復理念和微創理念的要求。術后兩組患者均未發生嚴重的并發癥,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而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安全性高,可行性強。然而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由于操作空間較小容易導致手術進程緩慢,延長手術時間,這是值得臨床醫生共同探討解決的新問題。
綜上所述,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傳統三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均能取得良好的手術效果,但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創傷較小、患者腸道功能恢復較快、疼痛較輕、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