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維曦
子宮內膜在受到創傷后出現子宮內膜纖維化并形成粘連帶,稱為宮腔粘連(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其所導致的嚴重后果為以月經改變、周期性下腹痛、不孕及異常妊娠等為表現的,生理解剖為宮腔部分或全部閉鎖,也稱之為Asheman 綜合征[1,2]。隨著臨床技術的不斷發展,宮腔鏡檢查逐步開展,獲得臨床的廣泛認可。宮腔鏡下宮腔粘連電切術(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s,TCRA)已經獲得較好的效果,但是隨著臨床的應用,已經獲得較好的效果,但是臨床應用中發現術后宮腔再粘連率較高,再妊娠率低[3]。目前有多種方法可聯合配合其他治療,以保障臨床療效,其中以電切術后宮腔放置球囊、透明質酸鈉凝膠、玻璃酸鈉等應用[4]?;诖吮狙芯坎扇m腔鏡下宮腔粘連分離術聯合球囊支架放置治療,獲得滿意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6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宮腔粘連患者139 例,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60 例)和實驗組(79 例)。對照組患者病程1.3~9.6 個月,平均病程(4.7±1.7)個月;年齡20~40 歲,平均年齡(31.28±3.76)歲。實驗組患者病程1.2~9.9 個月,平均病程(4.8±1.7)個月;年齡20~40 歲,平均年齡(32.42±4.1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5]:經臨床癥狀、宮腔鏡檢查確診為宮腔粘連;符根據歐洲內鏡協會的診斷標準,宮腔粘連Ⅱ~Ⅲ度患者;首次接受手術;有術后妊娠準備;知情同意可接受研究。排除標準:嚴重感染;手術、麻醉禁忌證等;合并重要臟器衰竭;凝血功能障礙;精神、智力、認知障礙;妊娠及哺乳期。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宮腔鏡下宮腔粘連分離術治療:宮腔鏡置入宮腔,觀察宮腔形態、粘連程度、性質,用宮腔鏡自頂端分離,采用雙極針狀電極電切粘連。實驗組患者采用宮腔鏡下宮腔粘連分離術聯合球囊支架放置治療:宮腔鏡下宮腔粘連分離術方法同對照組;放置COOK 宮腔球囊支架治療:注射生理鹽水至球囊內以固定球囊支架,術后24 h 球囊放水,術后第1 次月經來潮前取出宮腔球囊。兩組患者術后均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兩組患者術后先服用戊酸雌二醇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09,規格:1 mg×21 片)2 片/次,2 次/d,連續治療21 d,加用地屈孕酮片(Abbott Biologicals B.V.,注冊證號H20170221,規格:10 mg×20 片)20 mg/d 于后10 d。兩組患者均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6,7]兩組患者均進行12 個月的有效隨訪,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治療療效及隨訪復發率、妊娠率。兩組患者均于術后第1 次月經來潮后復查宮腔鏡。療效判定標準 :經治以宮腔組織粘連分離情況,月經量,子宮腔形態進行判斷。顯效:粘連完全分離,月經量恢復至術前的>80%,形態恢復;有效:粘連完全分離,月經量恢復至術前的20%~80%,形態恢復正常;無效:未達到以上療效的情況??傆行?顯效率+有效率。術后隨訪12 個月,術后再次發生宮腔粘連則判斷為復發。隨訪期間,妊娠率=妊娠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療效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4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隨訪復發率、妊娠率比較 隨訪期間,實驗組患者復發率1.27%明顯少于對照組的13.33%,妊娠率22.7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0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隨訪復發率、妊娠率比較[n(%)]
宮腔粘連各種原因導致子宮內膜的基底層受損后,宮腔形成部分或全部粘連的病理現象為其發病機理,又稱Asherman 綜合征,據文獻報道>90%的宮腔粘連發病原因為人工流產術、清宮術等[8,9]。隨著現代人思想觀念的改變,加之人們不能重視對人工流產所致不良結局,致人工流產手術率增多,而致增加宮腔粘連發生率,宮腔粘連雖然不是常見病,但也嚴重影響女性心理健康與生活質量,成為目前的研究熱點[10]。宮腔鏡檢查是診斷宮腔粘連的金標準,也是手術的主要治療手段儀器,可直觀宮腔形態、明確粘連位置、分級和范圍、程度及類型,檢查操作簡單,可直觀、最準確診斷 宮腔粘連,有效減少漏診率,且不需住院屬可重復性檢查且患者耐受性好[11]。宮腔鏡下宮腔粘連分離術可在盡量避免損傷正常內膜情況下,直觀準確分離粘連帶。但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宮腔鏡下宮腔粘連分離術后容易發生再次粘連,因此治療不僅僅依靠宮腔鏡下宮腔粘連分離術[12]。目前臨床上常用預防措施為術后宮腔放置宮內節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術后宮腔內放置球囊導管、周期性口服雌孕激素或口服大量雌激素等。而IUD 可防止宮腔各側壁粘連并于宮腔鏡下宮腔粘連分離術后短期避孕,因此患者術后妊娠率較低[13]。在術后放置球囊支架,其球囊導管部分可支撐充分分離宮腔內的前后壁,使子宮上下、前后及左右側壁充分分離,持續放置15 d,以減少宮腔再粘連的發生率。因其術后采取球囊形式置于宮腔,球囊支架在宮腔內會發揮屏障作用,因此還可預防術后出血,產生引流的效果,引導宮內積液從體內流出。
綜上所述,在宮腔粘連患者的治療中,采取宮腔鏡下粘連分離術聯合球囊支架放置治療,可以獲得較高的臨床治療效果,降低隨訪復發率,提升患者妊娠率,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