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媛
產后出血通常發生于胎兒開始分娩至胎盤完全娩出之間,且常出現在胎兒順利分娩結束的2 h 內。產后出血屬于分娩過程中的重要問題,若處理不慎很可能導致產婦出現更加嚴重的并發癥進而威脅生命健康,尤其是第三產程,出血量與出血率均是臨床醫學中防范的問題[1]。一般情況下,產婦的子宮收縮功能越強大,第三產程持續時間就會被有效縮短,而產后出血一定程度上也會得到控制。相關研究表明,產婦之所以會在第三產程出現生產困難、出血量大等情況,有諸多原因,但主要是由于胎盤粘連問題、產婦自身的體力不足以及產婦的凝血功能障礙[2,3]?,F階段,在產婦分娩過程中,醫護人員會特意為其注射宮縮劑等藥物,加快子宮收縮的頻率,達到減少產后出血的目的,促使產婦盡快結束分娩的痛苦。本次對本院180 例產婦進行研究,利用宮縮劑和各種護理措施用以減少產后出血,治療效果顯著?,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6 月~2018 年8 月入院治療的180 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產婦均為單胎妊娠,陰道妊娠。根據產婦及其家屬的意愿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90 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3~34 歲,平均年齡(28.30±2.47)歲;孕周39~40 周,平均孕周(39.40±0.43)周;平均受教育年限(8.67±3.46)年。觀察組產婦年齡24~33 歲,平均年齡(28.50±2.53)歲;孕周39~41 周,平均孕周(39.50±0.48)周;平均受教育年限(8.59±3.55)年。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s)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排除標準 ①年齡<22 歲,或者年齡>35 歲;②孕周<38 周或>42 周;③存在子宮肌瘤或者妊娠期特有疾病產婦;④肝腎功能異常、凝血功能異常產婦;⑤精神障礙,無法配合研究進行或者不愿配合產婦。
1.3 方法 產婦分娩前,全面測評每例產婦的身體狀態以及心理情況,同時與產婦及其家屬溝通,對于產婦存在的問題予以耐心解答,幫助她們逐漸克服分娩的畏懼與恐慌心理,讓產婦了解生產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緊急情況和對應的處理辦法。分娩過程中,由于產婦的心理狀態與身體基礎不同,部分產婦會出現體力缺失的情況,增加產后出血的可能性。對此,在醫生的囑托下為產婦提供具有鎮痛作用的藥物,密切關注產婦的生命體征,若產婦產后出血的風險較大,則使用宮縮劑藥物促進子宮收縮。
對照組產婦在分娩過程中不使宮縮劑,由其自然娩出。期間不斷鼓勵產婦,產后給予常規的護理方式。觀察組產婦在進入第三產程10 min 后,如果產婦依然未分娩出胎盤,第一時間為產婦注射宮縮劑。與此同時,胎兒順利分娩之后,及時使用臍帶夾并剪斷臍帶。在宮縮過程中,適當將臍帶向下牽引,在產婦的子宮部位給予一定程度的壓力,讓胎盤順利分娩出來。注意查看胎盤是否完整,產婦的軟產道是否出現明顯損傷,若軟產道被撕裂,醫護人員組要及時進行傷口的縫合。產后2 h 內密切觀察產婦的生命體征,記錄產婦的出血情況,若出現異常出血時第一時間聯系醫師予以正確處理。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產婦第三產程時間、產后2h 出血量及產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第三產程時間、產后2 h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產婦第三產程時間短于對照組,產后2 h 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第三產程時間、產后2 h 出血量比較( ±s)

表2 兩組產婦第三產程時間、產后2 h 出血量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產婦產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產婦產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44%,與對照組的5.5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產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產后大出血很可能造成產婦死亡,如果產婦分娩時第三產程時間延長,則會增加產后出血發生率。因此,采取全面的預防措施應對產后出血是當前臨床治療中的重要手段。產后出血的時間主要為產后2 h,即屬于第三產程,縮短第三產程時間能讓出血量大大減少。現階段干預第三產程的主要手段為結合產婦的身體狀態,為其注射宮縮劑,預防產后出血,這種方式起效較快,可以減少產后出血的量。本次研究中的觀察組產婦預防性使用縮宮劑,并且輔以相關護理措施,包括為及時剪斷臍帶,按照正規流程牽拉臍帶等,最終產婦第三產程的時間基本維持在4~7min,平均時間(5.88±4.45)min,明顯比對照組產婦用時短,且產后2 h出血量為(122.43±27.69)ml,僅為常規護理干預模式下對照組產婦的1/2。
產后出血的致死率較高,為了保障產婦與胎兒的健康,目前相關的研究報道眾多,目的均是以第三產程為出發點,用以高效控制產婦的出血情況,提高產婦的存活率。劉國杰等[4]采用放臍帶血的辦法將胎盤當中含有的大量血排出,讓胎盤的體積縮小,利于產婦在宮縮當中將胎盤自主分娩出來,結果也表明這種方法能減少產婦的出血量[4]。吳琴等[5]指出具有成熟助產經驗的護理人員可以結合自身專業能力牽拉臍帶,加快胎盤的排出速度,有利于產后出血的預防。除了西藥之外,閆穎[6]使用穴位艾灸來防治子宮發力引發的產后出血,艾灸時間為第二產程結束,研究結果表明穴位艾灸有利于縮短第三產程的時長,減少產婦產后2 h內出血風險[6]。常香芬[7]也對人工剝離胎盤進行了具體研究,并且刻意強調了人工干預第三產程的辦法。作者整理了大量文獻,將人工干預第三產程、減少產后出血的各種措施進行流程化介紹,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首先結合產婦的實際情況,尤其是明顯有產后出血傾向的產婦,提前為其注射宮縮劑,當然給藥途徑選擇性較多,比起肌內注射與靜脈注射相比,推薦直接將藥物注射到產婦的宮體當中[8]。接著由專業的醫護人員為產婦按摩子宮,醫護人員的雙手輕輕放置于產婦的腹部下方,利用五指配合反復按壓宮底以及子宮周圍,促使產婦盡快放松下來。在按摩的過程當中,應關注按摩的時間與力度,力度以促進胎盤剝離為主,用力均勻。當胎盤要進剝離環節,則不再繼續按摩。
其次,助產人員指導產婦保持最為合適的體位,用手掌穩穩托住產婦的子宮底部,并且逐漸向上推動,握住臍帶,慢慢向外牽拉。需要注意的是,牽拉臍帶堅決不可使用蠻力,避免臍帶突然斷裂阻礙胎盤剝離增加產婦出血的風險。同時為產婦進行健康教育與心理輔導,也可以讓產婦的家屬進入生產室,為產婦提供心理支持。若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出現過度的焦慮、緊張等消極情緒,醫護人員要為其予以心理疏通,告知她們生產時的陣痛為正?,F象,最大程度上緩解產婦的不良情緒,讓分娩過程有條不紊的進行。
最后如果產婦自行剝離胎盤的難度較大,需要積極準備人工剝離胎盤。先對產婦的會陰予以消毒處理,進而沿著臍帶慢慢進入產婦的子宮當中,迅速找尋到胎盤的邊緣位置,并進行人工剝離,過程中反復確認胎盤是否完整,以免遺漏。人工剝離完成后,給予產婦促進子宮收縮以及抗感染藥物。若產婦的體質較差,出血量偏多,則需要第一時間為產婦輸血,其后再進行胎盤剝離[9,10]。
綜上所述,于第三產程采用縮宮劑對產婦進行預防性用藥,同時給予針對性護理,能加快子宮收縮頻率,縮短第三產程時間,同時宮素劑價格低廉,療效顯著,可以減少產后出血量,具有應用與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