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
會厭囊腫作為一種比較特殊的喉囊腫,在耳鼻咽喉科疾病中較為多見,其主要患病部位在會厭的游離緣、會厭谷及會厭舌面處[1]。目前,采用支撐喉鏡進行會厭囊腫摘除術為臨床常用治療手段,但該方法存在術野小、清晰度底,周圍組織損傷范圍大而導致并發癥多等弊端。因此,在會厭囊腫切除術中,如何改善術野、擴大操作空間、避免并發癥的發生等問題亟待解決[2]。目前,臨床在該手術中多應用支撐喉鏡配合治療,但效果欠佳,現為探究再聯合鼻內窺鏡應用是否可提高手術順利度,特選取2017 年5 月~2019 年5 月在本院接受厭囊腫切除術治療的患者70 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7 年5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接受會厭囊腫切除術治療的患者70 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5 例。對照組中,男21 例,女14 例;年齡21~70 歲,平均年齡(39.33±10.23)歲;病程1~48 個月,平均病程(21.32±8.90)個月;囊腫直徑0.4~2.4 cm,平均直徑(1.45±0.34)cm;囊腫部位:舌會厭皺襞5 例、會厭谷7 例、會厭舌面23 例。試驗組中,男19 例,女16 例;年齡22~71 歲,平均年齡(40.12±10.30)歲;病程1~48 個月,平均病程(22.14±8.63)個月;囊腫直徑0.6~2.4 cm,平均直徑(1.52±0.32)cm;囊腫部位:舌會厭皺襞6 例、會厭谷8 例、會厭舌面2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3]①均通過電子喉鏡或間接喉鏡檢查確診為會厭囊腫;②近期咽喉部未進行重大手術;③患者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4]①嚴重的全身性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者;②治療期間患其他呼吸道疾病對治療造成影響者;③全身麻醉(全麻)不耐受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厭囊腫切除術治療。患者均取平臥位,為便于囊腫部位暴露,頭部盡量后仰,并取軟枕墊于肩下。采用靜脈聯合經鼻插管復合麻醉。對照組術中僅應用支撐喉鏡配合治療,將支撐喉鏡順著患者舌根緩慢伸至咽喉部,調整喉鏡位置,確定可有效觀察后將其固定于護胸板上。將囊腫部位使用喉顯微鉗挑起,使其遠離會厭,對囊腫的根基、位置及大小做仔細觀察,于病變組織基底部延正常黏膜及病變交界處,右手持喉鏡顯微手術刀切開,后將囊腫向內側使用喉鉗垂直輕拉,將囊腫組織完整切除,小棉球壓迫止血。試驗組術中應用支撐喉鏡聯合鼻內窺鏡配合治療,支撐喉鏡置入過程同對照組,固定后,醫師左手持0°鼻內窺鏡在電視監視下插入支撐喉鏡左側光源孔,將其置入情況(角度及深度)做適當調整,確保最大程度上降術野暴露。囊腫切除方法同對照組。術中徹底止血,術后減少咽部活動和半流質飲食1 周,有利于創面愈合,減輕黏膜水腫;霧化吸入抗生素3~5 d。嚴禁辛辣飲食、飲酒及吸煙。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5]顯效:術后6 個月,會厭部色澤正常、光滑,吞咽功能正常,無疼痛感及異物感;有效:術后6 個月,會厭黏膜光滑,色澤正常,吞咽過程中存在輕微疼痛感及異物感;無效:未徹底切除囊腫,術后復發,吞咽過程中存在明顯疼痛感及異物感。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相關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白膜脫落時間、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進行比較。
1.4.3 術后并發癥 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出現咽弓損傷、軟腭黏膜損傷及牙齒磨損等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白膜脫落時間、手術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的咽喉良性病變,會厭囊腫是咽部癔球癥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囊腫感染嚴重者會出現膿腫,可引起喉阻塞導致患者窒息,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6]。臨床上,手術為治療會厭囊腫最為有效的方法,而清晰的術野及病灶良好的暴露是手術治療成功的關鍵所在[7]。目前主要采用支撐喉鏡下會厭囊腫切除術,術中頭部固定,病灶充分暴露,術野好,術者直視下使用雙手操作,具有較高的精確度,對組織造成的損傷相對較小,術后恢復快[8]。但是單獨使用支撐喉鏡,視野無法放大,清晰度不夠,難以分辨較為復雜的囊腫病變邊界,易切除過多或不足。而鼻內窺鏡的應用對這一缺陷進行了彌補,其具有較強的成像亮度及立體感,更加清晰寬闊的術野,可將視野放大數倍,具有更高的精確度,能精準切除病變組織而不傷及周圍正常組織,針對不同的病變情況可采用不同角度的鼻內窺鏡。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白膜脫落時間、手術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會厭囊腫切除術中應用鼻內窺鏡聯合支撐喉鏡,療效顯著,手術時間及白膜脫落時間大幅縮短,可減少術中出血量,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相比于在會厭囊腫切除術中單獨使用支撐喉鏡,應用鼻內窺鏡聯合支撐喉鏡操作方便,且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白膜脫落快,并發癥少,具有顯著療效,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