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小玲 龍韻竹
自然分娩本身疼痛感就較強,且對于初產婦而言,會伴隨更多的緊張情緒,情緒過于緊張會導致產程中出現過強的應激反應,增加產婦的耗能,如換氣頻率過強會導致呼吸性堿中毒發生率升高,減少宮縮時胎盤血流量,對產程影響增加,導致剖宮產率升高,新生兒Apgar 評分較低[1]。隨著生育理念逐漸的改變,分娩鎮痛技術已逐漸應用于臨床,該技術可先將產程中的疼痛感顯著緩解,使分娩得以更加順利地進行[2,3]。現為探究初產婦自然分娩過程中聯合使用舒芬太尼和羅哌卡因進行鎮痛治療的臨床效果,特選取2018 年12 月1 日~2019 年11 月1 日在本院接受自然分娩的80 例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行對比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2 月1 日~2019 年11 月1 日在本院接受自然分娩的80 例初產婦,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40 例。對照組年齡22~34 歲,平均年齡(28.01±2.01)歲;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9.01±1.11)周;胎心率118~144 次/min,平均胎心率(130.98±13.01)次/min。試驗組年齡22~35歲,平均年齡(28.10±2.30)歲;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8.87±1.38)周;胎心率116~145 次/min,平均胎心率(131.01±13.00)次/min。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治療同意書已被患者及其家屬簽署,且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分娩過程中不給予任何藥物進行鎮痛治療。試驗組產婦分娩過程中聯合使用舒芬太尼和羅哌卡因進行腰硬聯合麻醉進行鎮痛治療,將患者調整為左側臥位,以L3~4間隙為穿刺間隙,先行硬膜外腔穿刺,穿刺針為16 G 硬膜外針,通過硬膜外針將25 號腰麻針置入蛛網膜下腔,待腦脊液回流出現,將5 μg 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1)注入蛛網膜下腔,注藥方向為頭端。將硬膜外導管通過硬膜外針向頭端置入,留置3.5 cm 的導管,連接硬膜外自控鎮痛(PCEA)電子泵,0.0625%羅哌卡因(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137)+0.4 μg/ml 舒芬太尼配置0.9%氯化鈉注射液(NS)共150 ml,首劑6 ml,給藥后,根據產婦胎心變化、血壓變化、宮縮強度以及產程進展,將用藥劑量隨時調節,連續給藥6 ml/h,以15 min 為設定時間,待分娩及縫合完畢會陰傷口后,將藥物停止輸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記錄并比較兩組不同產程(活躍期、第二產程、第三產程)疼痛情況,疼痛情況由VAS 評定,滿分10 分,分值與疼痛程度呈正比。記錄并比較兩組轉剖宮產率、器械助產率、會陰側切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同產程VAS 評分比較 試驗組活躍期、第二產程、第三產程的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分娩方式比較 試驗組產婦轉剖宮產率、器械助產率以及會陰側切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不同產程VAS 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不同產程VAS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分娩方式比較 [n(%)]
分娩疼痛屬于一種應激刺激,會導致腎上腺素含量增加,對子宮的收縮造成抑制,產婦分娩時會伴隨較強的焦慮、恐懼感,此類情緒會使疼痛等應激反應加劇,進而導致胎兒宮內窘迫、產程延長等不良反應,對母嬰安全造成威脅,且會導致剖宮產率增加,故為保障母嬰的安全[4,5],現推行無痛分娩,即在產婦分娩期間通過麻醉藥物進行鎮痛治療,現為探究其應用效果,特作此研究。
本研究表明,羅哌卡因屬于長效酰胺類局麻藥,具有鎮痛、麻醉雙重作用,可分離阻滯運動與感覺[6],對感覺神經阻滯優于運動神經,小劑量時則可產生感覺阻滯。其起效機制為抑制神經細胞中的鈉離子通道,使神經的傳導與興奮被阻斷,該藥物雖可通過胎盤,但不影響子宮胎盤血流,也不會抑制新生兒的中樞神經以及呼吸肌。舒芬太尼屬于阿片受體激動藥,有較強的鎮痛作用,經研究表明,低濃度的該藥物也不會對母嬰產生影響,故兩者聯用效果顯著[7]。且腰硬聯合麻醉技術將硬膜外麻醉以及腰麻的優點相結合,具有減少給藥量、準確定位、起效迅速的優點,更易于產婦接受[8]。
綜上所述,舒芬太尼和羅哌卡因聯合應用于初產婦自然分娩過程中具有較佳的鎮痛效果,更有利于產婦順利完成自然分娩,提高自然分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