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爾洪·司拉吉丁
納孜爾庫姆是主要流傳于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部一帶吐魯番市、鄯善縣、托克遜縣等地的維吾爾族民間歌舞樂,它在吐魯番維吾爾族音樂中最具特色。納孜爾庫姆也是吐魯番木卡姆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2005 年,我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納孜爾庫姆作為吐魯番地區代表性歌舞樂,共由四至六首歌曲組成,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唱詞內容具有較強的思想性、藝術性、傳唱性和實用性,舞蹈動作輕快、活潑、詼諧、樂觀,不論即興動作還是競技性表演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是吐魯番地區婚禮、喜慶、聚會(麥西熱甫)等各種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曲目之一。納孜爾庫姆的表演形式十分廣泛,有時作為吐魯番木卡姆的高潮部分,有時作為吐魯番賽乃姆形式進行表演。
現今的納孜爾庫姆研究多聚焦于歷史、唱詞、文化、保護傳承等,缺乏對吐魯番歌舞樂納孜爾庫姆藝術形態特征、文化功能的系統性研究,吐魯番納孜爾庫姆在不同時代、場域、樂種中表現出的不同音樂文化功能研究也是極其重要的。
目前,有關吐魯番納孜爾庫姆的研究文論并不多,對納孜爾庫姆介紹較為全面的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新疆卷》①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新疆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8年版,第91-98頁。,該書收錄了周吉記譜的吐魯番木卡姆中的納孜爾庫姆舞曲,并對納孜爾庫姆的來源、音樂特征、舞蹈形式等做了介紹。此外,阿布里米提·庫爾班、庫來西·熱加甫、毛蘭·尼亞孜也對吐魯番納孜爾庫姆做了相關探討。
阿布里米提·庫爾班在《關于納孜爾庫姆》一文中說道:“根據一些老民間藝人的說法,納孜爾庫姆一直在吐魯番地區流傳,這個舞蹈主要表達內容是兩人的競技性的舞蹈之一,通過兩人的競技,最后選出勇士。據說這種舞蹈以前是在吐魯番王宮士兵跳的舞蹈之一,后來,‘納孜爾庫姆’逐漸從吐魯番王宮流傳到吐魯番民間”。②阿布里米提·庫爾班:《關于納孜爾庫姆》,《新疆藝術》(維文版)2004年第1期,第18-19頁。文章還對納孜爾庫姆的產生及分布情況做了考證和梳理,但是沒有音樂本體的分析。
庫來西·熱加甫從納孜爾庫姆唱詞“黑走馬”入手,分析“黑走馬”舞蹈姿勢,據此探討納孜爾庫姆舞蹈的起源。③庫來西·熱加甫:《納孜爾庫姆及其分布》,《新疆藝術》(維文版)2007年第6期,第66-77頁。庫來西還對納孜爾庫姆在其它地區流傳情況進行了梳理,并反駁了納孜爾庫姆名稱來源于藝人“納孜爾”名字的觀點。
毛蘭·尼亞孜在《關于納孜爾庫姆》④毛蘭·尼亞孜:《關于納孜爾庫姆》,《新疆藝術》(維文版)2009年第3期,第51-52頁。中闡述了納孜爾庫姆名稱的來源,納孜爾和納斯爾兩位民間藝術家講述了納孜爾庫姆的來歷,也反對了部分人所認可的“納孜爾庫姆”是由“納孜古麗”歌曲而來的傳說。以上三篇文章,盡管對納孜爾庫姆的歷史和流傳進行了論述,但是都未涉及吐魯番納孜爾庫姆的音樂分析。
納孜爾庫姆的結構有木凱迪滿、再吐尼汗、多斯頓·艾米拉江、沙依-沙依達、阿秀巴格達、瓦依-瓦依納孜爾庫姆等六個部分組成(見表1)。木凱迪滿作為散板部分,由無固定節拍及節奏自由的散板序唱完成,一般用沙塔爾、艾捷克或彈布爾等作為伴奏樂器。從“再吐尼汗”至“瓦依-瓦依納孜爾庫姆”部分以不同的節奏型推進。
納孜爾庫姆音樂整體速度一般是從慢板到快板,最后的“瓦依-瓦依納孜爾庫姆”是整個納孜爾庫姆的高潮部分,也是納孜爾庫姆舞者展示最高技藝的部分。手鼓或納格拉鼓在2∕4節拍下打出豐富多樣的節奏,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居多,最后以散板樂句結束。

表1 納孜爾庫姆結構及基本板式變化表
吐魯番納孜爾庫姆各段落曲式結構如下:
1.“納孜爾庫姆”第一部分“木凱迪滿”
該部分作為開場,需要一件或者兩件樂器為獨唱伴奏,類似于吐魯番木卡姆的散板部分,裝飾音和長音較多,是無固定節拍、節奏的散板序唱;單二段曲式結構的“木凱迪滿”,其中B 段與A 段旋律基本相似(見圖1、譜1⑤文中譜例均由筆者根據2013年吐魯番采風錄音整理記譜。)。
2.“納孜爾庫姆”第二部分“再吐尼汗”
“再吐尼汗”以2∕4 拍為主要節拍,主要節奏型是“冬.大0 大︱冬冬大0‖”,有時也用“冬 冬大︱冬冬大‖和冬·大冬大︱冬·大 冬大‖”。該樂曲是一個非方整性的樂段(4+6),帶有前奏(4 小節),其中每一句各自重復一次,a 句四小節,前兩小節為一個樂匯,與后兩小節樂匯呼應;b句6小節,帶有擴充,前兩小節承接a句材料,節奏相似,音高上提高純四度,b 句 3、4 小節與 5、6小節兩個樂匯節奏材料來自樂句a 主題的切分節奏型,雖然只有短短兩句,但其中既有變化、又有統一(見圖2、譜2)。

圖1 “納孜爾庫姆”第一部分木凱迪滿曲式結構圖

圖2 “納孜爾庫姆”第二部分“再吐尼汗”曲式結構圖
3.“納孜爾庫姆”第三部分“多斯頓·艾米拉江”的音樂主題
多斯頓·艾米拉江以4∕4拍為主要節拍,其主要節奏型為“冬大大 0冬大 冬0 冬大‖”,有時也用“冬大大冬大 冬大大冬大‖和冬0大 0大冬0 冬大‖”等節奏型。
這首樂曲是一個兩句的樂段(5+5),每個樂句旋律有重復。特別的是,這兩句的關系為“同尾變頭”,a 句前3 小節為一個樂匯,后兩小節為第二個樂匯;b 句5 小節,同樣前3 小節為一個樂匯,后兩小節為第二個樂匯,b 句第一小節與a 句不同,后面4 個小節均與a 句相同,形成“同尾變頭”(見圖3、譜3)。

圖3 “納孜爾庫姆”第三部分“多斯頓·艾米拉江”的曲式結構圖
4.“納孜爾庫姆”第四部分“沙依-沙依達”
該部分以2∕4拍為主要節拍,其主要節奏型為“大大大大 冬大‖”,有時也用“冬大大大 冬大‖和大大大大 冬·大‖”等。“沙依-沙依達”是一個四句的樂段,帶有“起承轉合”原則,“承”“合”的呼應均在句末,每句自身帶重復(見圖4、譜4)。

圖4 “納孜爾庫姆”第四部分“沙依-沙依達”的曲式結構圖
譜1 “納孜爾庫姆”第一部分“木凱迪滿”(樂段A)

譜2 “納孜爾庫姆”第二部分“再吐尼汗”的音樂主題

譜3 “納孜爾庫姆”的第三部分“多斯頓·艾米拉江”的音樂主題

譜4 “納孜爾庫姆”第四部分“沙依-沙依達”的音樂主題

5.“納孜爾庫姆”第五部分“阿秀巴格達”
“阿秀巴格達”以5∕8 拍為主要框架,主要節奏型有“冬大冬大︱冬大冬大‖”,有時也用“冬大大冬大︱冬大大冬大‖”等。它是一首三個樂句的樂段,每個樂句之間都有緊密的聯系,第一句六個小節,呈現主題;第二句節奏與第一句相同,樂句b 與樂句a 的節奏相同,樂句b 與樂句a在第三小節上音高相同。樂句c的節奏與樂句a、樂句b 相同,而在音高上,從第三小節起,與樂句 a、樂句 b 保持一致,尾聲用了 b 句第 2、3 小節的材料(見圖5、譜5)。

圖5 “納孜爾庫姆”第五部分“阿秀巴格達”的曲式結構圖
譜5 “納孜爾庫姆”第五部分“阿秀巴格達”的音樂主題

6.“納孜爾庫姆”第六部分“瓦依-瓦依納孜爾庫姆”
“瓦依-瓦依納孜爾庫姆”樂曲2∕4拍為主要框架,主要節奏型為“冬0 冬0‖”,有時也用“冬大冬大‖冬冬∣冬冬‖”和“冬大大 冬大大‖”等。這個部分由一個4+5 的樂段句及兩次重復構成,樂段是典型的“短、短、長”,中間是一個以節奏為主的過門,配合舞蹈中帶有的競技性動作、情緒熱烈,形成整個套曲的高潮,之后,主題樂段又一次出現,速度減慢結束(見圖6、譜6)。

圖6 “納孜爾庫姆”第六部分“瓦依-瓦依納孜爾庫姆”的曲式結構圖
譜6 “納孜爾庫姆”第六部分“瓦依-瓦依納孜爾庫姆”的音樂主題
隨著電子音樂逐漸進入生活,傳統民間音樂也有所變化。在吐魯番地區(包括吐魯番市、鄯善縣、托克遜縣)的維吾爾族婚禮宴會上,現基本使用電子樂器伴奏,也有傳統樂隊進行表演,但常用電子琴來演奏吐魯番民歌。電子琴伴奏“納孜爾庫姆”的形式也常常在宴會中出現,現主要有兩種版本:
A:再吐汗—沙依-沙依達—阿秀巴格—達瓦依-瓦依納孜爾庫姆
B:再吐汗—多斯頓·艾米江—沙依-沙依達—阿秀巴格達—瓦依-瓦依納孜爾庫姆
用電子樂器伴奏的“納孜爾庫姆”在節奏上與傳統的納孜爾庫姆節奏有些變化。僅在“阿秀巴格達”曲調中,將5∕8 拍的“︱冬大大冬大‖”節奏型轉化為2∕4 拍的“冬冬大冬大‖”節奏型。2016 年11 月筆者對吐魯番市湖西娜瓦宴會廳樂手艾克帕爾進行采訪,從而了解到,這種節拍節奏的變化,是由于電子琴缺少對多種不同節奏編排的功能,不利于樂手演奏,因此將其原有的節拍、節奏進行改動,而在傳統的版本中民間藝人演奏時這種變化并不存在。
1.樂器
吐魯番“納孜爾庫姆”中的樂器和賽乃姆中使用樂器一樣,不僅樂器種類比較多,而且樂隊組合的形式也多樣(見表2)。“納孜爾庫姆”中既有弓弦樂器主奏,也有彈撥樂器主奏,更突出的是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的多種組合。主要樂器彈布爾、都塔爾、熱瓦甫、沙塔爾、手鼓、納格拉、嗩吶等等。樂器的演奏技巧,吟抹彈跳、繁音急節,技藝高超藝人刻意變奏加花,產生出多元化藝術感染力。

表2 “納孜爾庫姆”常用樂器
2016年,筆者采訪了曾就職于吐魯番市文化館的吾浦爾·艾合買提。在吾浦爾·艾合買提提供的吐魯番木卡姆及納孜爾庫姆錄音資料中⑥1973年,吾浦爾·艾合買提參與了吐魯番地區納孜爾庫姆的錄音工作。,筆者只聽到一個沙塔爾和一個手鼓演唱的九套吐魯番木卡姆,而沒有其他維吾爾樂器。吾浦爾·艾合買提先生說,當時的吐魯番只有吐爾地·阿米爾和阿司甫兩人唱的吐魯番木卡姆最多,而吐爾地·阿米爾比較熟悉沙塔爾樂器,因此錄音時只有這兩件樂器參與。⑦2016年7月16日,筆者曾就吐魯番地區的納孜爾庫姆發展情況對吾浦爾·艾合買提進行采訪,該內容系筆者訪談資料整理。在吾浦爾·艾合買提提供的1982 年吐魯番賽乃姆錄音資料⑧1982年,吾浦爾·艾合買提參與了吐魯番地區歌舞團表演的納孜爾庫姆錄音工作。中,樂器明顯增加,這個版本一直流傳到現在,旋律和唱詞也沒有大的變化。
2016 年7 月,筆者在對吐魯番托克遜縣民間藝人進行調研時,恰逢民間藝術展演活動。“納孜爾庫姆”作為保留曲目最后演唱,場面非常熱鬧,伴奏樂器種類繁多,絲竹樂、打擊樂共同演奏的“納孜爾庫姆”非常有特色(見圖7⑨圖7、圖8均為筆者拍攝。)。
2.樂器組合形式
吐魯番賽乃姆的樂器表演形式有:絲竹樂相伴歌唱形式、鼓吹樂演奏形式,絲竹樂和鼓吹樂一起演奏的形式,還有電子樂器伴奏的形式。2016 年8 月,筆者在吐魯番地區鄯善縣對魯克沁鎮民間藝人進行調研時,看到了“納孜爾庫姆”用鼓吹來表演的形式,一般兩個大鼓、兩個小鼓和一個嗩吶形成樂器組合,該組合可以說是吐魯番地區最普遍的鼓吹樂表演形式(見圖8)。
吐魯番境內的聚會、婚禮、麥西萊甫等活動中,以上幾種樂器演奏的形式都可以見得到。筆者在吐魯番田野調查中發現,冬季鼓吹樂表演在室內演奏,夏季則為室外演奏。夏季吐魯番家庭舉辦的婚禮中我們在室外常常可以看到如圖8 那樣的鼓吹樂表演,很多人的伴舞,場面非常熱鬧。
“納孜爾庫姆”表演形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舞蹈動作幽默滑稽而深受群眾喜愛。民間藝人可以隨意加入,表演、人數不限,在“納孜爾庫姆”表演時可以有單人舞、雙人舞、集體舞、男女對舞,甚至面具舞等多種舞蹈形式。
吐魯番賽乃姆是20 世紀80 年代,吐魯番藝術家對“納孜爾庫姆”音樂和吐魯番木卡姆片段整理、研究、改變、加工后呈現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藝術形式,主要歌曲源于吐魯番“納孜爾庫姆”歌曲。吐魯番賽乃姆集演唱、舞蹈、器樂于一體,與其他地區賽乃姆不同,吐魯番賽乃姆除了活潑、輕快的舞蹈,還有更熱烈、幽默滑稽、競技性的舞蹈動作,而且唱詞內容主要表現的是“納孜爾”⑩“納孜爾”是傳說中的宮廷藝術家,能歌善舞、非常聰明,是個好心人。詳見吐魯番地區地方志編委會:《吐魯番年鑒2008》,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129頁。和“再吐尼汗”一對男女的愛情。此外,還有鼓吹樂和絲竹樂聯合表演形式,這種特點在新疆其它地區的賽乃姆中是罕見的。
納孜爾庫姆是吐魯番賽乃姆的基礎,沒有納孜爾庫姆音樂也許就沒有今天的吐魯番賽乃姆。筆者在尋找吐魯番賽乃姆有關信息時,從吐魯番地區老民間藝人訪談中了解到,該地區以前沒有吐魯番賽乃姆獨立形式的歌舞套曲,現今的吐魯番賽乃姆,是在吐魯番納孜爾庫姆的前面加了一個散板引子,這種結構表演較多。對于這個問題,筆者對熱西提·卡斯木?2016年6月,筆者對吐魯番地區歌舞團團長熱西提·卡斯木進行訪談。(以下簡稱熱團長)進行了采訪,部分內容如下:
筆 者:熱團長,吐魯番以前就有賽乃姆嗎?
熱團長:我們小時候沒有聽過吐魯番賽乃姆,但是,我們知道吐魯番木卡姆跟維吾爾十二木卡姆一樣有賽乃姆部分。
筆 者:什么時候、什么原因,納孜爾庫姆成為目前的吐魯番賽乃姆?

圖7 托克遜縣民間藝人絲竹樂演奏“納孜爾庫姆”

圖8 魯克沁鎮木卡姆藝人鼓吹樂演奏“納孜爾庫姆”
熱團長:這個問題問的好!我們經常聽到南北疆一些地區的賽乃姆,也唱過一些賽乃姆,例如喀什賽乃姆、伊犁賽乃姆、庫車賽乃姆、哈密賽乃姆。1982 年,為了參加自治區的文藝展演,我們計劃準備一個比較大型而且能呈現地方特色的歌舞作品。老舞蹈家卡西木·艾則則“納孜爾庫姆其”?“納孜爾庫姆其”,“其”是指專門唱一個樂種或者專門演奏某個樂器的人員。和樂隊的一些骨干商量把納孜爾庫姆整理改編后使用。“納孜爾庫姆”幾部樂曲主要是通過吐魯番木夏吾萊克和吐魯番潘吉尕木卡姆的一些片段進行選擇組成,從而有了完整的六段結構。音樂是依明尼亞孜、尼亞孜·賽提瓦迪、吾甫爾·艾合買提等人根據舞蹈的需要把音樂斷落的長短部分,還有散板部分的唱詞做了整理,從此就有了流傳至今的納孜爾庫姆歌舞。當時,團里的一些老前輩表達了想讓納孜爾庫姆成為吐魯番賽乃姆的想法,但是,團里部分演員不太贊同。當年就是用“納孜爾庫姆”的名稱進行的展演,演出很成功。這個歌舞節目有時候用納孜爾庫姆,有時候也會用吐魯番賽乃姆的名稱。
筆 者:整理后的納孜爾庫姆參加了哪些比賽?獲得了哪些獎項?
熱團長:1985 年自治區成立30 年大慶時,納孜爾庫姆舞蹈獲得了表演一等獎,自治區文化廳予以了特別獎勵。2007 年自治區文化廳舉辦的各地區歌舞團表演比賽中獲得了三等獎。
筆 者:您覺得吐魯番納孜爾庫姆可以作為吐魯番賽乃姆嗎?
熱團長:當然。吐魯番納孜爾庫姆是吐魯番最有特色歌舞音樂,1982 年經音樂專家、舞蹈專家共同研究,用吐魯番木卡姆和民歌素材提煉、整理后形成的。這套吐魯番賽乃姆有維吾爾賽乃姆的各種特點,所以,吐魯番納孜爾庫姆完全可以成為吐魯番賽乃姆。
筆 者:你們何時開始普遍運用吐魯番賽乃姆名稱?
熱團長:1998 年拍攝《吐魯番之情》藝術片時,藝術界的部分專家問團里的人,有沒有吐魯番賽乃姆,我們把“納孜爾庫姆”推薦為吐魯番最具特色的賽乃姆,很多藝術類專家贊同了這種答案。當時推薦時就叫“吐魯番賽乃姆”,逐漸習慣了這種“吐魯番賽乃姆”的稱呼。新疆歌舞團編排維吾爾賽乃姆時也把“納孜爾庫姆”作為吐魯番賽乃姆,編排了舞蹈。后來新疆藝術界很多人也認可這種觀點。通過對吐魯番民間音樂的整理、增加、完善后就有了今天的一套六個歌曲組成的“納孜爾庫姆”,也是今天的“吐魯番賽乃姆”了。
筆 者:1982 年改編的版本一直唱到現在是嗎?
熱團長:是的,團里演唱就是這個版本的主旋律,主要節奏和唱詞沒有變,只是增加了一些音樂加花,我們覺得這是最好、最完整的一個版本。在吐魯番民間,我們也可以聽到一些改變的“納孜爾庫姆”的版本。在吐魯番地區還是1982年整理的版本唱的最多。
綜上所述,1982年以前“納孜爾庫姆”歌曲一直在吐魯番恰爾尕木卡姆中演唱。1982年“納孜爾庫姆”經整理后出現了完整的吐魯番賽乃姆,也成為吐魯番歌舞樂的一個獨立體裁。可以說,“納孜爾庫姆”作為我國新疆吐魯番民間歌舞音樂的代表,是吐魯番音樂文化的標志之一,是新疆地區的經典作品,它具有著鮮明和濃厚的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是吐魯番傳統音樂中的一種音樂文化樣式,值得更多的學者去關注和研究。這種獨特的歌舞音樂形式對于新疆木卡姆音樂的文化功能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這也大大拓展了吐魯番木卡姆音樂研究的廣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