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鳳
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教練管理模式的探討*
張慶鳳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江蘇 無錫 214000)
自我決定理論指出教練的管理模式分為自主支持型執教方式和控制型執教方式兩種管理模式。在訓練中,教練員要為運動員創設自主支持的訓練環境,教練的自主支持能增強運動員的內部動機,增強運動員的幸福感,并促進運動員的體育鍛煉頻率和參與度。而教練的控制型執教方式則容易導致運動員訓練的心理疲勞,甚至導致運動員退出訓練和比賽;教練員在訓練中要注意反饋的合理運用,從而激發運動員的內部動機。
自主支持;控制型;參與度
根據自我決定理論,動機被假設為一個由強到弱的連續的統一體,從無動機到真正的內部動機[1]。動機被分成三類,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和無動機。內在動機指的是從參與活動中獲得快樂和滿足。但是,運動員往往是因為一些外部因素而參加體育活動,在這種情況下運動員參加訓練不是因為項目本身,而是因為外部的獎勵和約束。根據自我決定理論,外部動機根據動機水平的不同,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外部調節、內攝調節、認同調節和整合調節。外部調節是自主程度最差的動機,其動機來源自外部獎勵和壓力。比如,運動員參加訓練只是為了獲得教練的認可。當個體的行為與自尊或自我價值密切相關時,個體會很在乎外部的規則和要求,但從內心并沒有接受這些規則和要求,此種情況下也是屬于內攝調節[2]。運動員參加體育活動是為了避免愧疚、羞愧和焦慮,則代表運動員處于內攝調節的狀態。和前兩種外部動機類型不同,認同調節指的是雖然體育活動本身并不吸引人,但運動員沒有別的選擇而必須參加訓練。例如,運動員進行肌肉訓練,即使他們沒有發現訓練活動本身非常有趣,但卻仍然堅持訓練,因為他們相信肌肉訓練會對他們的運動成績有幫助。最后,當個體能夠把外部規則和自我的各個方面和價值觀很好地相互吸收融合,就達到了整合調節。整合調節是外部動機內化程度最高的[3]。因此,運動員參加體育運動正是因為此項體育運動和其個體的需求、價值觀相吻合。自我決定理論亦闡述了無動機的概念,無動機即沒有動機和意圖參加活動,無動機往往會導致運動員對訓練失去興趣,并會導致運動員參加訓練的時間減少,運動員的無動機狀態往往導致在訓練中對減少對自身能力的肯定。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社會環境可以通過支持自主、能力、歸屬三種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來增強人類的內部動機、促進外部動機的內化。自主指的是個體能夠自己做出選擇。能力,指的是個體在所處的環境有種勝任感。歸屬,指的是個體有歸屬感并能超過他人。自我決定理論尤其重視個體自主能力的滿足。認為運動員的自主需要越能得到滿足,則其學習動機就越趨于內化。Williams等人認為,自主支持是指處于權威地位的人(教練)能夠站在他人(運動員)的角度考慮問題,能夠考慮他人的情感,并給他人提供重要的信息和選擇的機會,減少他們的壓力和強迫行為[4]。在運動領域,主要探究教練創設的訓練氣氛是否能夠影響運動員的內部動機水平,比如,教練的領導模式導致運動員較好的表現或者壞的表現,甚至離開隊伍。教練的領導風格不僅對運動員的表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還影響運動員的運動參與情況。
研究已經表明,運動員在賽場上良好的表現,離不開教練員高質量的訓練和比賽時的指導。基于教練員的重要性,教練員在訓練中要注意提高運動員的內部動機,滿足運動員的三種基本需要,特別是運動員的自主的需要,教練要為運動員創設自主支持的訓練環境。
教練員自主支持的表現不僅僅是為運動員提供簡單的選擇,還應該表現出與自主支持型教練氛圍相一致的一系列行為。首先,教練要尊重運動員的看法和行為,并為運動員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教練要設身處地的從運動員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訓練中,給予運動員一定的自主權,并關注運動員的情感需求,對運動員講明訓練計劃和要求制訂的出發點,這樣運動員在訓練中能更加的自主和積極,在比賽中并能夠更好的團結起來,從而提高團隊的競爭力和比賽成績。其次,教練要盡量減少控制行為,要重視運動員訓練的主動性,并培養運動員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參與決策的能力,而不是對運動員的行為和感受加以控制。
在發展自主支持的動機氣氛方面,教練要為運動員創設自主支持的訓練環境,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方面,教練要為運動員提供一定的選擇,例如,允許運動員在兩到三個選項中選擇一個訓練任務來解決。教練要和運動員說明訓練任務之所以這樣安排的基本原理,即解釋一個特定任務安排的優點和缺點,以及訓練內容選擇的出發點和原因,讓運動員更好的理解訓練的安排。第二個方面,教練員在訓練中,要尊重運動員的感受和觀點——教練設身處地的從運動員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并尊重運動員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并為運動員提供主動參與和獨立參加訓練的機會,例如,允許運動員自主安排訓練,并為運動員解決訓練中遇到的問題; 最后,教練員要避免脅迫和欺凌以及試圖控制運動員的行為。在建立自主支持的教練和運動員關系時,強調與上述指導原則一致的教練行為模式。
相比之下,控制型執教方式的教練,則采用強制的、專制的方式,他們會把一種特定的、預先設想好的思維方式強加給運動員。控制型執教方式的教練的行為,可以導致運動員從內部到外部的知覺軌跡的變化。失去個人的因果關系知覺會削弱運動員的自我認同,導致運動員訓練內部動機的減弱[6]。這樣運動員參與到運動訓練中去,是出于壓力或者內疚感。趙大亮的研究表明控制性執教方式中威迫對無動機和外部動機都具有最強的預測作用;心理需求中能力需要對無動機有最強的預測作用;關系需要對外部動機具有最強的負向預測作用[7]。
在健美操的實際訓練中,提前讓運動員來根據健美操專項身體素質和運動員體能情況來準備活動的內容,則能夠提高運動員訓練的參與度。另外,給予運動員一定的選擇權,比如了解運動員的音樂偏好,并在訓練中讓運動員用喜愛的音樂來訓練。而另外一組運動員沒有自主選擇權,雖然運動員聽的是同樣的音樂,但沒有被問及他們的音樂偏好。結果表明,與處于自主選擇狀態的運動員相比,自主選擇音樂的運動員則有更大的內在動機。
根據自我決定理論,研究者將幸福定義為運動員自我實現的最佳狀態,并能夠在指定的環境(比如運動)中追求他們的潛力。幸福感能有效地提升個體身心健康狀況及其對成功的信念,更可有效地降低焦慮、沮喪與憤怒等負性情緒[8]。自主、能力和歸屬三種心理需求的滿足會導致運動員幸福感的增強,而其中一種或多種需求的挫敗則會導致運動員的心理疲勞。基本需求滿足并不是一個自動化的過程;它需要來自權威人物的支持。教練領導行為是影響運動員及其團隊朝向某一目標的行為過程,是提升運動員心理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訓練中,教練員在訓練中,要加強運動員之間的交流和合作,為運動員創設積極的訓練氛圍,滿足運動員的心理需求,激發運動員訓練的內部動機,激發運動員訓練的積極性。
自我決定理論的研究表明,教練在訓練中采取自主支持型的執教方式會提高運動員的內部動機。運動員在訓練的時候有一定的自主權,其認真訓練是出于對運動項目的興趣,或者運動員認為訓練對自身發展來說是重要的。研究還表明,那些自我決定動機更強的運動員的情感更積極,比如學習更持久,更有毅力,訓練也更加的努力;在訓練中表現的更加的積極和有活力[9]。自主動機強的運動員在激烈的比賽中面對壓力的時候,也能夠采取有效的比賽策略,容易取得比賽的成功。
而控制動機則往往導致個體的無動機,將導致消極的效果,導致運動員心理疲勞,甚至退出訓練和比賽。個體積極的和消極的反應,將會對個體的行為產生積極和消極的影響。研究表明體育活動個體積極的反應將導致個體的體育活動的頻率增強。比如,運動員的自主動機會導致更積極的運動相關效應,增強體育鍛煉的持久性,并能增加鍛煉的頻率(見圖1)。
圖1 教練員領導模式對運動員的影響流程圖
在運動領域,許多因素可能不利于教練的自主性發展。包括從上到下的壓力,來自上級的績效壓力或批評。教練認為自主支持等同于縱容或缺乏管理;教練擔心運動員會利用被授予的自主權,會去爭取更多的自主權;獨裁的人格特質,或者是傳統教練風格,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教練在訓練的中的自主支持。
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該研究在自主的人際關系中導致更高表現的條件和環境。可以確認的是一個權威人士創造的不同的人際氛圍對運動發展的心理健康和長期目標的影響。自主支持能夠帶來更多的享受,更多的自由選擇和更少的壓力,和增強對所學運動技能的信心,并能夠在體育實踐中投入更多的努力,并能夠加深對體育價值的認識。受控制的教練風格所激發的控制動機表現出較少的感知選擇,以及強制的壓力和義務感。
在訓練和比賽中,教練員對運動員的能力進行積極的反饋,也是影響運動員內在動機的重要決定因素。在訓練中,相對于教練員對運動員沒有反饋,教練員的正面反饋對運動員會產生積極的影響。然而,研究表明反饋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事實上,口頭反饋的表達方式非常重要。有人認為正面反饋有兩個功能,即對運動員提供信息和控制功能。教練員能夠及時的告訴運動員的能力狀態,積極的反饋提高了運動員對自身能力的認識,反過來,這對他們內在的動機的提高有積極作用。然而,當控制因素顯著時,正面反饋確會削弱運動員的內在動機。使用積極但有控制力的措辭進行反饋,比如對運動員講“你在這個難題上做得很好,正如你應該做的那樣” 或者“我希望你在下一場比賽中表現得更好”,則會導致內部動機的降低。這些措辭清楚地傳達了實驗者對參與者行為的期望和欲望。因此,正面反饋被用作一種控制形式,則會破壞運動員的內部動機。當它針對的是不可控的特性或傳達較低或者不切實際的期望的時候,正面反饋會減弱運動員的內部動機。總的來說,研究表明,積極反饋可能會阻礙或促進運動員的內在動機,但具備如下條件,則是有利于促進運動員的內部動機(1)促進運動員對自主和能力的認知。(2)運動員控制下的目標行為。(3)傳達高但現實的期望。
4.1 教練創造的訓練氛圍的重要性。教練應當多于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多從運動員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從而激發運動員訓練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投入到訓練中,從而增加訓練的頻率。
4.2 教練應根據運動員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的范圍內下放權利,培養運動員訓練的自覺性,這樣不但能夠激發運動員的內部動機,而且會使運動員在將來的生活和工作中受益。未來的研究應該探索這兩種教練風格的條件和環境,可以更有效地與運動成績的改善聯系起來。
[1]張慶鳳.健美操課堂教師的自主支持對大學生內部動機的影響探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8(37):112-115.
[2]劉麗虹.動機的自我決定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0(21):76-79.
[3]賀金波,陳艷.自主支持:促進動機內化的情境因素[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3):89-92.
[4]魏瑤.教練領導行為與大學生運動員自主需要、內在動機關系模型構建[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262-265.
[5]Marylene, Gagne, Deci. 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work motivation[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5(26):331-362.
[6]Vallerand R J, Losier G F. An integrative analysi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in sport [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999(11):142-169.
[7]趙大亮.教練員執教方式對非自主性動機的影響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8(38):81-85.
[8]張海軍.家長式領導行為對大學生運動員心理幸福感的影響——自我決定理論的視角[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82-87.
[9]Vallerand R J, Losier G F. An integrative analysi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in sport [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04(11):142-169.
Discussion about Coach Management Mode Based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ZHANG Qingfeng
(Wuxi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Wuxi 214000, Jiangsu, China)
2017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自我決定理論促進大學生自主體育鍛煉的路徑探索”,項目編號2017SJB0893。
張慶鳳(1982—),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