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 杰 徐一嬋
(大連外國語大學,遼寧 大連 116044)

本文以《中國關鍵詞》為研究對象,以生態翻譯學的“三維”轉換翻譯方法為理論指導,通過個案分析《中國關鍵詞》中韓翻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翻譯策略,提出建議和解決辦法,以期為今后中國外宣翻譯工作提供參考與借鑒。
2001年,胡庚申在國際譯聯第三屆亞洲翻譯家論壇發表了題為“翻譯適應選擇論初探”的論文,這篇論文首次提出生態翻譯學理念,探討了譯者的適應選擇行為及翻譯的過程、原則和方法,為生態翻譯學奠定了基礎。[1]之后生態翻譯學理論幾經修正,但核心理念比較穩定且日趨完善。其以進化論為基礎,將“適應·選擇”學說應用到翻譯學研究,即翻譯過程是譯者適應原文與選擇交替循環的過程,翻譯原則是多維度的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翻譯方法是“三維”轉化。
胡庚申對生態翻譯學的最新表述為:生態翻譯學以新生態主義為理論主導,以生態翻譯的喻指和實指為研究取向,以發掘和揭示翻譯文本和翻譯活動中的生態理性和生態意義為學術要務,其目標是以生態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統領和觀照翻譯行為和翻譯研究,是一種從新生態主義理論視角綜觀和描述翻譯的研究范式。[2]簡言之,生態翻譯學是一種新生態主義翻譯觀主導下新興的翻譯研究范式,旨在為人類生態文明進步而“譯有所為”。
翻譯過程是繁冗復雜的,這一性質決定了翻譯方法的多維性。生態翻譯學的“三維”轉換是指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上的轉換。語言維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文化維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交際維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3]
《中國關鍵詞》是中國外宣政治文本,其語言具有高度凝練的特點。首先,這些關鍵詞四字格居多、句式整潔,如“中國精神”“頂層設計”“美麗中國”“從嚴治黨”“精準扶貧”“生態紅線”等,高度凝練地表達了中國政府的相關政策。其次,修辭上具有排比、比擬、比喻、引用等特點,如“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屬于排比,“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屬于比擬,“打好扶貧攻堅戰”屬于比喻,“大道至簡”“治大國若烹小鮮”等屬于引用修辭。再次,具有善用數字的特點,如“四個全面”“四個自信”“三嚴三實”“兩個一百年”“五大發展理念”等。最后,具有善用動賓短語的特點,如“提升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創新驅動反戰戰略”等。
中國領導人講話喜歡引經據典,其中包含豐富的中國文化,通過領導人講話得以傳播到海外。如201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雅圖講話中談到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時說的“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出自《鬼谷子·決篇第十一》,意思是作為領導者,觀察問題時就要用變動的眼光、發展的眼光,不可墨守成規。同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的演講中,又引用了唐代孟郊《答姚怤見寄》一詩中的兩聯:“日月不同光,晝夜各有宜”,意思是盡管太陽和月亮在不同的時間發出不同的光輝,卻都能為人類世界帶來好處。該用典喻指中美關系十分貼切。另外,習近平總書記在《構建中巴命運共同體 開辟合作共贏新征程》的講話中引用“國雖大,好戰必亡”來闡釋中華民族追求和平的民族精神,這是中國自古就提出的理念。類似的還有“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國泰民安”“睦鄰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講話用典不僅能傳達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容,而且使講話內涵深刻、底蘊深厚。
《中國關鍵詞》中收錄的關鍵詞,都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凝練表達,例如“中國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網絡強國戰略”“命運共同體”“中國核安全觀”等。這些關鍵詞向韓國讀者全方位地介紹了中國政策,幫助他們認識和了解真正的中國,為促進我國對外宣傳工作、樹立良好的大國形象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話語體系是一個國家意識形態、價值觀、文化思想的外在體現?!吨袊P鍵詞》是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關鍵詞都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即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具有鮮明的政治性。
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是指譯者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轉換,具體需要譯者考慮原文和譯文在詞匯、語法上的差異。漢語和韓國語屬于不同的語系,具有不同的形態、句法特征,甚至在修辭手法等方面也表現出較大的差異。譯者在翻譯時需要考慮到這一層面的差異,避免因誤譯而使翻譯效果大打折扣。
例1: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4]128


例2:頂層設計[4]18


例3: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4]124


文化維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中韓兩國雖然地理相鄰,但國家性質和政治體制各不相同,加上世界處于不斷發展中,中韓兩國文化的差異也日益顯著,國民的思想、意識形態都難免存在差異。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注意文化層面的適應性選擇與轉換,避免受固有韓國文化的影響,曲解中文的原意。同時要重視韓國語的文化含義,結合韓國讀者的文化背景進行翻譯,確保讓韓國語具有與漢語相等的表達效果。
例4:全面建成小康社會[4]22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對“小康”的解釋是“家庭經濟狀況可以維持中等水平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四個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能力要求,就是六個“更加”: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大部分韓國讀者很難理解“小康社會”的準確內涵,而采用“音譯+漢字注釋”的翻譯策略,會讓關心中國的韓國讀者親自去接觸關于“小康”的文化信息,加深對中國政治制度和社會文化的了解,也有利于中國特色政治話語體系的建設和政治理念的對外傳播。
例5:治大國若烹小鮮[4]74


例6:大道至簡[4]80


千百年來,中韓兩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物質文化、宗教文化、地緣文化等,而中國獨有的諺語、俗語、古語典故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有些文化對于韓國讀者來說很難理解,尤其在俗語的翻譯中。因此,需要充分地考慮中韓兩國的文化差異,并結合韓國文化,進行適當的釋譯,較好地實現文化維度轉換。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在語言維度和文化維度的適應轉換基礎上,更要著重關注交際層面的轉換。語言作為一種交際的輔助性工具,目的是讓受眾獲得準確的信息。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需要保證譯文讀者能夠獲得和原文讀者等量等效的信息,這樣才能夠完成交際維度的適應與選擇。
例7:簡政放權[4]82

“簡政放權”是指精簡政府機構,把經營管理權下放給企業,是中國在經濟體制改革初期,針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企職責不分、政府直接經營管理企業的狀況,為增強企業活力,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而采取的改革措施?!昂喺艡唷睂儆诳s略語,譯文采用了釋譯的方法,對“簡政放權”的內涵進行了充分解釋說明,韓國讀者可以直觀地了解到這是有關中國政府制度方面的政策,成功實現了交際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與轉換。
例8:四個自信[4]34


例9:對非“真、實、親、誠”[4]230

例10:九二共識[4]104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發現官方話語因其特殊性,不僅要做到翻譯準確,還要考慮到能夠“深入人心”,實現有效傳播和良好的交際功能?!叭S”轉換翻譯方法可以有效指導官方話語的翻譯活動,譯者應該把握好兩種語言在語言、文化和交際上各自的特點,在兩種語言的語言維度、文化維度、交際維度上做出適當轉換。生態翻譯的宗旨在于追求翻譯環境中生態的平衡,而平衡的維系需要不斷地做出適應和選擇,這就注定很難有整齊劃一的方法,因此譯者需要不斷地在眾多翻譯方案中選擇最佳的方案,達到動態的平衡。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新時代政治話語翻譯研究與國家語言能力建設(編號:19YJA74002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