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
摘 要:齊云山是我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壯麗的風景和悠久的文化吸引了歷朝歷代文人墨客前往游歷,并留下了諸多有著多重意義的石刻。近年來,這些石刻面臨著文物保護與景區開發之間的矛盾,如何在不影響文物保護的前提下對齊云山石刻進行開發利用成了焦點。文章在對齊云山石刻保護現狀進行分析的前提下,運用文旅融合的概念,為齊云山石刻的保護出謀劃策。
關鍵詞:齊云山石刻;文旅融合;遺產保護;文物展示
文旅融合是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與旅游市場發展的趨勢,文化遺產作為文化事業的核心之一,能提升旅游品牌的內涵,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對文旅融合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人不滿足于單純的游山玩水,開始重視精神文化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保護好文化遺產變成了文旅融合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齊云山為我國道教名山,始興于唐,香火鼎盛,游人如織。宋至民國年間,游人、香客或賦詩題詞或樹碑為記,在山上留下了極為珍貴的石刻文化遺產。但齊云山石刻長期暴露在未受保護的自然環境中,出現了粉化、剝落的現象,再加上齊云山石刻位于齊云山風景名勝區內,游客眾多,為石刻的保護又增添了難度。如何在這樣的背景下對齊云山石刻進行保護,是文物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1 齊云山石刻保護現狀
齊云山石刻現存宋代至中華民國石刻共291方,其中超過百分之九十為明代所刻,多系古代文人墨客、朝廷官員、香火信徒等探幽訪勝時觸景生情之作,包括詩詞、傳、贊、碑銘、賦記、頌、流文、表、會記及楹聯、佳句等,內容涉及地理、宗教、經濟、寺觀沿革、自然風光等方面。
1.1 齊云山石刻本體現狀
經過筆者實地勘察調研,并根據國家文物局2008年2月發布的《石質文物病害分類與圖示》,造成齊云山石刻病害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個方面。
自然影響因素主要是齊云山石刻地質構造及巖體結構不穩定,受雨雪、地表水、霧霜、溫濕度、風及地層活動、地震、生物等自然力的影響,隨時間的發展和各方面因素的結合,對石刻賦存巖體的構造物質產生的物理、化學變化影響。有的巖體存在裂隙、斷裂,嚴重影響文物的穩定性,如一天門摩崖石刻,其表面風化、水銹結殼、沉積污染、生物侵蝕現象十分嚴重,字跡不清且部分字已被毀。
人為影響因素主要是游客在石刻上進行觸摸、踩踏、刻畫等不文明行為,加上信眾燒香拜佛,致使油煙熏黑部分石刻等不當行為,這些都對石刻產生影響,石刻文物表面污染、機械損傷等情況也較為嚴重。另外不當修補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即對部分碑刻底部使用水泥砂漿加固修補,修補質量較差,破壞了文物的整體協調性。
1.2 周邊環境現狀
齊云山山體呈東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400米左右,最高海拔585米,相對高差200~400米。其巖性為紅色砂礫沉積巖石,砂礫巖層序清晰,構造明顯,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齊云山地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總特點是雨量充沛,光源充足,熱量豐富,日照適宜,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平均溫度16.2攝氏度,年平均日照時數1790.5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1613.7毫米,春夏季雨量多,約占全年74%,秋冬季雨量少,約占全年26%,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8%,無霜期年平均為231天,常年降雪平均為8天。空氣環境方面,通過檢測發現齊云山前、后山的二氧化硫含量并不高,均低于一級標準的濃度限值,從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來看,二氧化氮含量也是比較理想的。但石刻處于一個相對蔭蔽的環境中,二氧化碳濃度相對比較高。齊云山游人較多,周邊植被茂盛,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相當高,且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存在,這些酸性氣體與人群呼出的水氣相結合或遇到雨水就會產生腐蝕作用。
齊云山氣候潮濕,適宜苔蘚、霉菌等微生物生長,微生物病害對石刻起到破壞的作用。從環境檢測數據可以看出,紫外線、有害氣體、風速及早晚空氣濕度等環境因素對月華街、樓上樓景區石刻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其中紫外線對石刻的危害比較大,有害氣體二氧化硫與水結合會加快石刻劣化。云巖湖景區的摩崖石刻周圍植被繁茂、雜草叢生,從檢測到的環境參數來看,二氧化碳和濕度對此處石刻的危害最為突出。
1.3 齊云山石刻保護措施現狀
近年來,隨著齊云山被國務院等部門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等稱號,齊云山開展了各項整治工程及保養性工作。首先自1984年對石刻進行調查統計以來,多次進行清洗、封護和拓印工作,2009年更是全面啟動齊云山石刻搶救性保護工程,截至2015年已經完成了一期、二期保護工程,正在進行三期保護工程相關工作。自從實施石刻專項保護工程以來,通過清洗、毛細水轉移、裂隙灌漿、加固、防水及封護等措施對石刻進行保護處理,達到了保護石刻的目的。此外,景區管理機構常年開展鋤草、清理積水、清潔石刻表面塵土等日常保養工作。不過也存在缺乏對石刻病害發展、石刻小環境的監測,以及部分石刻缺少測繪圖等問題。文物信息采集、監控及日常維護工作尚需加強,在具體保護上僅對部分石刻進行化學保護試點,大部分石刻存在的問題仍未解決。
2 齊云山石刻保護策略
齊云山石刻為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程必須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這類文化遺產都具有較好的視覺觀賞性,適宜將其原狀原封不動地展示給觀眾。我們要以石質文物病害防治為主,延緩病害的發展趨勢,確保文物安全,并強調研究工作在保護工作中的基礎性地位,提高保護工作的科學性。此外,盡可能減少干預,在保護措施和技術不夠成熟的情況下,首先考慮具有可逆性的措施,擬采用的現代保護技術應經過前期經驗確認有效,且不妨礙今后再次實施保護,必須具備可識別性。在具體的文物本體保護中,要對石刻進行有針對性的保護,以延長文物壽命、保護文物安全,同時要嚴格按照表面清洗、裂隙修復、毛細水轉移、表層加固、表層防水、表面封護的環節對石刻進行修復、保護。
在管理上建議成立齊云山文物管理專門機構,對齊云山石刻、古建筑等成立文物保護區進行保護、管理,并完備齊云山石刻用地的各項手續,完成地籍測量,明確土地界限,樹立明顯的界樁。同時建立科學全面的文物檔案管理制度,按照文物保護的要求記錄、收集相關資料,建立完整的齊云山石刻檔案資料。在此基礎之上,收集整理齊云山石刻和周邊背景環境的地形圖、衛星影像圖、航片等基礎地理信息資料,以及拓片、圖紙、圖片、影像資料,收集整理齊云山石刻保護、利用、管理、研究檔案。在此機構內設專門的檔案資料管理部門,負責齊云山石刻各類資料檔案的保存與管理,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還可建立文物綜合信息系統,運用辦公系統使文物檔案管理變得更有效率。
安全防護是齊云山石刻保護需引起重視的又一方面。首先要強化安全保衛管理工作,加大石刻管理力度,制定緊急情況預案,以應對突發事件,避免造成文物損壞和人員傷亡。在具體的安防設施中,齊云山石刻要以技防為主,并輔以人防共同保護文物安全。在主要石刻點、道路沿線設攝像頭與防護欄桿,監控參觀石刻人員的活動,在一天門、真仙洞府、小壺天、最高峰、紫霄崖、三姑峰、石橋巖等石刻集中的崖壁前安裝紅外線探測設備,保護文物的安全。安防系統建設應以適度、適宜為原則,設備安裝不得損害齊云山石刻文物本體和景觀。建立安防保衛組織,配備專職人員及必要的防衛裝備,加強巡邏,制定保衛制度及防盜應急預案。此外防火、防雷和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的防護也應被關注,要增加現有消防設施,建立維護制度,同時增強防火意識,建立消防管理制度,規范用火、用電方式,防患于未然。在防雷措施上根據相關規范,全面評估齊云山石刻防雷需求,科學編制防雷工程設計方案,實施齊云山石刻防雷工程。另外開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要求在詳盡勘察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地質災害治理方案后,方可實施。山洪災害防治措施應側重防范沖溝水,避免其沖刷文物、破壞交通設施等。在沖溝、邊坡發育地段,應加強植樹造林,尤其注重種植水保林帶,以種植叢生灌木為主,間種喬木,防止水土流失,同時要設立警戒標志。同樣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不得對文物景觀和周邊自然環境造成破壞。
3 齊云山石刻展示規劃與文旅融合
齊云山作為自然資源(丹霞地貌)與文化資源(道教文化)豐富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是弘揚傳統文化、普及歷史文化知識、激發愛國愛鄉意識的重要場所。同時旅游產業優化升級是“文旅融合”的內在源動力,齊云山石刻是休寧縣的重要旅游資源,對提升休寧縣文化品牌、知名度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齊云山石刻憑借其宏大的規模、漫長的時間跨度、書法流派的紛呈,集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于一身。在這樣的文物保護背景下,如何將石刻完整地展示給游客大眾,減少甚至不影響文物的保護,將文化和旅游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筆者試圖提出幾點展示規劃的建議。
首先,要以文物保護為中心,展示文物的真實性、完整性,提高展示的可讀性,堅持合理、適度的可持續利用,控制利用強度是展示的基本思路。齊云山石刻品牌的塑造必須注重對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這是人文旅游景區賴以發展的基礎和源泉。文化旅游景區在旅游開發中要遵循文化資源保護的原則,防止對物質文化遺產的過度利用。根據齊云山石刻的保存現狀、文化內涵及可觀賞性規劃好展示對象,規范并完善展示服務設施,加強游客管理,確保文物的安全性和管理的有序性,減少人為對文物的損壞。
其次,在展示路線上,根據《齊云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總體展示路線,以石刻為核心串聯齊云山景區內的其他景點及齊云山周邊景點,形成基本的旅游觀光路線,即石刻都包含在該路線上,展示內容包括石刻、展覽中心、展覽室及相關古跡、道觀、道院、道教文化等。對齊云山游客的興趣進行調研,結合自然觀光、體力等因素,筆者認為以下參觀路線較合理,路線為北大門游客服務區→石刻展覽中心→索道→望仙亭石刻→夢真橋→洞天福地石刻→修路碑記石刻→棲真巖石刻→忠烈巖石刻→天門巖石刻→一天門石刻→真仙洞府石刻→二天門石刻→三天門石刻→月華街→天官府→太素宮→白云深處石刻→小壺天(石刻、坊、恐龍足印化石)→最高峰石刻→隱云峰石刻→朗靈院石刻→玉虛宮→紫霄崖石刻→方臘寨石刻→插劍峰石刻→三姑峰石刻→路邊石刻→文昌祠石刻→山中樓石刻→樓上樓石刻→天泉書院遺址石刻→石橋巖石刻→云巖湖石刻專題展覽室→云巖湖游客接待中心。
最后,在展示利用服務上,根據對文物本體資料檔案的梳理,對價值較高的石刻進行重點保護,并補充相應的拓片和說明指示標識,突出石刻真正的價值,使游客在游覽參觀時能對石刻所包含的真實歷史信息有直觀而清晰的認識。同時完善現有游客服務設施,增設游客自助講解設備,向游人提供文物相關材料、旅游紀念品、飲食及其他服務。在月華街及樓上樓景區分別選址設立月華街景區游客服務站和樓上樓景區游客服務站,在云巖湖景區選址設立云巖湖景區游客接待中心及云巖湖石刻專題展覽室,并將石門寺遺址散落的石構件集中于展覽室進行保護與展示。設置齊云山石刻展覽中心,通過文字、圖片、影像資料向游客全面介紹齊云山石刻的文物價值及齊云山文化內涵,并提供導游服務。石刻展覽中心可利用巖腳北大門處的建筑進行改造使用。
4 結語
齊云山旅游景區的開發要注重可持續性,將旅游開發與文物保護相結合,也是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一項工作。齊云山石刻作為齊云山旅游景區中最為重要的人文景觀,必須將保護好這一人文景觀作為第一要務。人文景觀所形成的環境反映了特定時代、特定地點的文化特征,成為某種文明、某種有意義的發展或歷史事件的見證,因而作為保護的內容和對象。齊云山石刻的保護不僅要使石刻本體完整地傳播至后代,還要推進旅游的發展,助力文化的傳播,扎實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安徽省齊云山志編纂委員會.齊云山志[M].合肥:黃山書社,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行業標準(WW/T0002-2007):石質文物病害分類與圖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3]孫華.文化遺產利用芻議[J].中國文化遺產,2020(1):4-14.
[4]馮健.“文旅融合”該從何處著手[J].人民論壇,2018(32):86-87.
[5]厲建梅.文旅融合下文化遺產與旅游品牌建設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6.
[6]張維亞.文學旅游地的遺產保護與開發—南京夫子廟李香君故居和王謝古居案例研究[J].旅游學刊,2007(3):40-44.
(指導老師:周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