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 要:關公信仰是中國特有的信仰,它不是宗教和純粹的民間信仰,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為統治者和民眾普遍接受,為佛、道兩教弘揚的一種信仰典范。但是,地方文化中的關公信仰又各有不同,當普世的忠義英勇的關公信仰被蒙上地方文化的面紗,又會碰撞出異樣的火花。
關鍵詞:洪洞關帝廟;蘇三文化;地方文化
1 洪洞關帝廟簡介
山西省臨汾市幾乎每個縣都有關帝廟,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洪洞縣的關帝廟。這座關帝廟被當地人稱為“小關廟”,目的是與旁邊的大士庵有所區別。該廟的特殊之處在于歷史上蘇三曾在此許愿、還愿,所以它又有“蘇三還愿處”之稱。洪洞關帝廟景區的簡介如下:
蘇三還愿處(關帝廟)因蘇三在此許愿還愿而得名。位于洪洞縣城鬧市中心,創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歷代均有修葺增建,現存為元、明、清三代建筑。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①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獨特的歷史故事與傳說背景,身處鬧市的關帝廟不再只是忠義英勇的象征。因為蘇三的愿望成真,所以關帝廟在地方文化系統中有了一種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期許。這也是其廟號讓位于地方旅游文化中的“蘇三還愿處”稱謂的原因。稱謂的改變與讓位,正體現了關帝廟與地方文化結合的第一步。
2 洪洞關帝廟文化
2.1 關帝廟文化中的蘇三情
洪洞關帝廟因為蘇三曾在此還愿而廣為人知,所以它成了與蘇三監獄一起并票開發的旅游勝地,二者之間僅一街之隔。并票開發不僅提高了關帝廟的知名度,還完善了蘇三故事的旅游文化,為之后的蘇三旅游景點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表明關帝廟的文化重心傾向于與蘇三有關的文化場域。關帝廟展廳是蘇三文化的集中展示區,它通過大量實證資料真實詳盡地幫我們走近歷史上真實的蘇三,進一步了解現實中、藝術中、演繹中的蘇三文化。展廳從“蘇三身世”“蘇三遺跡尋蹤”以及“藝術中的蘇三”這三大部分將蘇三這一人物從歷史傳說故事中剝離出來,揭開神秘的面紗,露出真實面目。展廳講解詞中有這樣一段話:“舊社會求簽十分盛行,每次遇事人們就會去廟里神佛前抽簽占卜吉兇。關帝廟用來占卜的專用簽稱‘關公簽。據說當年蘇三在這里跪拜求得一簽。于是蘇三給關公身上披掛一件又一件的紅袍,正應了董文煥老先生的那句話:關公大帝對跪拜他的人特別鐘愛,有求必應?!雹谝虼?,蘇三跪拜求簽并成功還愿不僅是對關帝廟文化的補充,也豐富了民眾對關公大帝的神性祈愿,從推崇關公忠義英勇大無畏的精神到滿足普通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2.2 關帝廟的建筑史
洪洞關帝廟是明代建筑,在廟宇建筑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洪洞關帝廟的講解詞如下:
據《洪洞縣志》記載,這座樓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距今近五百年的歷史,是我們縣現存最為完整的一座高層樓閣式古建筑。關帝廟分二個殿,前面的殿叫獻殿。獻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卷棚頂,琉璃瓦剪邊,初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明嘉靖十年(1531)由城內張天祿出資擴建,后屢有修葺,但仍具明代木構特點。位于獻殿正后方的是關帝廟正殿,始建于元大德十年,明嘉靖十年擴建成現狀,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與獻殿前后間隔一米左右,中間飛檐接覆,屬元代建筑風格。內正中供奉的就是關公大帝。③
洪洞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豐富的地上地下文明遺存是其特有的縣情和優勢。就古建筑而言,洪洞縣現存有自宋金至民國時期的建筑438處,而關帝廟作為洪洞縣保存最為完整的明代建筑,其附屬文物,譬如磚、石雕、石碑、木雕等都是其最重要的藝術載體。因此,關帝廟才能在洪洞縣旅游發展道路規劃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2.3 關帝廟中的石刻記
關帝廟中除了年深日久的建筑,還有碑刻與造像。碑刻內容有抒發登臨關帝廟三真閣時的感受,如明代進士韓士奇撰文的《三真閣記》,清晰地表達了他的心靈感觸:
登斯閣也,忽若飄騰,以超乎埃□,則見遠山偕來,顯設天際,長波奔涌,洋溢空冥。幽闃遼蔓,一覽無有余矣。至其效原雨霽,林樹有輝,山洞日斜,煙云異狀。昔人所謂心曠神怡,其喜洋洋,蓋有曠百世而相感者。則知斯閣之建,為大有益也。①
這則碑記將詩人登臨三真閣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登臨約22米的閣樓,云霄雨霽,郎朗日韶,澗河奔涌,青山遠駐的美盡收眼底,完美再現登臨閣樓時詩人目之所及的盛景。
關帝廟的廊檐下還有很多待保護與研究的石刻,它們大多是殘存碑記,鮮有完整。從內容來看,多屬于墓志銘。墓志銘有記載一人獨葬的,也有記載伉儷合葬的,時代集中于明代且罕有資料記載,只能憑借殘存的碑記唏噓墓志銘上的鶼鰈情深。
關帝廟正殿內有一尊北魏時期的象征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石像,很是珍貴?!笆?70厘米,寬82厘米,厚32厘米。碑座長107厘米,寬76厘米,高5厘米。造像碑沒有紀年,通過石碑雕刻的風格和內容分析,應當為北朝遺構,造像碑四周雕刻佛像、菩薩、弟子、伎樂、飛天、佛本生故事等。”②這座造像將洪洞地區的宗教、文化、民族都囊括其中,證明了洪洞地區曾在北朝時期宗教信仰復雜,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造像地區屬于多民族聚居區,民眾積極參與各項佛事活動,推動了洪洞地區的民族信仰融合??上У氖牵壳吧形窗l現有關該碑刻的其他文獻資料,也缺乏這尊造像碑刻的發愿文的碑記,很多結論暫屬于空中樓閣的猜測,雖不失為一種可行的研究方向,但終究缺少夯實的理論基礎。
蘇三情、建筑史以及碑刻造像是洪洞縣關帝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洪洞地方文化表現最為突出的部分。它們從名人故事、游記碑刻、石刻造像等方面將曾經人們駐足停留的感受與所得發揮到極致,洪洞地方文化中的關帝廟得以在方志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3 地方信仰中的洪洞關帝廟
洪洞地區信仰紛繁,廟宇眾多,且寺廟香火繁盛,鼎盛不衰,如洪洞廣勝寺、霍州興唐寺、洪洞唐堯故園、歷山廟等。除卻傳統的信仰,當地還有眾多民眾信奉天主教,位于縣城中心廣場附近的天主教大教堂就是最有力的證明。不同宗教的廟宇的存在反映了洪洞地區宗教信仰的繁雜,但只有洪洞縣關帝廟在眾多宗教信仰中殺出重圍。關帝廟因蘇三還愿而有“靈簽”之稱,所以當地民眾多選擇關帝廟來祈福禱告求庇佑。除此之外,每年農歷五月十三,即民間流傳的“磨刀日”,關帝廟會舉行一年一度的廟會,大擺戲臺,連唱五天,讓大家享受戲曲的魅力,提高了關公在民眾心中的地位。正是憑借著與蘇三文化的聯結與獨特鮮明的建筑歷史,地方信仰中的關帝廟為當地旅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綜上所述,關公信仰在洪洞地方文化中頗有影響,至今在民眾日常生活中擁有自己的信仰主體并發揮著文化功能。以蘇三文化作為點睛之筆,吸引游客駐足欣賞;以明代建筑史和石刻碑記作為文化支撐,促使關帝廟更具學術性和專業性。正是因為這三者的聯結才有了洪洞縣關帝廟在地方文化中的長盛不衰,擁有屬于自己的地方特色。
參考文獻
[1]趙世瑜.狂歡與日?!髑逡詠淼膹R會與民間社會[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2]侯娟.從解州關帝廟發展看山西關帝信仰[J].山西檔案,2014(6):14-18.
[3]劉耀輝.從洪洞關帝廟北朝造像碑看“伽藍七堂”[J].文物世界,2017(3):26-28.
[4]柴香玉,女,36歲,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關帝廟景區工作人員,2019年9月1日訪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