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 邱莎莎

摘 要
以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為引導,調整和優化教學大綱,結合病理學橋梁學科特征,引入CBL和PBL教學,充分利用現代化、網絡化教學手段,改變傳統考核模式,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為臨床醫學生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病理學教學改革;考核模式;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2.4;R-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9.015
2011年國家開始進行執業醫師資格分階段考試的探索,并確定了多所醫學院校進入實證研究[1]。考試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在校完成,考察側重理論知識,相對更著眼于教材;第二階段為畢業工作一年后,強調臨床實際工作能力和實踐,而第一階段考試的通過率將成為衡量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專業教學質量的評判標準。在第一階段考試中基礎醫學占比40~45%,在涉及的七門課程中,病理學所占比例最高(23%)[2]。考試內容更注重考查疾病的臨床病理聯系,考查學生將疾病的病理變化與臨床表現相聯系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方式和考評模式面臨巨大挑戰。如何以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為引導,改變教學模式和考評方式,提高病理學教學效果,為臨床醫學生順利通過執業醫師資格分階段考試,我們針對臨床醫學專業進行了病理學教學改革與實踐,主要內容如下:
1 讓學生早期了解和接觸執業醫師考試
病理學需要以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等多門課程為基礎,同時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除理論學習外,還包括實習、臨床病理討論、尸體解剖見習等,是連接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的橋梁,也是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重要考核科目之一。尤其是在分階段考試的背景下,考試提前,不再是像以前一樣是工作以后的事情了,所以老師的教學、學生自學都應該有所改變和針對性。我們在低年級學生中調查和座談發現,近18%的同學對此不太了解,尤其對執業考試的內容、考題的編排、考試方式方法更是知之甚少。低年級學生臨床類別的課程很少,也缺乏臨床見習機會,考試內容基本以教材內容和理論為主,實際與執業考試脫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執業醫師考試相關知識、內容引入教學,讓學生盡早了解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讓學生在思想上提高認識,要有緊迫感,進一步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 優化教學大綱及教學內容
以往的病理學教學大綱更偏重于形態學的基礎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更突出形態學特點,如大體觀、鏡下觀等,對于臨床知識部分往往關注不夠,沒有強調臨床思維。但是執業醫師考試更強調的是臨床病理聯系,它所要考核的就是如何運用病理學知識分析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形態學變化、結局和轉歸。根據執業醫師考試大綱和考題編排的特點,我們按照章節排列,緊抓病理學總論中疾病共同規律,突出病理學各論中疾病特點,保留基本理論和知識要點,加入典型的病例、考點,適當增加少見病例、常用英語詞匯,盡量減少學生死記硬背的內容,構建深淺適度,難易適中,有點有面,多方延伸,適當培養應用能力的教學大綱。
3 以執業醫師考試為導向改進教學模式
要學好病理學,基礎學科要扎實,還要能與臨床相關知識聯系起來,但學生的課程安排中還沒有涉及臨床,對教與學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教材內容,尤其是一些年輕教師缺乏病理臨床工作經驗,照本宣科,授課枯燥無味,學生感覺抽象,課堂上精力無法集中,課后難以消化和理解。而執業醫師考試對臨床思維能力的考察是非常重視的,因此,我們在課堂上除了常規講授病理重要知識點,還結合例題講解課本中出現的歷年執業醫師考點,設計病案分析討論,進行CBL及PBL教學,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并課后討論,這樣既能鞏固課堂上學習的病理學知識,又能將學生對執業醫師考試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同時結合學生喜愛上網的特點,利用微信、QQ、APP等多種平臺及形式,引入執業醫師考試動態、病理學中的前沿知識、最新的醫療技術等,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及積極性。在實驗課教學中,我們采用分組教學的模式,每組4-8人,進一步實現CBL和PBL的教學和討論,保證所有學生都能熟悉并掌握教學內容,同時給學生進行評價,為建立新的考評方式打下基礎。
我們在研究過程中注意到,教研室集體備課時,局限于本教研室內部,且只針對本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準備,對其他學科關注較少或缺乏相關知識。我們的病理教師長期承擔附屬醫院臨床病理診斷工作,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和臨床知識,但仍感覺在CBL、PBL教學中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我們建議多學科聯合集體備課制,有計劃地邀請其他基礎學科教師和臨床科室醫師參與。例如我們在編寫心血管疾病PBL教案中,多次向心血管內科、影像科、神經內科、胸心外科、檢驗科等科室老師請教和指導修改,并且還涉及了疾病預防、心理咨詢和干預等內容,覆蓋面很廣,單純依靠一個科室是無法完成的。同時,還要加強老教師傳、幫、帶的作用,讓年輕教師更快成長。
4 以執業醫師考試為導向調整考核方式
以往的病理考核方式為期末一考定成績,這樣的考核方式讓多數學生在臨近期末的時候“突擊式”的方法死記硬背,以短暫的記憶來應付考試,并沒有真正掌握知識。執業醫師分階段考試題型均為選擇題,但更多題干都是以病例形式出現,記憶、理解、應用類試題分別占30%、50% 和20%,更加強調考察基礎與臨床的結合,知識的應用能力[3]。我們在期末理論考試時應用中國醫學教育題庫聯盟中試題,替代原校內課程試題和教師編排試題,加快與第二代醫學教育題庫的有效銜接[4]。在教學中和考試之前,對學生加以一定的說明,讓其盡快適應這樣的考試模式。
同時,我們根據執業醫師考試模式和修訂的教學大綱,將學生考核模式調整為多元化結構。“考”與“評”相結合,將期末理論考試在總成績中的比例降低到60%左右,增加學生實踐基礎技能、課堂小測驗、CBL及PBL教學中學生表現評價等,考核學生理論、實踐及綜合運用能力,同時也將考核做到提前、分散、全面(見表1、2、3)。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看到與對照班級相比,實驗班級平均分、優良秀率、及格率明顯提高,成績全距明顯縮小,說明經過教學的改變,學生的成績有一定的提高。而采用新的考核體系后,實驗班級成績及格率沒有變化,平均分有一定提高,而優良秀率明顯提高,成績全距有一定程度擴大,說明優秀的學生獲得了更高的分數,而學習差的同學評價更低,實際進行了更進一步的區分。
新的考評模式并沒有完全減輕學生期末時多門課程同時考試的壓力,但可以通過多層次的考核引導學生加強日常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而且學生終評成績評價更加全面,真正起到檢驗教學效果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病理學教學中應堅持執業醫師考試導向作用,制定與執業醫師考試相匹配的教學大綱,優化教學內容,引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調整考核方式,全面評價學生成績,并以此促進教學的改革,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為臨床醫學生順利通過考試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毛磊焱,葉軍明,黃光生.國家臨床執業醫師資格分階段考試實證研究初探 ——以贛南醫學院為例[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7(5):724-726.
[2]劉輝琦,王生蘭,曹學鋒,劉杰.基于臨床執業醫師分階段考試的病理生理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8,39(18):2192-2194.
[3]金昌洙,欒希英,王華,等.執業醫師分階段考試背景下機能實驗學整合課程建設的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10):121-122.
[4]毛磊焱,黃子豪,李小波.臨床執業醫師分階段考試第一階段考試與考生在校考試成績相關性研究———以贛南醫學院為例[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8,38(9):95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