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亞駿



摘 要
本文通過比較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2017年頒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兩版課標,從課堂目標入手研究歸納出課標兩個版本側重點的發展變化,加深對兩版本課標的理解和把握并簡要分析變化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地理教師對課標精神實質的領悟和理解,從而更好地達成地理課堂教學目標。
關鍵詞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目標;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33.55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9.031
1 研究背景
(1)知識內容存在滯后性。如《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2003版課標”)中仍然為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已經于2006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剔出”行星范圍,被劃分為矮行星,因此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而霧霾問題已成為時下最嚴峻的大氣污染問題,但2003版課標中并未涉及此內容;在海洋權益爭端加劇的當代,釣魚島、赤尾嶼以及南海諸島問題在2003版課標中也未涉及。
(2)知識內容要求的認知水平低。2003版課程標準偏重于對較低認知水平的要求,側重對基礎地理知識的掌握,屬于“識記”層次,對“理解”層次、“應用”層次的要求較少。沒有對深層次的地理學科素養能力提出要求。鑒于這些問題的存在,《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2017版課標)與2013版課標的對比,分析共同性和差異性,能更好地領會和落實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務:“立德樹人”。
2 課程目標的變化
2003版課標強調三維目標。
2003版課標中闡述的地理學習目標包含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且這三個維度在實施過程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在落實立德樹人,發展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的時代背景下,2003版課表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教育發展需求。
如表1所示,2003版課標對于知識內容要求的認知水平較低,大多停留在了解與識記層次上。其次在讓學生理解諸如“領海”等概念時,沒有強調學生使用海洋法公約來提供法律依據。最后2003版課標的教學目標不夠清晰明確,老師無法靈活有效地開展教學,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2017版課標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基礎,對學生的價值觀、思維、認知和實踐能力都作出了具體的要求,具有地理的學科特點和針對性。
2017版課標強調學科核心素養。
2017版課標中闡述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協調和諧發展的理念,具備國家情懷和國際視野,關注地方、國家和全球性的地理問題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意識。地理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四個層面。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是對2003版課標課程理念中提出的“地理素養”的深化與發展。有助于教師把握課堂,滿足不同學生現在與未來自身發展的需求。
(1)繼承三維目標,并將其整合、提煉。比2003版課標更為準確,明確地提出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并且分別闡述了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令教學目標層次分明的同時使得教師與學生在中學課堂實踐中也更具操作性。
(2)淡化具體地理知識。2003版課標注重知識與技能學習目標的達成,教師在課堂中往往注重學生理解與掌握教材知識。
(3)強調地理學科核心素養。2003版課標中對于課程目標的行為動詞有:認識、了解、說明、理解、學會、觀測、實驗、調查等。2017版課標刪除了觀測、學會,并在學業要求中強調了學生運用地理信息技術和其他地理工具來觀察、識別、描述自然現象,并且關注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2017版課標在核心素養的基礎上還提出了地理課程的四個具體目標,這有助于老師理解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并且將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和地理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放在首位。
3 案例分析
筆者按照2017版課標要求,由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層面展開,實際分析新版課標對“海洋權益”章節教學目標的確定。
(1)人地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是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秉持的正確的價值觀。它既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主題,也是幫助人們分析、認識和解決人地關系問題,建設和諧世界的關鍵。
2003版課標僅要求學生了解海洋權益的相關概念即可,2017版課標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概念,而且要求學生運用法律依據作為理論支撐。對于我國領海等相關權益更是上升到愛國的情感層面。
(2)綜合思維教學要求
綜合思維是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這五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與影響。培養綜合思維有助于學生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培養全局觀念。
因為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適合開展跨學科教學。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爭議問題涉及地理、歷史、政治和軍事等諸多學科,在學生學習與討論研究本章節內容時,勢必要運用多種學科的知識豐富其理論依據。教師可根據2017版課標要求,通過多角度、跨學科、全面、整體地帶領學生思考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3)區域認知教學要求
區域認知是指人們運用空間—區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培養區域認知有利于學生從區域的角度,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并解決區域地理問題。
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領海爭端是新聞報道中經常出現話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被動地接收一些相關訊息。單純讓學生列舉新聞中常見的陳述和報道并不能有效調動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選取有關聯和比較的材料使學生舉一反三、將已學知識進行遷移。
(4)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需要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地理實踐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行動意識和能力。
堅持建設海洋強國是新時代應貫徹的新理念,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調查分析海洋權益沖突并試圖提出解決方法,有助于提升其在新時代建設海洋強國的責任感和行動能力。盡管在當下提出的解決方案尚不能談不上建設性,但也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重要途徑。
4 總結
2017版課標在總體上更加凸顯了“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語言表述上更加宏觀簡練。但2003版課標的三維目標早已深入人心,以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教學和評價將在未來的教育工作中碰到諸多落實上的困難。地理教育工作者亟須做一些努力和改變。首先,2017版課標課程目標更加強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必將在今后逐步落后于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將成為教育工作的重心。其次,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不代表忽略地理基礎知識的學習。不能由“滿堂灌”變為“滿堂練”、“滿堂做”。地理課程的具體性較強,需要記憶和積累基礎知識如果掌握不牢固,實踐能力也就無從談起。最后,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對于學生能力要求較高,教師若滿足尖子生的發展需要,勢必要增加課堂內容的難度。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目標時,應該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對于知識的“食量”需求差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活動,且體會到知識的“飽腹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