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文 王璐
摘 要
為進一步提高護理職業教育質量,深化職業教學改革,搭建校企合作辦學平臺,全面檢驗和展示我國職業院校護理專業教學改革成果,第二屆全國職業院校護理專業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于2018年10月底在山東省濱州職業學院隆重舉辦。洛陽職業技術學院首次派出的兩名青年參賽教師均獲得個人三等獎,并奪得團體三等獎的成績(獲獎比例為60%)。作為參賽教師的一員,現將具體參賽體會做一分享,以期為其他教師備賽提供借鑒。
關鍵詞
護理專業;護理教師;技能大賽
中圖分類號: G712;R47-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9.034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護理技能競賽成為推動護理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1]。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2]。本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由中國職業教育學會衛生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護理職業教育聯盟協辦、濱州職業學院承辦。來自全國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124所院校、240名護理教師在濱州職業學院展開了為期3天的激烈角逐。經過精心準備、沉著應戰、激烈比拼,我校兩位參賽教師均榮獲個人三等獎,并奪得團體三等獎的成績(獲獎比例60%)。從參賽的零經驗開始,通過不斷摸索,現就備賽經驗和賽后啟示做一分享。
1 備賽經驗
1.1 領導重視,完善保障機制
自接到大賽報名通知以來,系部領導高度重視,全權負責本次大賽的組織、協調和管理工作。對備賽所需購買的首屆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光盤、競賽所用器材、耗材等給予了大力的資金支持,確保了參賽工作的順利開展[3];集訓的不同時期學校多次邀請醫院護理專家、省內知名臨床護理專家、兄弟院校專家對參賽實訓項目進行了現場指導,以了解臨床發展新動向,確保了操作項目與臨床的接軌;同時建立了有效的獎勵機制,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參賽教師的備賽熱情。
1.2 集思廣益,組建訓練團隊
在有限的時間內想要取得空前的進步和優異的成績,單靠一己之力很難達成,此時團隊合作就顯得尤為關鍵[4]。備賽初期,院領導從基礎護理教研室和臨床護理教研室共選派2名學術帶頭人和5名“雙師型”骨干教師全程負責技能大賽的指導工作,其中包括高級職稱3名,中級職稱3名,初級職稱1名。輔導團隊的每位老師年齡在34-45歲之間,并且均具有豐富的護理技能大賽或教學能力大賽的輔導經驗或參賽經驗、科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團隊成員分工合理,2名教師負責理論答疑,2名教師負責說課程的內容設計指導和技術支持,3名教師負責技能操作的訓練。并且輔導團隊成員在職稱、年齡、專業、經驗等方面搭配合理,將資深教師的豐富經驗和年輕教師的活躍思維完美融合,大大提高了訓練團隊的輔導效果。
1.3 解讀規程,細化評分細則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參加比賽一定不是盲目的,比賽之前一定要研究相關的比賽文件,吃透文件精神,領會大賽意圖,這樣才能把握好方向。備賽初期,輔導團隊對大賽規程、評分標準和歷年優秀一等獎作品進行了詳細充分的研討、解讀和細化,以幫助參賽教師明確備賽目標、梳理備賽思路。
比賽內容包括:理論考核、臨床護理技能操作、課程說課三個賽項。理論測試時長40min,占總成績的20%,題型為選擇題(A1、A2型);說課時長12min,答辯3min,占總成績的40%;技能操作時長25min,占總成績的40%。
理論考核內容涉及范圍較廣,涵蓋內、外、婦、兒、中醫、倫理等護理專業課程,目的在于考查參賽教師對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說課程方面要求參賽教師自行選擇一門護理專業課進行說課,目的在于檢測教師對所說課程的性質、地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與實施及課程考核與評價的整體掌握程度。臨床護理技能操作部分為三項操作,其中,心肺復蘇術和靜脈輸液操作技術為必選項目,選做項目為氣管切開護理技術和置胃管技術。參賽教師根據醫囑并結合案例中患者病情,連續完成三項臨床護理技術操作,重點考核參賽教師的評判性思維能力、人文溝通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細化評分細則,其中說課程細化為10個一級評價指標和22個二級評價指標;技能操作對操作流程和技術要求均進行了細化,根據內容不同,評分標準分值精確到0.5-2.5分不等。對大賽規程和評分標準的深刻領會,有助于參賽教師在一定時間內使備賽效果取得突破性進展[5]。
1.4 制定計劃,定期實戰模擬
備賽初期,訓練團隊依據大賽規程和備賽時間,分階段制定詳細周密的訓練計劃。訓練計劃精確到以“天”為單位,使參賽教師得以明確每天的訓練目標。從備賽中期開始,每周周五進行一次實戰模擬,并請臨床護理專家和副高職稱以上的教師擔任評委,以增強實戰能力和鍛煉心理素質。根據每個階段訓練目標的達成情況,對訓練計劃要進行動態修訂,確保訓練計劃的順利實施。
2 賽后反思與啟示
2.1 護理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是鑄造工匠精神的大檢閱
全國職業院校護理專業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的賽項設計科學合理、考核模式新穎、考核覆蓋面較廣,綜合考察了參賽教師的知識應用能力、教育教學能力、護理基本技能操作水平。教學能力大賽不僅是展示教師技藝和精神風貌的平臺,更是全國職教護理界鑄造工匠精神的大檢閱!本次大賽一定程度上引領了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展現了護理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成果,成了中國特色護理職業教育的亮麗品牌。
2.2 標準化病人(SP)的引入成為教學能力大賽的閃光點
教育部、國家衛計委均于2016年正式發文確定今后全國護理培訓和考核使用標準化病人。標準化病人的引入可以給參賽選手創造逼真的臨床情境,進而更好地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護理評估和有效的護理干預[6]。標準化病人的引入,有助于考核參賽選手的人文關懷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7],并使得本屆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得以更好地與臨床、崗位和服務對象接軌。
2.3 反思不足,不斷提升自身能力
在努力鉆研、刻苦練習的備賽過程中,自己在教育教學能力、技能操作水平及對專業課程的認識程度等方面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通過與其他參賽選手的交流和對比之后,也發現了自身的些許不足。理論部分對涉及主講課程以外的其他科目試題丟分較多,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務必要加強對主講科目以外的其他專業課程,比如外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等課程的深入探究,使得理論知識趨向系統化,理論功底愈發扎實。說課程環節準備較為充分,發揮較為穩定,但PPT制作技術方面可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拔高。技能操作方面,心理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在做好溝通交流、體現人文關懷的同時,要兼顧到比賽時間。
2.4 對護理教育教學改革的啟發
此次大賽給護理教改之路帶來了新思路。首先,在以后的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多樣化的信息化學習平臺(MOOC、微課、超星學習通、云課堂等)和豐富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情景教學、SP教學、翻轉課堂),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通過崗位調研、加強校企合作,以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導向,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序化,使得教學內容和臨床實踐實現無縫對接。最后,在程設置方面要加強對護理人文課程的重視,如在開設護理美學、護理禮儀等課程的同時,開始形體與舞蹈、藝術欣賞等選修課,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5 對本次大賽的建設性意見
大賽的最終目的是使參賽選手在同場競技的過程中,能夠發現自身不足,汲取他人優點,提升教學質量,以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的目的[8]。由于賽后交流往往局限在賽后專家點評的環節(半個小時左右),所以不少參賽選手反映賽后并不能完全了解自己跟其他選手的真正差距在哪,也就不知道該從哪方面去提升自己。主辦方如果可以預留出一天時間專門進行教學能力大賽研討,由專家對比賽過程中的各個失分環節或扣分原因進行透徹點評和現場交流的話,相信大家定會受益匪淺[9]。另外,大賽如果能夠以選手現場觀摩、全程網絡直播的方式呈現,或者賽后邀請一等獎獲獎選手以直播形式進行賽后經驗分享的話,將會有更多的教師能夠通過大賽受益。
本次大賽作為展示全國護理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成果的重要平臺,促進了參賽教師業務水平和理論水平的雙重提升,引領了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展現了護理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成果,成了中國特色護理職業教育的亮麗品牌,達到了“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建”的目的[8]。對于我們青年教師而言,教學能力提升之路任重而道遠。我們將不斷努力,相信通過工匠精神的不斷弘揚,定能帶動學生培養質量的提升,培養出更多能滿足當今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綜合性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黃秋杏,蘇淑賢.護理技能競賽在護理職業教育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7,31(2):243-245.
[2]郝文武.百年大計 教育為本 教育大計 教師為本——中國共產黨關于教師和教師教育思想的百年發展和實踐[J].當代教師教育,2018,11(01):9-17.
[3]王瓊,馬鳴.護理技能大賽賽前訓練指導方法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24):78-79.
[4]宋文娟,黃秋杏,涂臘根.對護理技能競賽的思考[J].護理研究,2013,27(08):766+768.
[5]吳婧梅,徐麗莉.參加首屆全國職業院校護理教師技能大賽的幾點體會[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22):25-26.
[6]李娟,呂偉波,胡琛,張曉云,徐燕,周蘭姝.基于標準化患者的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在護理本科畢業生臨床技能考評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22):1681-1683.
[7]李輝.中國臺灣地區護理技能競賽的特點及其啟示[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6,33(24):60-61+64.
[8]宋文娟,許瑩,何夏陽.積極備賽,以賽促教,以賽促改——以廣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15):22-24.
[9]余涼芝.中職護理技能競賽培訓實踐與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2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