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玲
【摘 ? ?要】第28屆中國新聞獎開始設立短視頻新聞獎項,究其原因主要是短視頻已經成為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本文從短視頻新聞的選題、節目制作、敘事風格、傳播效果等四個方面分析第29屆中國新聞獎短視頻獲獎作品的特點,以期為短視頻新聞的創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短視頻作品;新聞敘事;新聞選題;節目制作
【基金項目】本文系運城學院院級項目:山西省媒體提升其傳播能力、影響力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CY-2018007)。
在第29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共有十三件短視頻作品入圍,其中特別獎一件,一等獎兩件,二等獎四件,三等獎六件。本文以這十三件短視頻作品為例,分析它們的亮點,以期為新媒體背景下短視頻作品的制作提供借鑒。
短視頻新聞是新媒體背景下大眾傳播以及個人傳播表達的重要方式與手段,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時間短。在本屆獲獎的十三件短視頻新聞作品中,最長的不超過七分鐘,最短的僅三十三秒。“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些作品在短短的幾分鐘甚至幾十秒為觀眾帶來了內容豐富的視覺盛宴。這些短視頻新聞作品主題鮮明,制作精良,敘事呈現風格化,傳播效果顯著,可以說,每一篇短視頻新聞作品都是精品。現從選題、制作、敘事、效果等四個方面來分析這些獲獎作品。
一、選題重大,意義深刻
新聞選題,是大眾媒體對報道內容的選擇。新聞選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新聞傳播的成敗,它既是媒體彰顯自身傳播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媒體提升其公信力、影響力的重要方式。
2018年是我國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新聞媒體也通過各種傳播手段對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進行了報道。短視頻作品《臊子書記》就是一個扶貧的“助力器”。它講述了“80后”青年教師宋鵬,在扶貧的道路上不畏艱險,因地制宜,用自己的智慧幫助村民擺脫貧困走上幸福路的故事。該視頻主題重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品《秦嶺最美小慢車穿越陜甘川三省,日輸送小學生進500人次,車上急需新書》也是有關扶貧類的主題報道,作品講述了秦嶺貧困山區中小學生在6063次扶貧專車列車組的幫助下求學的故事。短視頻通過平實的記錄,傳達了學生需要圖書的心聲,彰顯了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踐行了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扶貧必扶智”的要求,激發了網上正能量的傳播。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人民日報社精心策劃了“中國一分鐘”系列短視頻報道,將改革開放的宏大主題用“一分鐘”的全新視角架構起來。作為國家形象系列宣傳片,視頻以卓越的洞察力,展現了我國人民自強不息,在奮斗中創造未來的精神;《愛中國愛非洲,18國大咖點贊中非合作》是2018年中國外文局融媒體中心創作的短視頻作品,為“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召開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作品立意深遠,抓住了我國對外宣傳的重大主題。視頻中的采訪對象均是非洲國家政要及媒體人士,這些人物能很好地把握中非文化交流的時代脈搏,他們的發言既是主流聲音,也更具有代表性。
在此次獲獎的短視頻作品中還有兩件是突發類新聞。作品《生死時速!患者心臟驟停,桂林女醫生跟著病床邊跑邊做心臟復蘇》,講述了桂林醫生張紅雨緊急救助重癥心臟病患者的故事,視頻的現場感非常強;作品《福建首例空中轉運救援重癥嬰兒》也是突發類新聞,記者在得到福建首次空中轉運救援嬰兒的消息后,立即趕赴現場進行了采訪拍攝。
新聞選題既有正面報道選題,也有輿論監督類選題。短視頻新聞《重磅!北京同仁堂蜂蜜:過期品送入原料庫還涉嫌更改生產日期》是輿論監督類報道,南京零距離欄目記者深入事件現場進行調查,由于證據充分使整個報道有理有力。新媒體語境下利用短視頻進行輿論監督有其優勢,短視頻在網絡端推出后容易積聚流量,使問題得到快速解決。這篇報道便是短視頻創作的典型案例。
第29屆中國新聞獎獲獎的短視頻新聞作品新聞選題范圍廣,既有重大新聞選題,也有突發類新聞選題,還有輿論監督類選題,這些不同類型的選題既豐富了新聞報道內容,也體現了短視頻制作的有力探索。
二、采訪深入,制作精良
新聞采訪是新聞制作的關鍵一步,它決定著新聞作品質量的高低。雖然短視頻具有制作簡單、網民參與度高等特點,但真正的新聞精品凝聚著創作者的心血,是創作者深入基層,精心制作的集體智慧的結晶。
短視頻作品《震撼180秒!孤島夫妻一世告白:我守著你,你守著國》,講述的是守護開山島的王繼才、王仕花夫妻的感人故事。2018年王繼才去世后,現代快報派出全媒體團隊前去采訪王仕花,制作了時長三分鐘的感人視頻。采訪時臺風正在肆虐,記者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深扎開山島進行拍攝,期間與王仕花、守島民兵同吃同住,采集了許多生動的細節和真摯感人的畫面。作品通過王仕花的深情回憶并輔以畫面資料重現了王繼才、王仕花夫妻長達32年的守島故事;短視頻作品“秦嶺小慢車”時長雖然不到四分鐘,卻是記者深入山區、深入貧困學生生活中采得的鮮活素材。記者在拍攝前一周就登山前往主人公家中,與他們同吃同住,并跟隨他們兩次踏上扶貧列車,體驗了求學路上的艱辛。在正式的拍攝中,記者全程跟拍,鏡頭里的畫面平實感人,不僅使更多的人了解了他們的故事,更傳播了正能量。
在全媒體環境下,短視頻的制作可以運用燈光、特效等多種技術手段。制作短視頻作品《臊子書記》的津云新媒體視頻創作團隊為了生動形象地展現宋鵬的扶貧故事,深入到他扶貧的大寨村蹲點采訪半個月,充分挖掘了宋鵬扶貧過程中的鮮活故事。制作團隊使用了無人機、運動攝像機等設備,采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真實記錄,娓娓道來;在后期制作過程中,運用了3D、MG動畫等特技,全面展現了“互聯網+ 扶貧”的成果,使短視頻呈現出了更多的趣味性,強化了新聞的主題。
三、獨特視角,風格化敘事
新聞敘事是對新聞作品的一種呈現方式。新穎的敘事方式的使用,往往易抓住觀眾的眼球。本屆獲獎的短視頻新聞作品呈現了以情敘事、故事化敘事等多種敘事方式。
短視頻作品《鼓嶺 !鼓嶺!》的敘事方式較為特別,它通過“沙畫+電視資料畫面+現場回訪“的方式進行敘事。作品運用沙畫還原歷史,用采訪與歷史資料畫面相結合的方式講述那段中外民間交往佳話。作品主創團隊精心創作,深入福州采訪拍攝,采訪了事件的見證人,整合了沙畫、歷史資料畫面、音樂等藝術元素,并運用原聲沙畫巧妙收尾,使整個片子畫面唯美,創意十足。同時,該片將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文情懷與加德納老人的“思鄉”情懷結合起來,以情敘事,使作品與其他時政報道區分開來。故事化手法,風格化敘事,使整個新聞短片的感染力和傳播力得到了強化。
短視頻作品《上橋!今天和“溜索”說再見》用小切口呈現大主題。2018年9月四川涼州溜索改橋工程全面建成,為了呈現這一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時刻,作品以小見大,選擇了一個代表性人物——鄉村教師鄒金平來講述故事,故事中巧妙穿插的細節將四川民族地區正式結束溜索時代這一宏大主題烘托出來。在敘事過程中,作品使用的是內聚焦視角,即敘事者通過某個人物的視覺、聽覺及感受去傳達故事,它的好處是人物講述自己的故事自然而然帶有一種親切和自然的特質。該片中主人公鄒金平娓娓道來,講述了溜索、渡船時代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整個片子感情真摯、情感細膩,作品兼具新聞性與故事性,使溜索改橋這一“硬新聞”實現了軟著陸。
短視頻作品《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記時隔47年的兩場追悼會》的敘事視角也很獨特。忠縣扶貧干部楊驊在扶貧崗位上犧牲,但作品并沒有對他做典型人物式報道,而是另辟蹊徑以楊驊的父親楊志剛為主角,講述了他生命中的兩次追悼會,一次是自己父親,一次是自己兒子,他們都犧牲在了工作崗位上,這一視角凸顯出這是一個“家風正,黨風端”的典型家庭。作品立意高遠,細節催人淚下,歌頌了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為弘揚、傳承好家風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四、“兩微一端”,效果顯著
在新媒體時代,檢驗一篇新聞作品往往需要看作品的點擊率、閱讀量、轉載量,優秀的新聞作品會引爆社交媒體,引發裂變式傳播,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短視頻作品“中國一分鐘”系列短視頻展現了中國人民追夢的精神風貌,是2018年國內的標桿性爆款融媒體產品,實現了全方位的傳播覆蓋。 同時,“中國一分鐘·地方篇”也紛紛出爐;線上與線下互動,線下的機場、火車站、地鐵站等場所的屏幕也進行了跟進傳播;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競相播放,國際傳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作品被歐盟記者網等多家海外媒體轉載。“中國一分鐘”系列被稱為2018年“現象級IP”,在全國引發了傳播熱潮。
短視頻作品《鼓嶺!鼓嶺!》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8年制作的優秀作品之一,作品在“兩微一端”及央視新聞移動網推出24小時后,閱讀量破500萬,大量社交媒體熱評熱轉,全網總閱讀量48小時超過900萬,網友紛紛留言表示該短視頻溫暖走心,是內容與形式的結合典范。
短視頻作品“重磅!北京同仁堂蜂蜜”在播出后,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該作品在南京零距離微博上發布后,僅十分鐘就被人民日報微博轉載,北京日報等媒體也迅速跟進。同時,報道也產生了巨大的威力,北京同仁堂蜂業公司第二天就對此次事件做出了道歉,國家市場監管部門對同仁堂展開調查。該短視頻作品是對利用新手段、新平臺強化調查類報道的有益探索。
總之,第29屆中國新聞獎短視頻獲獎作品不論是在制作、敘事風格,還是在傳播渠道上,都充分發揮了融媒體的優勢。但獲獎的短視頻作品也有不足之處,如短視頻作品《生死時速!患者心臟驟停,桂林女醫生跟著病床邊跑邊做心臟復蘇》雖然再現了驚心動魄的救援現場,但僅一分三十七秒的視頻還停留在對事件簡單描述的層面上,缺乏對事件的深層次挖掘。在信息碎片化的傳播時代,這樣的作品雖然能獲得流量,但難以產生真正的影響力。要想突破這種弊端,創作者需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去分析把握新聞事件,用系統思維而不是碎片化思維去厘清新聞現象。
參考文獻:
[1]孫濤.觀念、表達、價值的現實碰撞——中國新聞獎首屆短視頻新聞獲獎作品探析[J].青年記者,2019(32).
[2]馮海青.為媒介融合向縱深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J].傳媒,2020(02).
[3]劉保全.第29屆中國新聞獎精品賞析[J].當代傳播,2020(01).
[4]劉保全.中國新聞獎精品賞析[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作者:運城學院中文系教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