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鄉村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文化傳播關系著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中華文化傳播過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當下,新媒介時代的到來,為鄉村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新媒介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鄉村文化的發展,但同時也為鄉村文化傳播帶來了一定的隱憂。本文從鄉村文化傳播過程中凸現的問題著手,試圖探尋促進鄉村文化傳播的多元路徑,從而有利于鄉村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媒介;鄉村文化傳播;機遇;挑戰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媒介接觸與使用對流動兒童社會化的影響研究”(16BXW068) 階段性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農村文化發展也日益為社會所關注。從國家層面來看,政府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文化政策,以保障農民的文化權益,如為公眾所熟知的“文化惠民”“文化下鄉”“美麗鄉村”“農家書屋”等,并且中央于2018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強調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此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又指出“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我們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等。[1]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明確了鄉村文化在國家整體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媒介來進行傳播,鄉村文化亦是如此。新媒介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僅為鄉村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技術保障,也為村民呈現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容,拓寬了其獲取鄉村文化信息的途徑。但新媒介亦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助力鄉村文化繁榮發展的同時,也為鄉村文化的健康傳播埋下了隱患。因此,新媒介環境下,鄉村文化傳播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新媒介載體的優勢,促進鄉村文化傳播的良性發展,就成為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一、新媒介助力鄉村文化傳播
(一)傳播地域文化,打造鄉村特色IP
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鄉村的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古建遺存等傳承發展下來,隨著時間的沉淀,逐漸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如山東沂蒙鄉村紅色文化、云南沙溪茶馬古道文化、陜西窯洞文化等。在新媒體環境下,愈來愈多的鄉村特色文化借助于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并在此過程中,成功打造出特色鄉村文化IP。以沂蒙鄉村紅色文化為例,沂蒙鄉村依托于革命文化的資源優勢,規劃農業生態發展,將沂蒙鄉村打造成全國著名的農業生態旅游示范區,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塑造了一個良好的鄉村形象。再如擁有百萬粉絲的農村網紅“巧婦九妹”,通過在今日頭條上發布具有當地特色的短視頻,讓人們了解了廣西靈山縣的風俗民情、田園風光、地域特色等,不僅傳播了當地的特色文化,也塑造了靈山縣“美麗鄉村”的良好形象,令不少觀看視頻的網民心生向往。
(二)豐富村民文化生活,縮小數字鴻溝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新媒介已經完全滲透進人們的生活,與人們的聯系變得愈加密切。人們利用新媒介瀏覽信息、即時通訊、網購等,可以說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2.25億,占網民整體的26.3%,較2018年底增長305萬。[2]對于農村網民而言,他們不僅利用手機等新媒介獲取信息、感知世界,也借助手機在網上觀看短視頻、影視劇、電子書等文化產品,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此外,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以往城市居民在信息獲取上的優勢,為農村居民接觸媒介信息提供了機會。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農村居民往往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在網上獲取海量的信息資源,滿足信息需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數字鴻溝”。
(三)拓寬信息傳播渠道,推進文化惠民
傳統媒體環境下,傳播者只能借助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來傳播信息,而且受媒介技術所限,信息的表現形式比較單一。新媒體環境下,媒介技術與AR、VR、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相融合,拓寬信息傳播渠道的同時,也豐富了信息的呈現形式。對于村民而言,他們足不出戶,便可利用智能手機瀏覽海量信息,甚至知曉天下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村民接觸文化信息提供了機會。如村民不僅可以在優酷、愛奇藝、搜狐等視頻客戶端上觀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是各地的節慶表演視頻,也可以在人民日報、今日頭條等新聞客戶端上觀看文藝節目的直播,又或者是在微博、微信等媒介平臺上,閱讀文化信息,享受文化大餐。
二、新媒體環境下鄉村文化傳播面臨的困境
(一)媒介過于追求經濟利益,呈現片面鄉村鏡像
當下,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之間的競爭愈來愈激烈,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媒介為了迎合受眾口味,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而罔顧自身的社會責任。正如英國傳播學家尼克·史蒂文森提到的 :“像傳播這樣的事情基本上是大眾傳播媒介的責任。現代公民需要知道關于市場經濟的效益、環境方面可接受的風險程度和關于艾滋病毒傳播的當今信息。某些批判視點已提出,由于金錢和權力的作用,大眾媒介關于這些問題沒有給我們提供良好的服務。”[3]在部分媒介平臺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污名化農村人的內容,如稱農村人愚昧無知、素質低下、思想落后等,而實際上,這并不能夠全面反映農村人的真實面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人的整體素質也在不斷提升。媒介作為人們感知世界的工具,通過對信息的選擇、加工,為人們呈現社會面貌。若人們通過媒介塑造的片面鏡像去了解鄉村,那人們對鄉村的印象也將有失偏頗,這將不利于鄉村的長久發展。
(二)侵占村民農閑時間,沖擊鄉村傳統文化
傳統媒體環境下,村民農閑時間的娛樂方式比較單一。除了看電視、聽廣播外,他們或是選擇在田間地頭聊天,或是三三兩兩地聚集說說家長里短,聊聊家常。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一定程度上重構了村民的娛樂方式。可以發現,自網絡、手機等新媒介出現以后,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在空閑時間玩網絡游戲、觀看網絡短視頻,而傳統意義上的鄉村娛樂方式則愈加少見。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村民的娛樂生活,卻也對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一定的沖擊。如大年三十,原本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聊家常以增進感情的熱鬧情景,而現在卻有一部分村民,在吃年夜飯時只顧抱著手機與朋友聊天,又或者是參與到“搶紅包”大戰中,忽略了與家人團聚的溫馨,改變了以往春節的傳統文化儀式。
(三)身處“移民困境”,文化認同感減弱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工涌入城市,并逐漸成為農民工群體的主體。從社會化的角度來看,他們是一個具有農村血緣卻又試圖融入城市脈絡的特殊群體,是當代城市社會的“邊緣人”,處在農村與城市的夾雜之間,身處“移民困境”。由于在城市生活的時間久了,受城市生活習慣、消費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他們逐漸變得不再習慣鄉村的生活方式,甚至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每次返鄉后,都會對鄉村產生距離感,以致不得不提前結束在家鄉的假期生活,離開鄉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鄉村的文化認同感也相應減弱。
三、新媒介視角下鄉村文化傳播的發展路徑
(一)媒介承擔社會責任,客觀傳播鄉村鏡像
媒介具有社會服務功能,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理應承擔起社會責任。正如《一個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界》中所指出的 :“大眾傳播機構是一種教育工具,而且也許是強大的,它們必須在陳述和闡明本共同體應該為之奮斗的理想中,承擔起教育者那樣的責任。”這就要求新聞機構須加強自律與他律。從自律的角度而言,新聞人自身須強化責任意識,恪守職業素養,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應客觀公正地呈現新聞事實,最大限度地還原鄉村的真實面貌,避免對農民、農村的標簽化、污名化傳播,為建設美麗鄉村,促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4]從他律的角度來看,新聞行業有必要建立一套職業規范約束機制,以獎懲的方式切實約束新聞人的傳播行為,避免傳播者為追求“眼球經濟”,而不惜做出有損鄉村形象的行為。
(二)構建新媒體傳播矩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新媒體環境下,媒體的表現形態逐漸呈現多元化趨勢。鄉村文化可借助于新媒體技術,打造多渠道的新媒體傳播矩陣,進而擴大鄉村文化傳播的影響力。具體來看,一是相關部門可借助于微信公眾平臺,開通以“鄉村文化傳播”為主題的微信公眾號,通過每天推2-3條文章的方式,對當地的特色文化進行宣傳;二是注冊鄉村文化傳播的微博賬號,隨時隨地推送當地鄉村的趣事、新鮮事,讓身在外地的村民隨時了解鄉村,強化鄉情;三是借助于抖音、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等新媒體平臺,以直播、短視頻、Vlog等形式記錄鄉村文化生活,提升鄉村文化的影響力。如三農達人“高峰拍攝”“泥土的清香”利用直播或者日常發布的短視頻,向受眾展現當地文化。
(三)注重鄉村文化傳播,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對當地文化的接受與肯定,也是對家鄉的一種心理歸屬感。當下,新生代農民工,或者說“農二代”,之所以缺乏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很大程度上緣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當地鄉村文化的機會較少,與家鄉的情感聯系減弱。因此,相關政府部門可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利用線上傳播鄉村文化的機會,為離家在外的村民了解鄉村文化提供渠道。此外,相關部門還可以通過定期舉辦線上鄉村文化傳播活動的方式,將離家在外的村民組織、凝聚起來,建立起他們與家鄉間的情感紐帶,增強他們對家鄉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間接增強他們對家鄉的文化認同。
結語
鄉村文化的有序發展,無論是對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還是對促進我國文化體系的構建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在如今新媒體技術蓬勃發展的環境下,鄉村文化唯有盡可能地趨新媒體之利,最大限度地發揮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并且避新媒體之害,有效解決遇到的問題,才能夠實現鄉村文化傳播的良性發展,擴大鄉村文化的影響力。
注釋:
[1]人民網.以鄉村文化振興筑牢中國文化自信之基[EB/OL].2019-08-21,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9/0821/c117092-31309055.html.
[2]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9-08-30,http://www.
cac.gov.cn/2019-08/30/c_1124939590.htm.
[3]王育紅,于風.媒體鏡像對女性美的扭曲[J].青年記者,2017(06):14-15.
[4]王倩,于風.奧爾波特和波斯特曼謠言傳播公式的改進及其驗證[J].國際新聞界,2017(11):47-67.
(作者單位:滄州師范學院齊越傳媒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