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天成
【摘 ? ?要】紀錄片《城河》是季播節目《南京》的精華版,以南京秦淮河為主題,從多個角度展現了南京的歷史人文,在央視播出后取得較好反響。本文以該紀錄片為研究對象,從厚度、角度、力度、廣度和長度這五個維度出發,探討了互聯網背景下城市紀錄片的發展與創新。
【關鍵詞】城河;城市紀錄片;跨文化傳播
2019年,由南京廣電集團制作的紀錄片《城河》在央視四套播出,該片是大型季播節目《南京》第四季《雅頌秦淮》的精華版,以南京的母親河秦淮河為主題,從歷史、地理、人文等多方面,展現了秦淮河的靚麗風光和深厚底蘊,站在時代的高度闡釋了其作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的獨特魅力。該片一經播出便獲得眾多好評,本文也圍繞這部精華版紀錄片,對互聯網環境下城市紀錄片的發展和創新進行探索和思考。
一、提升厚度,史今呼應丈量歷史縱深
世界文明的緣起,都是圍繞大河發展的,秦淮河不僅僅是一條河流,也是南京人的母親河,這條河自然風光秀麗,更是中華文明不斷傳承和發展的見證。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很多大城市一味模仿西方發達城市,導致許多城市在建設的過程中丟掉了歷史的根?!敖陙淼奈乃囎髌妨D通過打撈歷史記憶的方式,重建居民對城市的認同感。”[1]《城河》以歷史為背景,以現實為映照,在跨越千年的時空中深挖故事,通過時空的不斷變換與錯位營造出歷史的縱深感,讓觀眾感受鮮活的人和故事,進而感同身受,增進共識。
以歷史與現實兩條路徑進行敘事,是城市紀錄片常用的表現手法?!冻呛印吠ㄟ^回顧千年來秦淮河畔的文明發展和變遷,深刻展現了秦淮河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千古風流首推魏晉,以王謝子弟為代表的“烏衣族”,引領了一代文人的潮流;在繁華和衰落中催生的金陵懷古文學,為后人留下了傳誦千年的作品;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曾是中國最大的科考之地,誕生了一大批國之棟梁;帶著中華燦爛文明走出國門的鄭和船隊,書寫了中華民族對外交流的新篇章;秦淮河畔的江南制造局中,那一聲“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吶喊震古爍今——秦淮之水穿越古今,這些輝煌跨越千年,也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更成為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此,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在《城河》的一個又一個畫面中交相呼應,讓觀眾在穿梭時空的不經意間,共同丈量出南京的歷史厚度,這不僅強化了南京人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打造出南京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名片。
二、拓展角度,多維敘事增加表達空間
一條河流和一個國家中心城市的關系是十分緊密的,作為六朝都城、十朝都會的南京,她的母親河——秦淮河一直以來都與中華文明和國家命運息息相關。這也意味著,以中華文明和“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為主題的城市紀錄片,必然需要恢弘的敘事風格,需要將大河文明與國家發展相聯系,以此凸顯重要地位?!凹o錄片是一種獨特的時空表達藝術,它的創作既要圍繞被拍攝對象的基本時空內涵來開展,同時又需要對拍攝對象進行一次新的時空再造?!盵2]《城河》并沒有一味追求宏大敘事,而是將其與平民視角交錯融合,從整體轉向個體,從微觀個體透視全局,讓紀錄片出新出彩。
《城河》從地理、歷史、文化等角度出發,通過講述不同朝代和人物的故事,將風景、詩歌、科舉、燈會等多個主題巧妙串聯在一起呈現給觀眾。這其中既有“一帶一路”主旋律的宏觀鋪陳、壯觀震撼的航拍景象,也有平民化視角的細節演繹、細致入微的情感描寫。從河流文明與河岸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到海上絲綢之路的建立;從技術領先世界四百余年“打遍歐洲無敵手”的海上力量,到香味四溢、贊不絕口的蟹殼黃燒餅;從“夜泊秦淮近酒家”的城市繁華,到“吳宮花草埋幽徑”的獨自黯傷……《城河》在國家和個人,宏觀到微觀的多維視角間來回切換,將主流話語與微觀敘事巧妙融合,觀眾在觀看時,不僅僅是在看一部紀錄片,更是在看一個民族的發展史,一段文明的興衰史,一個個體的成長史,紀錄片的表達空間被不斷拓展,呈現出豐富的話語內涵。
三、加大力度,符號化傳播展現文化自信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绷暯娇倳浽邳h的十九大上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這也為我國紀錄片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主旋律題材的紀錄片,《城河》將文化作為重要抓手,通過一個個個性鮮明,又極具南京特色的象征符號串聯起來,打造南京獨有的城市名片,在推動文化繁榮,樹立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的內涵博大精深,紀錄片要在短短幾十分鐘內完整呈現一個城市的文化是難以實現的。基于這樣的認識,《城河》精心篩選和塑造了頗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這些符號能夠最大限度地凝聚南京這座古老城市的精華所在:隱匿于十里秦淮風光帶中的烏衣巷,出現于無數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中,其繁榮與沒落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真實寫照;明朝年間修建的“超級大學”國子監與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象征著中國文化和科舉制度的大繁榮;夫子廟內永和園的小吃,不僅在朱自清、俞平伯的傳世文章中出現,更是南京人成長的集體記憶;秦淮河畔的大報恩寺和鄭和寶船廠,是中國震驚世界,走向世界的重要標志……這些人文地理符號,通過畫面,與旁白、對話、音樂、詩歌交織在一起,讓觀眾跟隨鏡頭,在大河流域文明的不斷變遷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積淀與傳承,這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我們樹立傳遞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四、增進廣度,跨文化傳播促進地區交流
南京,是中國最早接觸西方文明的城市之一,是中西方文明接觸與交融的節點?!冻呛印窂臍v史出發,數次談及了不同時代東西文明的對話,作為南京標志的秦淮河,自然而然地化為文化符號,成為橫跨古今、聯系中外的紐帶。在《城河》之始,就以巴黎塞納河畔的“秦淮河號”為視角,觀眾跟隨鏡頭一起,看著掛滿傳統荷花燈的游船緩緩駛過埃菲爾鐵塔,東西文明以“河”為媒介巧妙融合在一起。
悠悠歷史長河中,東西方文明溝通的壁壘雖然存在,但最重要的是找到雙方均能達成共識的觀念,從而為開啟雙方對話打下基礎。在《城河》中,就以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和大報恩寺為例,探討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可能。前者“公開考試、公平取士”核心和西方所提倡的平等開放理念相一致,而后者的大氣磅礴也標志著中國古典藝術得到西方極大的肯定,乃至成為中國的符號象征。在這之后,利瑪竇、衛匡國等諸多西方傳教士不斷將中國科舉制度傳往歐洲,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城河》告訴我們,秦淮河已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河流,從古至今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600年前,鄭和從這里出發,拓寬了海上絲綢之路,將中華文明傳向世界;在全球化的今天,作為“一帶一路”倡儀中的重要符號與節點,秦淮河和南京一起,必將繼往開來,傳遞中國聲音,推動世界文明邁向新的彼岸。
五、縮短長度,多類型表達利于網絡傳播
當下,短視頻的興起給傳統紀錄片帶來巨大挑戰,碎片化、速食化的要求,也給制作和傳播帶來難度。此次在央視播出的《城河》僅僅只有40分鐘,是《雅頌秦淮》從8集近500分鐘的節目中截取的精華部分,這既滿足了欄目對節目時長的要求,也符合人腦的興奮規律。除《雅頌秦淮》外,季播節目《南京》其他三季《美麗之城》《十朝印記》《天下文樞》也相繼以短視頻的方式上線新華社客戶端,獲得上億點擊量,其好評的背后也值得對紀錄片的傳播策略進行一番思考。
互聯網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在推廣的過程中缺乏針對性,再好的片子也可能被隱沒在信息洪流中。在城市紀錄片創作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節目時長對傳播效果的影響,這一方面取決于作品的精彩程度和對節奏的把控,另一方面也依賴于傳播平臺的規定和要求,時間太長會影響觀眾的耐心,太短也難以凝聚節目精華。因此,應該結合不同需要,制作具有針對性的產品。
在電視、廣播等平臺,可以制作“慢播型”產品,為片中每個人物繪制臉譜,把背景說清,將故事說透,有鋪墊有情節有起承轉合,娓娓道來方便受眾細細品味;在抖音、快手、微信朋友圈等短視頻平臺,可以制作對觀眾胃口的“快播型”產品,記錄“典型性的瞬間”,或截取片中最具閃光點的部分,打造“爆款”加以傳播。同時根據內容,制作15秒、1分鐘、15分鐘等不同時長的產品,以適應各類受眾;對于有更多觀看需要的用戶,也可提供完整的視頻鏈接。長短視頻的共存,將大大拓展城市紀錄片的生存空間,也利于其在社交媒體上的快速傳播,實現紀錄片的新發展。
注釋:
[1]劉慧.走向城市文化認同的城市題材紀錄片[J].當代電視,2017(05):28.
[2]謝瑩.論絲路題材紀錄片的敘事轉向[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03):147.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軍事文化傳播系)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