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楊加東 張立俠


摘 要
生產管理的標準化、統一化和精益化將極大地提升核電廠的管理效益和經濟效益。電廠生產信息系統的統一是生產管理統一的有力保障。本文結合秦山核電N1-EAM推廣,從角色職責、專業優勢發揮、信息能力培養、溝通協調能力和問題處理等方面,對各生產領域專職業務人員參與電廠生產信息系統推廣進行探索。實踐證明,電廠各生產領域專職業務人員參與信息系統的推廣,是核電廠培養既懂業務、又懂信息的核人才隊伍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秦山核電;N1-EAM推廣;各生產領域專職業務人員
中圖分類號: F273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9.081
1 背景介紹
1.1 國家政策
近年來,國務院、工信部等政府組織機構在發文中多次指出創建復合型、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方式。
2016年2月底,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工信部印發《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引進和培育一批領軍型、復合型、專業型人才,形成支持能源互聯網建設的智力保障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多層次、跨學科的能源互聯網人才培養體系[1]。
1.2 秦山核電N1-EAM推廣
N1-EAM(企業資產管理軟件)是中國核電統一規劃中的生產管理業務標準化信息平臺,2010年在福清和方家山核電機組作為試點項目。中國核電對EAM系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EAM系統建成后,能夠成為中國核電標準化業務平臺,并逐步推廣應用到中國核電的所有電廠機組,實現核電廠生產管理的標準化和統一化。
2015年起,秦山核電在中國核電的統一領導、統一指揮下重新啟動了N1-EAM推廣工作,經過兩年多的流程優化,2017年12月2日,隨著秦二廠1#、2#機組五階段工單和隔離模塊的切換上線,秦山核電歷時三年,順利完成了4個電廠的N1-EAM推廣工作。2019年12月12日,中國核電完成了福清核電6臺機組、海南核電2臺機組的N1-EAM標準化復制推廣。
2 核電廠專職業務人員的信息能力培養
2.1 專職業務人員在生產信息系統推廣項目中的定位及職責
N1-EAM是用于核電廠生產管理的一套軟件。核電廠軟件推廣應用以往都采用信息部門主導、業務部門為輔的模式,業務部門僅對信息系統進行基本測試工作來驗證系統能夠滿足生產管理的需要。業務部門的參與度非常少,因此軟件開發出來的實際功能、界面和布局等方面與當初業務部門提出的需求有很大的出入與差距,導致軟件真正上線使用后仍然需要進行長時間地再優化工作,致使軟件功能重復開發、資源浪費現象難以杜絕。
為重新啟動N1-EAM推廣工作,秦山核電公司領導決定在公司各生產部門抽調各領域業務骨干組成標準業務組、專職從事推廣工作。標準業務組成員分別來自運行、維修、技術、計劃、文檔和輻射防護等專業。標準業務組的主要工作是在消化吸收EAM軟件功能的基礎上深挖EAM軟件設計理念,通過軟件流程設計、軟件配置修改、軟件優化功能開發和人機交互界面友好性等方面,建立并維護一整套的N1-EAM標準業務流程。除此之外,標準業務組成員還發揮著核電廠生產業務人員與軟件編程IT人員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比如將業務需求轉化成IT人員看的懂得技術文件,將IT技術轉化為可供培訓使用的業務場景和培訓教材,進行公司各部門生產業務人員培訓。標準業務組承擔的主要職責如下:
(1)參與被推廣電廠流程差異性討論,組織提出解決方案;
(2)維護更新業務流程藍圖文件,支持數據準備方案與系統配置文件的編寫;
(3)根據N1-EAM理念協調流程編寫、標準管理程序的適應性修改;
(4)負責EAM軟件深化應用研究;
(5)協調EAM被推廣電廠與IT 配置、開發工作的任務接口;
(6)監督指導被推廣電廠軟件測試腳本、培訓教案的編寫;
(7)參與電廠業務流程的測試;
(8)負責項目功能設計說明書(FDS)的編寫。
2.2 專職業務人員參與電廠生產信息系統推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電廠信息系統建設和推廣過程中,信息部門會收到很多來自業務部門提出的信息化需求,對于龐大的業務需求如果不加以甄別和歸納,將會給IT開發人員帶來沉重的負擔和沒有統一規劃的重復性建設。將導致IT開發人員每天忙于編程和修改代碼,而沒有時間對已有的內容進行性能測試和優化完善。
專職業務人員由于自身業務能力過硬,在N1-EAM軟件的建設和推廣過程中賦予著“守門員”的角色。標準業務組從需求管理和結果評估入手、對業務部門提交的需求進行全面評估,首先確認需求的合理性,再初步評估需求的可行性,防止對電廠生產管理無效或重復的業務需求納入信息化IT開發計劃,這一舉措保證了IT應用開發的有效性,并節約了信息系統建設和推廣的成本。
專職業務人員還全程參與了N1-EAM軟件的定制功能開發,從最初與IT開發人員進行業務需求確認、到軟件開發過程中業務需求的解釋說明,再到開發過程中軟件功能的逐步驗證,保證了開發完成的定制功能滿足各業務部門的實際需求,減少了軟件開發到成功投入使用曾經的效率低、走彎路的現象。
在軟件功能開發完成后,專職業務人員還需要通過結合各種可能的電廠生產業務場景對軟件流程和功能進行全流程、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測試和驗證工作,來及時發現軟件中存在的BUG和識別軟件輸出的功能與開發需求的一致性,以保證軟件優化功能開發最終切換上線后完全滿足質保審查和用戶需求。
2.3 專職業務人員的信息能力培養
(1)掌握軟件功能和系統配置
N1-EAM軟件是基于“標準核電績效模型”(SNPM)設計開發的核電生產業務系統。其中包含了北美大部分核電廠的先進流程管理理念,專職業務人員要掌握先進管理流程并將其在國內核電廠應用,就必須先對該軟件功能有一個徹底的學習消化階段。專職業務人員必須針對軟件中每一個字段的功能、不同的頁面功能、整個流程多頁面的串聯操作進行循序漸進的學習,尤其對于不懂的字段和流程節點需要查找外方提供的全英文資料,才能夠達到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程度,這樣才能秉持軟件優良的理念并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
在熟練掌握了基本流程操作之后,專職業務人員針對性學習和研究了軟件的配置,例如:通知組、人員權限、簡單代碼、復雜代碼和軟件偏好設置等。只有這樣,專職業務人員才能從業務的視角來認識并分析軟件配置的合理性、正確性和必要性,以保證電廠各業務流程的有效運轉。例如“工單任務持有碼的業務流程分析”(圖1),不僅能夠一目了然了解工作控制流程各階段軟件的“鎖定”關系,而且可以快速定位、解決工單任務流程中的相關業務問題。
(2)編制IT優化開發功能設計說明書(FDS)
在掌握軟件功能和系統配置的基礎上,專職業務人員掌握了編制優化開發功能設計說明書的能力,更好地將業務需求轉化為IT開發人員能看的懂得IT術語或邏輯界面圖表。FDS主要內容有:功能需求概述、范圍/選擇條件、假設/依賴關系、可能的風險與應對措施、功能需求設計、業務流程圖、數據流向圖、業務規則描述、涉及的系統配置項、涉及的定制數據對象、權限控制與授權要求、培訓要求和運維要求等。
(3)積極主動參與系統架構優化
針對N1-EAM軟件存在響應速度較慢、各域之間耦合性較高和單點登錄串號等問題,對系統進行了整體的架構優化(圖2)。專職業務人員也能夠主動參與到軟件系統架構優化工作中,在系統架構優化完成后主要負責測試軟件業務功能的可用性,通過參與系統架構優化工作,專職業務人員對N1-EAM系統的架構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了解了系統的瓶頸和薄弱項,有利于后續推廣過程中對于系統功能的優化改進及問題的識別。
(4)提出功能模塊性能測試要求,提升外部開發功能的響應速度和高可用性
N1-EAM秦三廠推廣期間,應專職業務人員要求,核電廠信息部門組織對工單準備頁面、工單自動開完工終端、工單開完工許可和工作申請向導等外部開發功能進行了性能測試。性能測試工作在模擬生產環境的部署情況下測試如下場景:在高負載情況中(電廠大修時期)的性能表現;測試CIE高可用的節點切換功能;測試高可用場景;以及每個測試場景下CPU、內存等服務器資源的使用情況等。
在測試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軟件的性能,專職業務人員進一步提出對這些外部開發功能進行雪崩測試,以真實的了解系統的耐壓極限。
通過對這些功能模塊的性能測試,為后續進一步優化改進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5)自學常用編程語言,用IT語言與信息開發人員進行溝通交流
為了進一步消除業務與IT開發人員之間溝通和理解的障礙,并在信息系統推廣過程中更加高效和徹底的解決軟件BUG,專職業務人員利用非工作時間自學IT編程語言及N1-EAM數據庫結構知識,例如:用于N1-EAM軟件電廠信息查詢報表中的SQL、用于外部定制應用功能開發的JAVA、Oracle數據庫的邏輯結構和文件結構、用于移動終端網頁APP開發的Html5等等。
這些內容的自學將顯著提升專職業務人員的信息能力,專職業務人員在查找問題時,可以直接通過查看IT編程語言來發現問題。專職業務人員已不再是只懂核電廠業務的人才,并初步具備了能“讀懂”信息技術的綜合性標準業務人才,其所發揮的能力會更強,作用也會更廣。
3 結束語
伴隨著秦山核電N1-EAM軟件的推廣,由專職業務人員組成的標準業務組也成立有兩年之久,在項目推廣過程他們發揚拼搏、必勝的精神,加班加點,克服困難,充分研討論證生產管理流程、數據標準和關鍵參數配置。在充分發揮自身業務優勢的同時,標準業務組通過項目實踐去提升自身的信息能力,真正成長為即懂業務、又懂信息的核電綜合性人才隊伍。
有了這樣一支信息化綜合人才隊伍,N1-EAM軟件在秦山核電的推廣和發展將會更加順暢,也會真正實現秦山核電生產信息軟件管理的規范化、標準化和精益化。
經實踐證明,核電廠業務人員通過參與信息系統推廣,來培養信息能力的方法是有效的。該方法為其他核電廠的人才建設和信息系統推廣提供了良好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董朝陽,趙俊華,文福拴,薛禹勝.從智能電網到能源互聯網——基本概念與研究框架[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