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鳳龍 劉廣達
【摘要】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創新實驗班創新教學團隊的建設目標和建設內容進行了設計,同時對團隊的特色進行了分析。創新教學團隊的建設對于提高創新實驗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培養的學生更適合企業需求。
【關鍵詞】創新教學團隊?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創新實驗班? 建設
一、引言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創新實驗班是用于探索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途徑的實驗性班級。著力培養具有一專多能的專業素養、職業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基于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創新實驗班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團隊,能夠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保證創新實驗班有一支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積極熱心的師資隊伍為學生從事創新創業實踐和競賽提供指導。
二、創新教學團隊建設的目標及內容
(一)創新教學團隊建設目標
將創新實驗班的學生培養成在機械設計、工業自動化、運動控制或者相關領域中的某一方向有專長的一專多能型人才。使創新實驗班學生在創新創業能力方面有質的飛躍,畢業后能夠迅速適應中小型企業的發展需求,并在較短的時間內成長為企業技術骨干或者自主創辦新型企業。
(二)創新教學團隊建設內容
(1)多元化、多渠道的實驗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學生參與教師科研,成為科研助理;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競賽及大創項目;學生參與企業項目和產品研發。
(2)實驗班課程體系的完善與跨領域課程群的建設。依據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創新實驗班)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搭建技術主方向,建設配套的資源和平臺,重點關注學生知識的持續發展能力,重視人才多元性和跨專業合作的可能;同時致力于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創新與專業的深度融合,并且倡導以學習為中心的育人理念。創新實驗班的課程群主要包括基礎及學習能力培養模塊、創新基礎能力模塊、創新及專業能力模塊、創新及專業能力模塊:輔自動化發展方向、創新及專業能力模塊:輔運動控制發展方向、領域實踐模塊。
(3)教材建設和視頻課、微課建設。教學團隊根據人才培養方案所設置的三個培養方向,分成機械設計、工業自動化、運動控制三個小組,分別負責各方向的教材建設,首先完成校本教材2-3門,在此基礎上經過2-3輪的使用,對校本教材進行修改和完善,正式出版。三個培養方向的各門課程教學中都配以視頻課和微課,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4)教學模式改革。探索靈活的學習方案,建立課堂反轉和自主學習的模式與評價標準。
(5)師資隊伍建設。建立了多專業融合,“校企聯合”和“雙素質型”(教師既要具備理論教學的素質,也應具備實踐教學的素質)的教學團隊,建立常規的交流、提高和深造機會。根據實驗班的特色和要求,融合全院的教學資源,提高創新教學團隊的核心競爭力。
三、創新教學團隊特色
(一)團隊設置特色
教學團隊成員主要由承擔主干課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的一線教師組成,與企業有深度的合作研究,有利于實現理論與實踐統一、創新與專業深度融合。同時團隊吸收了與專業密切相關的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專家參加,,對實驗班的專業教育、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完成具體的研究項目和實踐項目等提供指導和咨詢。
教學團隊制定了一套包含教學和科研在內的團隊內部管理制度和工作績效評價體系,營造良好的教學和科研內部環境,形成一定的競爭機制,激發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團隊的良好發展和建設。
(二)專業特色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創新實驗班是用于探索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途徑的實驗性班級,是帶有精英特色的實驗班。
以機械設計和機械電子為主要發展方向,結合開放式創新實踐空間,建立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以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為主,培養能夠在機械設計、工業自動化、運動控制等相關領域的某一方向有專長的一專多能型人才。畢業生能夠迅速適應中小型企業的發展需要,并能在短期內迅速成長為企業技術骨干或從事管理的企業核心力量。
四、總結
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團隊融合了學院各專業的優秀資源,完善的師資隊伍建設和培養規劃,為教師提供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水平的良好機會;教學團隊教師在指導創新實驗班學生參加大量的省級以上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競賽的過程中能夠積累豐富的指導經驗。創新團隊的建設有利于開展更廣泛的創新教學活動,吸納更多的優秀教師通力合作,實踐和進一步完善創新實驗班人才培養方案,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標準和新途徑,為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推廣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1] 王興東,朱華蓓,周艷,徐春明.研究創新型機械基礎教學團隊的建設與實踐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32):149-150.
[2] 安琦,周邵萍,惠虎,陳建鈞,郭慧,馬新玲,易建軍,章蘭珠.基于機械類專業核心課程群的創新教學團隊建設[J].化工高等教育,2018,35(06):32-35.
[3] 王志蔚,穆厚琴,常轉娃.高校教學團隊轉型:背景、問題與理路[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7,30(03):93-97+128.
[4] 吳養會,解迎革,解小莉,王晨.農林院校數理學科教學團隊組建模式創新與實踐[J].中國農業教育,2019,20(01):43-50.
作者簡介:沈鳳龍,博士,副教授;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