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要:本文對中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焦慮現狀進行陳述,對家庭教育普遍出現焦慮心理的主要成因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疏解之道。
關鍵詞:“中國式”焦慮;恐慌;疏解
“聽說了嗎?心語媽媽為了給心語上初中,已經在實驗中學周圍買了新房子。”在學校門口等著接孩子放學的嫣然媽媽正在和相熟的孩子家長們熱聊起來。
“哎呀,那里的房價可高啊!”思雨媽媽馬上接口。
“誰說不是啊,可是為了孩子念個好中學,再高也得想辦法買啊!我們也考慮在孩子升中學前去買一套,唉……”另外一位家長也發出了一聲長嘆。
“人家說養孩子就是養一頭吞金獸真是一點不夸張,光是每年的興趣班和輔導班費用就花費我們倆年收入的將近一半,換房子可真不是一件小事啊!”“對對對,……”越來越多的家長加入話題中來。
家長們的熱鬧討論恰恰暴露出了我國教育的一個痛點:焦慮。這種焦慮的普遍存在,與中國的國情、教育體制、教育觀點緊密相關。
一、焦慮成因
分析一下,家長們的焦慮主要由三方面原因造成。
(一)淘汰恐慌
十余年的基礎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為學校松綁、為學生減負。但是我國中小學教育中的競爭氣氛和競升壓力依然較為普通。似乎生活就是競爭,一定要分出勝負,一定要有贏家和輸家;學習的目的就是戰勝別人,自己學到了什么并不重要,關鍵是比別人更好……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層層篩選,在這樣的篩選中優秀的學生被爭搶,表現差勁的慘遭淘汰。這種篩選直接關系著一個學生的未來、一個家庭的階層定位以及一所學校的生存能力。不讓自家孩子被淘汰的巨大壓力與家庭責任使家長們如履薄冰,每一步都走得特別辛苦。
(二)資源恐慌
對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難以想象的占有欲和控制欲根深蒂固于很多人的內心。名校的名額就那么多,遠遠不夠分,所以有了號稱“2019年最勇敢的現實主義電影”——《學區房72小時》的橫空出世。影片中30m2弄堂里的老房子喊出了天價360萬,真實而又赤裸地將中國父母的“野心”和“焦慮”剖開在觀眾眼前。而在北京衛視2018年拍攝的紀錄片《起跑線》中,家長們爭搶著給孩子們報了一個一個興趣班,我們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匆匆奔波在各個興趣班的焦急、疲乏與無奈。當孩子試圖拒絕名目越來越多的興趣班時,得到的答復永遠是:你要學這個,咱不能輸在起跑線”;當孩子的爸爸也提出希望能給孩子少報幾個輔導班的時候,不但不會引起反思,反而會遭遇一頓搶白。
(三)家庭現狀決定
孩子早晨叫不醒、中午飯不吃、晚上作業不及時完成,媽媽或如作戰指揮官,厲聲催促孩子,或柔聲哄勸孩子去完成各種任務;爸爸則在一邊如甩手掌柜,熟視無睹。在許多中國家庭這樣的場景經常上演,用三句話概括就是:一個缺席的爸爸、一個焦慮的媽媽、一個失控的孩子。缺失父親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而且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老天還會給她一個焦慮的媽媽。一方面她會擔心孩子的安全,近乎失控地用一切方法為孩子提供保護;另一方面,社會現實以及家庭責任,使她想盡一切辦法逼孩子優秀。而一旦孩子達不到要求,就會迎來媽媽的情緒失控,數落、批評、埋怨甚至神經質般的哭泣。
二、焦慮蔓延的危害
有人說,中國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因為我們這代混得不如意,我的后代就必須要爭口氣,超過別人家的孩子;因為我們這代沒考上好大學,我的孩子就必須進雙一流院校;正是在這種思維的支配下,無數家長和孩子都處于焦慮的水深火熱之中。
前些日子聽專家講了這樣一個案例:上海一位兩歲孩子的媽媽,為了讓孩子具有競爭力進入優選幼兒園,給她報了五個興趣班,導致孩子壓力過大內心焦慮,出現嚴重脫發現象。焦慮的家長,自然也養育焦慮的孩子。北京大學曾發布《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中國每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哪怕考上大學后,跳樓、臥軌、跳河的慘劇也是接二連三發生。相信看到這組數字,很多家長會驚掉下巴,但是事實確實如此殘酷。為人父母,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對孩子越來越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無限量的苛求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那么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疏解焦慮,給孩子更加清朗的成長空間?
三、焦慮的疏解
(一)疏解教育恐慌
家長們總是在仰望金字塔頂端。我們不能一廂情愿地要求大家降低期望,當然現實決定我們不可能要求學校單方面減負,簡單粗暴的減負不但于事無補,甚至會加重家校教育關系的失衡程度。要疏解教育恐慌,就要理解教育的真正內涵,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去愛孩子。”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生的幸福感和意義感不在于外在的評估標準,而是內心的幸福感和個人特殊智能的發揮。
(二)理性看待成功與失敗
成功不只是一種結果,可以是一種狀態。不管走到哪里都自信陽光;不管做什么事都心存喜樂;不管什么的結果都從容淡定。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因為每一刻,他們都在享受人生。人生的路,有奮斗,有成功,有失敗。失敗就像空氣一般,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功課,也是人生的營養。沒有人能夠永遠一帆風順,特別是那些做出杰出成就的人,他們的成功就是在一次次失敗的地基上建起的堡壘。研制多年的火箭發射會有熄火的尷尬,決勝千里的軍事天才諸葛孔明也有失街亭的遺憾。讓孩子領悟成功與失敗,都是人生的常態。倒下了就放棄,那就永遠沒有機會再站起來;倒下了,爬起來再戰,那才是英雄本色。不管結局如何,勇于面對失敗的英姿,已經是一種絕美的風景。所以,無須焦慮與恐懼,前方的路,孩子終會一步一步走過。我們活在當下,我們的目光卻應該看到遠方。
(三)優雅轉身,做好自己
當我們焦慮,我們會憤怒,會無力,會自怨自艾,會覺得無比委屈。為什么我那么愛家人,愿意為家人犧牲一切,可是得到的卻是痛苦。要想滋潤別人,我們自己首先必須是豐盈的,我們的杯子里要有水,才能滋養別人。只有我們自己的內心是溫暖的,才能夠去溫暖孩子。不管多大年紀,永遠走在自我成長的路上,永遠有屬于自己的世界,也有屬于自己的朋友。
有焦慮,不可怕。但我們需要正視自己的焦慮,疏解自己的焦慮,不要讓焦慮蔓延到孩子身上。
參考文獻:
[1]梁明月.家校教育關系失序與矯治[J].中小學德育,2017(12).
(責編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