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來保
科技創新基地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是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 科技創新基地是吸引和集聚世界一流人才的高地,也是知識創新和科技成果轉移擴散的發源地。科技部、財政部、發改委發布《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不同功能定位, 對現有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進行優化整合, 解決現有基地之間交叉重復、 定位不夠清晰的問題, 全面推進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 本文在分析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布局建設的特點基礎上,結合天津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提出加速推進天津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發展的對策建議。
《方案》貫徹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 著眼長遠和全局, 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圍繞科學與工程研究、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和基礎支撐與條件保障三大類,統籌布局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具有以下特點:

表1 天津科技創新基地基本布局
借鑒發達國家成熟經驗, 發揮舉國體制優勢,我國將以國家實驗室為核心,布局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基地。 未來,國家實驗室將在我國科研體系中處于絕對核心地位,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國家使命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具有極強的戰略性和引領性。 同時,布局建設國家實驗室也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與重大亮點,將為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及國家綜合競爭力的躍升做出重要貢獻。
未來, 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強調融合發展。一是,與創新鏈融合, 按照三大類布局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實現與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化、產業化等創新鏈環節緊密結合,基地定位上更加清晰, 布局更為合理。二是,與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融合, 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將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相互銜接、緊密結合,更加注重科技重大基礎設施資源的高效利用, 促進資源開放與共享。
未來,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將根據基地的不同性質和屬性,完善分類支持方式和穩定支持機制。 對于科學與工程研究類、基礎支撐與條件保障類基地給予穩定的財政資金扶持,突出基地運行能力建設,有助于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產出原創成果。 對于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類基地,強調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在考核評估的基礎上,采用后補助等方式支持能力建設,強化基地的公共服務屬性。
未來, 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布局遵循 “少而精” 的原則,重“質”不重“量”,新建高水平國家級基地嚴格遴選標準、嚴控新建規模,基地建設更加務實嚴謹。 例如,我國6家籌建多年的國家實驗室,已按照國家研究中心建設納入國家重點實驗室序列管理, 充分體現了基地建設務實嚴謹的總基調。同時,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將強化評估考核, 通過考核評估加大動態調整力度, 實現基地建設的良性循環。
長期以來, 天津以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為藍本布局建設科技創新基地, 建設成效頗豐, 支撐了天津經濟社會發展。但仍存在能級較低、定位不清晰、體制機制滯后、扶持弱化等問題。
1.科技創新基地布局基本成形。多年來,面向天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 涵蓋科學研究、 技術開發與工程化、 轉化與產業化等創新鏈環節的科技創新基地布局基本成形。
2.科技創新基地建設規模初具。天津自1988 年建立第一家科技創新基地——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來, 經過30 年的探索實踐, 科技創新基地建設規模初具。
——級別分布。 目前,天津已建立以國家級、省部級為主體的基地體系。 擁有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228家, 其中科學研究基地13家、技術開發與工程化基地80 家、 轉化與產業化基地135 家; 擁有市級科技創新基地近1500 家, 其中科學研究基地348 家、技術開發與工程化基地887 家、轉化與產業化基地250 家左右。同時,部分高校、區縣以及大型集團公司也積極探索建立校級、區縣級和企業級基地。
——創新鏈分布。目前,科學研究環節擁有基地348家, 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7家、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2 家、 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4 家,成為天津化學化工、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制造等產業知識創新的源頭;技術開發與工程化環節擁有基地970 家, 基本囊括了天津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產業科技成果孵化、關鍵技術開發與工程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轉化與產業化擁有基地近400 家, 為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提供了重要服務支撐。
——依托單位分布。 目前, 科學研究類基地依托單位主要為高校、龍頭企業,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分布在南開大學、天津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 技術開發與工程化類基地依托單位主要為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分布較廣; 轉化與產業化類基地依托單位主要為政府管委會和科技服務龍頭企業。另外,近年來,協會組織、產業創新聯盟、 中介機構等新型組織開始在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3.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成果頗豐。 一是集聚了大量高端人才, 憑借良好的口碑及品牌效應, 基地對高端人才具有顯著吸引力。如,依托重點實驗室等基地, 集聚國家“創新推進計劃”、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累計369人, 市級 “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人才超過1360 人。 二是培育了大量創新成果, 在微分幾何、組合數學、蛋白質組學等基礎研究領域處于全國領先,內燃機動力研究、合成生物學等領域領跑全國,獲得國家科技獎勵多項, 影響力顯著提升。 三是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 依托于工程技術中心等基地,“十二五”期間實現科技成果登記1098項, 新增技術服務性收入203893 萬元,技術推廣及輻射科技型企業數量達到11848 家。
1.基地創新能級需要大幅度提升。 一是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數量偏少, 例如,2016 年,天津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在全國排第13 位,僅占全國數量2.36%; 國家工程技術中心數量在全國排第11 位,僅占全國數量3.06%。二是科技創新基地影響力不夠, 表現在缺乏帶動天津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性科技創新基地, 科技創新基地及其依托單位規模普遍較小,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代表性成果不多。 三是服務經濟社會能力需要提升, 表現在基地技術擴散能力還十分有限,產業化創新能力薄弱的問題較為明顯。同時,基地公共服務職能尚需加強, 面向學科及經濟社會領域的開放程度還不夠。
2.基地定位需明確、布局需統一。 一是從實際運營來看, 天津部分基地定位尚不明確, 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或重疊,如企業技術中心、企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 另外,天津最近啟動建設的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功能定位重疊現象更為明顯。 二是天津科技創新基地分頭建設, 分散于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等委辦局, 缺乏系統設計和統一布局, 各類基地在創新鏈環節上未能實現高效融合,基地之間交叉重疊、 相互封閉的狀況仍存在, 影響科技創新活動效率, 需要提質增效。
3.管理與運行體制機制急需創新。從管理體制來看,天津科技創新基地涉及到國家有關部委、市科技局、市發改委、 市工信局等行政管理部門,還涉及建設部門、依托單位、 運行管理部門等多個層面,管理部門眾多、條塊分割,協調成本較大。從運行機制來看, 天津部分基地未建立專門的運行管理機構,大部分基地尚未建立獨立法人治理機制, 尚未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參與科技創新基地的治理。 同時, 在運行評價方面, 主要集中于例行的年報或驗收評價,缺乏強有力的、“能上能下”動態化的、以滿足產業需求為導向的績效評價機制。
4.扶持政策有待進一步強化優化。 天津有關科技創新基地的政策主要集中于管理辦法、認定辦法,在政策導向、扶持方式、扶持強度等方面需優化強化。 從政策導向來看, 科技創新基地服務天津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缺乏強有力的政策約束, 如科學研究類基地過于注重“學術價值”而忽略“市場價值”。從扶持方式來看, 現有政策主要側重以科技計劃項目為主的前補助扶持, 缺乏具有科技創新基地特色的常態化、非競爭性、 非科研項目形式的經費扶持。從扶持強度來看,天津對科技創新基地的扶持強度還有一定差距。 如對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為每年500 萬元, 而廣東1500 萬元、陜西1000 萬元、河北1000 萬元、 云南1000萬元。
圍繞天津優勢學科和產業,加大資源整合,以建設、培育國家級基地為抓手,引領天津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一是加速布局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以《方案》為藍本,圍繞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合成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 加速布局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科、省部共建、企業、軍民共建等)、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國家臨床醫學中心,夯實“國家隊”。二是打造國家實驗室 “預備隊”,整合重點領域資源,按照“成熟一個,啟動一個”的原則,探索啟動“天津實驗室”建設,以此作為培育、 創建國家實驗室的“預備隊”。 三是積極謀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大力聚集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重大科學裝置等國家級基地, 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奠定基礎。
按照“優化布局、明確定位、協同融合”的思路,加快推進天津科技創新基地提質增效。一是優化布局,積極與《方案》銜接,推進部分交叉重復、 定位不夠清晰的科技創新基地撤并轉, 加速推進市級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圍繞重大科學設施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基地, 全面優化天津基地整體布局。 二是明確定位, 在基地總體布局優化基礎上, 以更廣的視野來審視各類科技創新內涵和外延,避免囿于基地定位, 將科研活動割裂為幾個獨立環節,出現研究行為的階段化定位, 導致基地之間的割裂式發展。三是協同融合,圍繞天津重大戰略需求, 發揮天津大學、 南開大學等重點高校科技創新基地分布集中的特點,采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工程化—產業化” 的協同融合模式, 打造一批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的重大科技創新基地。
體制機制創新是加速推進天津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發展的重要一環。 一是強化管理創新,統籌協調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等部門,強化天津科技創新基地建設頂層設計, 從根本上改變科技創新基地特別是新增基地布局分散、 定位模糊及重疊問題, 提升科技資源的配置效率。二是強化考核評估,根據基地的不同功能屬性,按照管理不越位、 不缺位的原則, 科學制定基地績效評價體系,強化考核評估,加大動態調整力度, 實現基地建設發展的優勝劣汰。 三是加速建立法人治理機制, 加速推動有條件的基地建立人、財、物相對獨立的管理機制,并逐步向獨立法人過渡, 完善理事會領導下的法人治理機制。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探索吸引個人資本、 民營資本以及外國資本參與天津科技創新基地建設與治理。
科技創新基地的兩大職能是持續創新與技術擴散,兩者都依賴于長期持續的投入支持。 一是明確政策扶持著力點,瞄準科技創新基地的兩大職能,以推動基地將持續創新轉化為技術擴散為政策著力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推進基地助推天津經濟社會發展。 二是加大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持,改變目前科技創新基地“重建設輕運行”現狀,給予基地長期、 穩定的經費支持,營造有利于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的良好氛圍,全面提升基地的持續創新能力,同時也確保基地實現對外提供公共服務的使命。 三是優化經費支持結構,加大天津科技創新基地人員費用和基地運行經費的支持力度,解決科技創新基地科技項目經費不能用于人員費用以及基地運行經費顯著不足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