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揚州 王 琳 劉 轅 陳俊金
“大智移云”概念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于2013年在中國互聯網大會上提出,“大”指的是大數據,“智”指的是智能化用戶體驗,“移”指的是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指的是云計算,是將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進行有機整合和相互滲透,有望為產業發展提供全新的變革思路。高職院校是培養專業型人才的搖籃,充分利用“大智移云”時代的發展契機,培育綜合型財會人才,提高財會人才的實踐應用能力,是高職院校財會專業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高新技術使得高職院校財會專業實踐教學的實境模擬、實踐練習、角色扮演和仿真業務成為現實,為學生崗位實習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改革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為高職院校財會人才培養提供有效路徑。
1.創新高職財會實踐教學模式。高職院校傳統的財會教學缺乏實踐性,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創新財會實踐教學模式。“大智移云”時代對財會人員的業務要求較傳統已經發生了變化,對處理高級信息問題以及實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促使教學模式需要進行變革。利用大數據進行財會信息的系統整合,提升財會信息采集速度,為現實教學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撐,建立線上教學數據庫,逐漸形成網絡實踐教育模式。圍繞大數據應用和教育教學共享平臺建立相關財會課程,在基礎計算機課程前提下,結合基礎財會教育課程,設置財會數據庫類、財會語言類、財會模擬類以及財會仿真類等專業性較強的高階課程,將課本知識有效融入互聯網教育系統,理論結合實踐,逐步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數據分析和實踐操作能力,為成為一名合格的財會技術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2.為高職財會實踐教學提供專業支撐。“大智移云”平臺為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提供了專業的技術支撐,在網絡平臺的支持下,通過相關數據整合應用和互聯網技術的使用,實現數據分析、仿真模擬、報表編制等多種工作的有機整合。主要表現在財會實踐教學流程優化,教學模式創新,教學資源整合,教學管理規范等諸多方面。
具體而言,教學流程優化主要體現在教學流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將傳統財會教學模塊搬至網絡課堂,優化編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點鈔、識別真假幣、填開發票等實訓流程;教學管理規范體現在利用互聯網技術建設學校共享型財會教學資源云平臺,教師可以通過一個客戶端實現教學管理和考核管理,搭建共享平臺便于學校對教師、學生和教育教學實行統一管理,規范財會專業實踐教學機制,切實實現一體化實踐教學目標。
1.實踐教學方式老套。高職教師在進行財會實踐時,多采用案例講授的方法,但這些案例不是當今時下的實際案例,而是書本中的案例,想要用書本里的實踐課程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眾所周知,一本教材的發行是需要時間的,一般高職正在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幾年前甚至是十幾年前發行的,里面的案例早已與時代脫軌。教師在講授的時候,也是按照原有的案例來講解,解決思路也是按照原有的思路和方法。學生利用書本案例進行實踐操作時,用到的資料不是自己收集的,而是教師將所用到的資料、賬目以及憑證全部發給學生,學生只需要將教師給的資料,按照教材上的方法,一步一步填到賬本上就可以了,在此過程中無需統計、提煉、分選有用的資料。
2.實踐教學內容不合理。一直以來,財會實踐教學都存在著“重核算輕管理”的問題,關于會計理論核算類的課程開設較多,由于這些課程與學生考取相關證書有關,教師便將其作為知識點反復進行講解,相反管理類的實踐課程安排較少。而且很多開設的實踐課程以講解演練為主,學生無法參與到真正的實踐中去,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無法完全結合。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技術逐漸與財會行業相結合,而學生只能按照教師的講解去填寫憑證、賬簿,不能融會貫通,因而無法滿足新時代對于財會人員的要求。
3.實踐模式落后。目前來講,傳統的課堂講授方法,仍在教學方法中占據主導地位。許多高職教師在進行財會實踐時,課堂講授法是其采取的主要方法之一。一般是教師在講臺進行演示,而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進行訓練。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下,學生所能學習到的知識主要來自教師的講授,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缺乏獨立思考性。整個實踐過程在教師語言描述的環境中進行,而不是真正體驗到會計核算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與財會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已經嚴重不匹配,新時代要求學生有足夠的創新能力和專業能力,因此原有的課堂講授、手工實訓的方法已經跟不上互聯網發展的腳步。
4.缺乏實踐教學專業人才。在整個實踐過程中,教師是其中的關鍵并起著主導作用,現在高職的大部分教師雖然有足夠的理論知識,但缺乏專業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對著課本照本宣科,或者根據其他教師的PPT模板沒有起伏的朗讀,對所要講解的知識沒有深入思考,更有甚者,依仗自己教齡長、有經驗,使用的PPT仍然是幾年前制作的。部分教師在講課時不與學生有任何交流,不管學生是否真的明白、有沒有問題,上完課后轉身就走。從企業轉到學校的教師雖然有著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但他們對新鮮事物并不關注,從而降低了實踐教學的效率。此外,“雙師型”教師,也存在著實踐操作與理論知識難以無縫對接,在教學過程中創新能力不足,對新興技術的應用欠佳等問題。
1.改善實踐條件,創建仿真實踐教學環境。①完善校內實訓室。學校應該加大在仿真實踐教學方面的投資,購置相關的設備,完善實訓室設施,創建仿真實踐教學環境,并且開放閑置的實訓室,提高對實訓室和相關軟件的利用率,提高實踐效果,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利用相關平臺,讓學生自行組隊,在虛擬的商業環境中,根據實際崗位的工作、流程進行仿真經營,培養學生的綜合決策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②建立校外實踐平臺。高職應該與企業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讓每一批學生都能夠進入企業中鍛煉,走進工廠,近距離的接觸會計相關的工作崗位。在企業專家的指導下,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實踐工作中、體驗處理真實的業務。充分發揮企業在實踐操作中的作用。還可根據企業給的實踐方案進一步調整校內實訓教學環境,提高校內實訓的效果。可以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以及專業人士的參與下,與企業合作在校內建立工廠,讓企業走進校園,為會計教學提供真實的工作崗位。
2.利用“互聯網+”,改革實踐教學模式。①重構實踐教學課程體系。財會實踐教學的改革不能盲目進行,要了解社會所需要的財會人才,根據需要學生所具備的能力而重建實踐教學的課程。首先根據傳統教學中“重核算輕管理”的教學模式,在新的實踐教學課程中,根據實際需要,調整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所占的比重,適當減少理論課程,增加實踐課程,進行相關實踐課程培訓,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對實踐室以及相關軟件的利用率,通過增加實踐課程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分析以及處理數據的能力,為社會輸出具備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人才。②改變教學方法。“大智移云”時代,傳統的授課方式應該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為課堂增添活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查詢最新的相關案例,而不是課本上已經過去幾年的陳舊的案例。除了利用多媒體技術,在進行實踐前,教師可以將要講解的內容或者實踐操作的視頻利用微課、慕課等軟件程序提前發給學生,讓學生在提前了解實踐內容,讓財會實踐教學延伸到課堂外并且不受時間限制。
3.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搭建專業教學人才梯隊。在整個實踐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是關鍵的一部分,因此要積極培養教師的互聯網思維,轉變教師對新鮮事物的態度,實現由傳統實踐教學方式向互聯網、創新式教學的轉變。高職院校應該積極引進既有豐厚理論知識又有實踐操作能力的人才,創建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對于在職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到校外實踐基地進行鍛煉,以提高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學校還可以從企業中外聘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參與學校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對實踐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