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思,鄭 潔,劉玉潔
(1.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420;2.四川警察學院 基礎教學部,四川 瀘州 646000;3.北京交通大學 語言與傳播學院,北京 100044)
近年來,“呼格案”“聶樹斌案”等冤假錯案的重審、平反以及追責在司法及社會輿論上都引發了國內外極大的關注。這些冤假錯案的平反也反映著依法治國背景下我國樹立司法公信力,推動刑事司法體制改革所取得的進步[1]。其中,媒體的報道在推動冤假錯案平反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從“呼格案”開始,越來越多的社會群體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關注了這些案件,從而形成輿論的監督力量,很大程度上推動此類案件的重審及平反。同時,冤假錯案的平反也引發了國外媒體和民眾的關注。而中國境內的英文新聞報道就承擔著對外傳播中國司法的進步以及在平反冤假錯案過程中所塑造的法律理念及意識形態變革的責任。因此不同于中國的中文報道,或者外國的英文報道,此類新聞報道在語篇特征及語言運用上都有其特殊性[2]。本文選取《中國日報》(2014—2016年)中關于“聶樹斌案”的22篇英文報道,共計9 612字,包括“聶樹斌案”從啟動重審到平反、追責的相關報道,建立小型語料庫。運用 AntConc 3.4.3以及英國蘭卡斯特大學開發的LancsBox v2.0.0語料庫分析軟件,在主題詞、詞頻以及搭配幾個方面,結合系統功能語言學中實例化相關理論,從具體語言資源出發,自下而上地對這類報道進行綜合分析,并回答以下研究問題:(1)實例化的文本中所選擇的詞匯資源如何反映語篇的語類、語域特征。(2)實例化過程中如何通過語言資源傳達概念意義及人際意義。以期進一步了解我國是如何通過英語新聞報道提高對外的法制宣傳以及如何對外報道司法領域的事件,傳播司法變革和進步。
系統功能語言學實例化理論框架經歷了Halliday的理論創建階段[3]、Halliday等的語言建筑框架內的發展階段和 Martin的補充完善階段[4-5]。Halliday提出語言作為系統是一個個具體文本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語言特征,而語言作為文本是體現這個系統特征的具體例子。系統和文本組成了實例化的兩個頂端——即總體的意義潛勢和特定的實例[4]。實例化涉及如何組織語言資源以及這種組織和語言所發揮的實際功能之間存在的聯系。Martin對實例化的理論發展更關注動態過程,在理論框架中增加了讀者的主觀化意義。語言使用者在語篇的實例化過程中將自己的態度、立場及情感通過語言資源編碼進文本,語言接收者則在閱讀的階段對這些意義潛勢進行解碼,從而完成了文本中信息及態度意義的輸出。因此,實例化也指概括的程度,涉及人們對靜態和動態采取的態度[6]。Martin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實例化過程,實例化層級模型是符號系統到語篇實例的總模型(圖1)[5]。自上而下看,實例化是一個從概括到具體的過程,經歷了系統、語域/語類、文本類型、文本以及閱讀5個階段[7]。
在新聞語篇實例化過程中,冤假錯案這一主題限定了語篇的語域/語類,對語言系統的意義潛勢進行二次選擇;新聞記者在特定語境下對具體語言資源的選擇重組,形成特定的文本類型,再實例化為新聞文本,同時讀者的閱讀立場也承載了文本的一部分意義潛勢?!皩嵗刮幕囊饬x潛勢通過一個個語篇得以具體化,是人而不是語篇導致文化的意義潛勢具體化。”[8]詞匯以及語言搭配的選擇所產生的意義潛勢與媒體的立場和傳播效應密切相關。冤假錯案新聞報道的實例化過程不只是報道事實,更是媒體利用自身的資源發揮引導輿論、傳播法治理念的社會功能、促進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
新聞報道分析有多種理論、方法和角度。語言學方面的研究將新聞作為話語進行分析,為解構新聞語篇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20世紀80年代,圖恩·凡·戴克就將新聞作為一種特定的話語形式進行了系統的研究[9],他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社會學及認知學等跨學科的角度深度剖析了新聞語言。新聞語言系統涉及的并非只有事件本身或語言,而是文本與社會語境之間的社會認知相互作用的平臺[9]。同時,雖然新聞通過語言重現事件是一個選擇性的過程,但是書面語言本身也能夠塑造讀者的意識和觀念[10]。
Bednarek等總結了媒體報道研究的主要方法,用批評話語分析方法來探究新聞中的權勢關系以及意識形態[11];語用學及文體學方法更關注語篇層面的新聞結構和語言,同時涉及文本的語域、語類及體裁分析[12];從社會語言學及認知的角度同樣是分析新聞文本的重要方法,主要研究社會因素以及認知過程、概念隱喻、社會意義和新聞語篇之間的關系[9];同時還有從實踐的角度探討新聞制作的過程,以及運用歷時語言學及會話分析等理論來解析新聞語篇等。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是利用語料庫的分析方法研究特定主題的新聞語篇特征[13-14],同樣,對新聞價值(news value)以及新聞語篇中的隱喻研究也是語料庫語言學領域的重要課題[15-16]。國內利用語料庫相關工具對新聞話語進行研究的同樣不在少數,主要集中于特定新聞語篇的詞匯特征研究[17-18]、新聞標題研究以及新聞語料庫的建設與應用問題研究等各個方面[19-21]。
語料庫語言學中涉及的主題詞、詞頻、索引以及搭配技術為特定主題新聞語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不僅體現在詞匯、文體方面,同樣適用于語言語境的研究。實例化過程中,語言資源獲取的方式有兩種:自上而下的生成方式和自下而上的分析方式[22]。對語篇進行全面的分析,既要關注語言層面詞匯語法的結構,同時也要關注語篇生成過程中,語言和語域、語類之間的相互關系。語料庫既提供了一種更加客觀的分析方式,通過實例化文本中的主題詞以及詞頻自下而上地分析語境層面的語域、語類變體;同時也能自上而下地觀察在法制新聞的語境下,作者對不同的參與者所采取的態度。
在語料庫語言學中,主題詞指與參照語料庫相比,某一觀察文本或語料庫中出現頻率顯著偏高或偏低的詞[23]。通過分析主題詞的篩選,文本所討論的主題以及所涉及的參與者都能夠顯而易見,由此構成的不同于其他文本的語場和語旨也能夠更加清晰地加以辨認。
本文語料加工的過程主要是將收集的《中國日報》中22篇關于“聶樹斌案”的報道轉換為txt格式,作為觀察語料,并選用美國布朗大學創建的BROWN語料庫作為參照語料庫,利用AntConc 3.4.3生成主題詞列表,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以BROWN語料庫作為參照語料庫生成的主題詞表
從表1頻率前10的主題詞來看,涉及的人物和地點主要有 “nie”(聶)(英文和中文翻譯同時出現,后同)、“zhang”(張)、“wang”(王)、 “Hebei”(河北)、“Shandong”(山東)(都是與案件相關的地點),另外,“court” (法院)、“case”(案件)、“executed”(處決)、“rape”(強奸)、“murder”(謀殺)、“judicial”(司法),這些詞匯顯然都是出自于法律語境之下特有的專業詞匯,體現了法律語篇的語類特征。通過主題詞的列表可以看出,觀察語料比參照語料中涉及法律和司法方面的詞匯出現頻率要高,首先驗證了這類新聞與其他政治、娛樂等新聞語篇不同,是屬于司法這一語類之下的語篇。其次,主題詞表中出現的人名、地名又進一步將討論的主題限定在“聶樹斌案”這起案件中。其中,聶樹斌是本案的核心人物,所有的新聞報道都是圍繞他展開的,其母親張煥枝一直堅信兒子是清白的,堅持上訴,以及出現的案件真兇王書金都是與“聶樹斌案”密切相關的人物。這些主題詞也體現了新聞報道必不可少的人物、地點、事件因素,也從側面證實了語篇是屬于敘事性或說明性的語類范疇。
從主題詞的分析也可以推知實例化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語域特征。語域的選擇包括語場、語旨和語式。語場是指正在發生或進行的事件或參與者的社會活動,語旨是指參與者和他們的身份角色以及關系,語式即交流的方式,是指語言在具體社會活動中的形式以及作用[24]。所選語篇的語式是以書面語形式通過報紙、網絡、移動設備等渠道進行傳播交流。從主題詞分析中的“court”(法院)、“case”(案件)、“murder”(謀殺)等詞匯可以界定這一社會活動的語場是與法律領域相關的事件。主題詞中出現頻率高的“court”(法院)、“Nie Shubin”(聶樹斌)、“Zhang Huanzhi”(張煥枝)、“Wang Shujin”(王書金)則屬于語旨中的事件參與者。同時,由于新聞語篇這個大的語類的限制,報道撰寫人以及讀者都是事件的潛在參與者,在實例化過程中參與語篇的編碼、解碼以及信息和意識形態的流動過程。
自下而上看,實例化的文本中通過具體的詞匯資源反映語境層面的相關要素選擇;自上而下看,語篇生成過程中正是由于語域語類方面的限制,才呈現出這樣的主題詞特征。同時,通過定量的方法可以更加直觀地分析一類語篇的語域變體,彌補了從語言分析到語境分析之間的脫節,避免了研究二者關系之間的主觀性。
詞頻分析是分析語料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語料庫分析技術的基礎。詞頻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語言并非是隨機組合而成的,語言遵循一定的規律和模式,因此語言有很大的預見性。正是這種規律性和隨機選擇性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得詞頻的概念顯得尤為重要[25]。王汐通過對不同《道德經》英譯本中區分性別的單數第三人稱代詞使用頻次的考察,發現英譯本中陽性人稱代詞和陰性人稱代詞的使用頻次受到譯者性別意識的影響,而非譯者性別[26]。而詞頻的應用和分析則可以最大程度地解讀語篇的意義潛勢[27]?!吨袊請蟆纷鳛槲覈绊懥ψ畲蟮挠⒄Z媒體之一,承擔著為中國發聲,對外宣傳我國文化、政治、法治等理念的重要責任。因此,在新聞報道的體裁和內容上都有嚴格的限制。語言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說話者或作者的意圖。本文同樣使用AntConc 3.4.3按照頻率從大到小生成單詞表。

表2 單詞頻率表
如表2所示,語料庫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單詞大多是虛詞,即沒有詞匯意義的語法功能詞,比如“the,in,to,and,a,of,for”等。英語語篇中都會出現較高頻率的虛詞,這也是語料庫分析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但人稱代詞等出現率相對其他參照語料庫來說并不高,使用“nie”(聶)的頻率要高于“he”(他),由于《中國日報》的受眾更大程度上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讀者,人稱代詞過多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偏差,這樣的表達方式也有利于讀者充分解讀文本的意義潛勢。另外,人稱代詞“you”(你)的出現頻率為0,這也再一次區分了新聞語篇這一語類與其他類型文本的不同之處。新聞語篇是一個單向的言語鏈,傳播者發出信息,受眾經過傳遞接受信息,新聞言語交際也相應結束。因此,此類新聞報道的嚴謹性和特殊性也要求語篇的意義潛勢大多用隱性的語言資源來表達,而非直接和讀者進行互動和接觸。
從虛詞的使用上可以看出新聞報道的一般規則,通過實詞的頻率則可以看出新聞語篇在針對某一特殊事件時的關注點和側重點。“聶樹斌案”涉及的是中國的法治建設以及司法制度,《中國日報》對于“聶樹斌案”的報道既不同于國內中文報道的詳實,也有別于國外媒體的以旁觀者角度報道。作為對外傳播的重要渠道,《中國日報》的報道既要符合客觀事實,又要起到傳播我國司法進步的作用。所選語料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實詞如表3所示(由于人物姓名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也計算在內)。

表3 實詞頻率表
從表3可以看出,首先,不同于國內媒體在報道“聶樹斌案”時,對公、檢、法以及其他法律界人士或相關部門都有相關的采訪報道,《中國日報》在此案的報道中更多的是只關注法院的動向。其中“court”(法院)、“people”(人民)、“high”(高級)等有關“法院”名稱的詞匯都屬于高頻詞。其次是與法院活動直接相關的詞匯,從案件提及到啟動重審再到平反后的追責,都是圍繞法院的審理、判決及決定在進行。關于“法院”的高頻詞意在強調司法機關在“聶樹斌案”審理過程中如何依法行使職權,如何在實現司法正義中發揮重要作用。除了 “murder”(謀殺)、“rape”(強奸)、“judicial”(司法)、“law”(法律)這些在主題詞分析中已經出現的表明司法語類的相關詞匯之外,“said”(說)一詞出現頻率也很高?!皊aid”(說)此處并不單純作為一個言語過程的語法詞匯發揮概念功能,而是“借言”的一種表現形式,實現人際意義,“借言”的目的是使文本顯得客觀,實際上是為了“逃避責任”[28]。新聞報道進入司法領域,必然也要遵循法律上講事實重證據的理念,“借言”使得信息來源明確化、客觀化,從而提高可信度。這一詞匯的高頻率也從側面說明了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
另外,從表3中可以發現《中國日報》對“聶樹斌案”報道的另一個明顯特征,即關于聶樹斌家人的相關描寫和報道比較多?!癦hang”(張)、“son”(兒子)、“family”(家人)以及相關詞匯,比如“mother”(母親)、“parents”(父母)等出現的頻率也相對較高。筆者選取的語料中包含通訊稿、案件深度跟蹤報道,以及相關社論,關于“家人”的高頻詞匯說明在不同的新聞類別中媒體都對受害者一方進行了大量的采訪報道,讓受害者一方也有機會發聲。例如,在案件平反初期對父母所做的各種努力的報道,“Parents strove to live long enough to clear son”(父母希望能活得長久,以洗脫兒子的罪名);案件得以重審時父母的心情,如聶樹斌母親得知判決結果時激動到難以入睡的心情,“Zhang was thrilled…‘I was unable to fall asleep.’ she said”; 聶樹斌家人從未放棄為其伸冤以及積極尋求國家賠償的相關報道等,“the family that never give up”(家人從未放棄); “Family seek payout over executed son”(家人尋求賠償); “kin apply for pay over wrongful conviction”(家人因冤案申請賠償),等等。
詞頻分析明確了實例化過程中語域層面的語場、語旨如何進行二次選擇,從而進一步限定文章主題。數據的分析表明《中國日報》在“聶樹斌案”的報道中,主要圍繞法院及其采取的行動,以及聶樹斌家人的行為、情感展開。可以看出,作者試圖構建一個全面而客觀的視角來報道案件,一方面樹立司法機關的權威形象,傳達積極正面的態度;另一方面給予受害人及其家人和社會輿論方發聲的機會,表達情感及人際意義。
通過詞頻的分析,可以得知《中國日報》對“聶樹斌案”的報道偏重于法院和聶樹斌家人兩個方面,即在冤假錯案這一語域中,這兩方是主要參與者。確定了語境層面奠定的基調后,我們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利用語料庫中的搭配分析,近距離觀察語篇生成過程中的語言資源如何選擇、重組形成規律性的文本類型。搭配分析采用英國蘭卡斯特大學開發的語料庫軟件LancsBox v2.0.0,該軟件可以用來處理語料庫的搜索篩選以及分類,并且可以用于研究特定詞匯的搭配。與其他語料庫分析軟件不同的是它可以將分析結果視覺化(visualized),輔助數字列表讓詞語的搭配有了更直觀的判斷。具體做法是先將小型語料庫上傳至LancsBox v2.0.0軟件,運用GraphColl功能,搜索court一詞,并將范圍設置為左右第一個單詞,生成結果如圖2所示。
從視覺化的數據結果中可以看出語料庫中與“court”(法院)搭配的詞語,距離中心詞越近,說明出現頻率越高。從結果來看,與“court”(法院)直接搭配的詞語中,除去語法功能詞之外,最多的是動詞,出現頻率較高的包括“said”(說)、 “found”(發現)、“ordered”(命令)、“asked”(要求)、“designated”(指定)、“read”(宣讀)、“raised”(提出)等。這些動詞大多數用來實現言語過程和物質過程,發揮“說”和“做”的概念功能。并且“ordered”(命令)、“asked”(要求)、“designated”(指定)、“raised”(提出)這類代表命令的動詞也在“court”的搭配中反復出現。例如:
a.When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the country’s top court,ordered a retrial of nie’s case in Shandong High People’s court…(最高人民法院責令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重審聶樹斌案……)
以及地方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所作出的實際行動及提出的相關質疑,例如:
b.Shandong High People’s Court raised serious questions about the times involved,the tools used and the cause of death.(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就時間以及致被害人死亡的工具等問題提出嚴肅質疑。)
c.After a though investigation,the court found that it was unclear where Nie was at the time of the offense or what murder weapon has been used…(經過仔細檢查,法院發現案發時聶樹斌的所在以及作案工具等問題都不明晰……)
一系列動詞的組合反映出新聞記者在報道關于法院相關的主題時,著重強調法院在平反冤假錯案的過程中所展開的一系列行動,先是質疑原判決,然后責令相關人員重新調查,再根據新的調查結果進行審理宣判。這些語言資源不僅表達“法院在行動”這一概念意義,同時也表達“法院在積極、依法地行動”的人際意義。
以同樣的方法搜索與聶樹斌家人相關的詞匯,分別搜索“mother”(母親)、 “family”(家人),結果如圖3所示。
除去虛詞之外,語料庫中關于“mother”(母親)和“family”(家人)的實詞搭配如表4所示。關于家人、母親的搭配中,動詞成分雖占一定比例,但做修飾成分的限定語更多,并且與這兩個詞匯搭配的詞匯中,大多是帶有明顯的情感評價資源,例如: “weeping”(哭泣)、 “relieved”(松口氣)、“bereaved”(喪子)、“reunion”(重聚)、“burden”(負擔),都是表達傷心、悲痛的非愉悅性情感資源,傳達出聶樹斌家人從上訴到案件重審平反的情感歷程。這類語言資源的重復運用強調了一個冤案對受害者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且“家人”這一概念能夠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所理解并接受,意在將讀者納入同一個資源共享圈,對受害者家人的情感感同身受。同時,運用這種負面的情感資源,隱性地表達了平反冤假錯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一態度立場。

表4 報道中“mother”(母親)和“family”(家人)相關實詞搭配
從“法院”和“家人”的搭配分析中可以看出,這兩個概念在語篇實例化過程中所呈現的文本特征有所不同。對于法院方面的語言資源更注重概念意義,突出法院在案件平反過程中的行動力和權威力。而家人一方的描寫則更側重人際意義,運用顯性的評價資源來表達受害者家人的情感,在感情上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法院和受害者家人一方都屬于同一語場下的事件參與者,同時也體現語旨中的兩個關鍵變體,即權勢和一致的社會關系[7]。這種權勢和一致的意義潛勢同樣是在實例化過程中逐漸具體化,從“court”(法院)一詞的相關搭配中更多的是表現出一種縱向的權勢關系,傳達了對人民法院在塑造司法公信力的正面評價意義,以及捍衛法律權威的立場。而有關家人的語言表達上則體現了橫向的一致性,讓讀者能夠和家人在情感態度上保持一種趨同的狀態,感受到冤假錯案的平反給受害者的家庭帶來的改變,進而理解在中國背景下冤假錯案的重審、平反以及追責對社會和司法的進步意義。
本文運用AntConc 3.4.3以及LancsBox v2.0.0分別對《中國日報》關于“聶樹斌案”的相關英語報道進行分析,用量化的數據結果呈現了語篇生成中從概括的系統到具體文本的實例化過程。其中,主題詞和詞頻分析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分析,由帶有法律色彩的詞匯來體現其語類特征,在語域的選擇上,報道的關注點主要在人民法院的行動以及聶樹斌家人的情感上。通過對高頻詞“court”(法院)、“mother”(母親)、“family”(家人)的搭配分析,通過分析兩個不同的概念所體現出的不同語言選擇、組合規律,揭示此類語篇中所體現的特有的文本類型。研究發現新聞在報道“court(法院)”時較多地采用具有概念意義的詞匯,構建法院在平反“聶樹斌案”時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動,進而隱性地表達對法院在推動案件進展所做出努力的正面評價。而與聶樹斌家人相關的語篇則更多搭配具有情感意義的詞匯,傳達人際意義。實例化文本中概念意義和人際意義的耦合,能夠“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地講述司法正義實現的經過,以及讓事件參與者以及讀者都感受到這種正義的實現所帶來的變革和進步。
《中國日報》作為我國在國際主流媒體上發聲和交流的重要媒介和平臺,承擔著對外宣傳我國司法進程的重要責任,同時也要捍衛中國的法律權威,秉承依法治國的法律理念。在國內的冤假錯案的報道上,《中國日報》在語言資源的調動上有其進步和可取之處,對宣傳我國依法治國的理念和法制進步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事件參與者相對較少,很多當事人及輿論未能有發聲的機會等。這些問題還有待國內的媒體改善,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國對外宣傳法治的能力。語言的選擇和重組是構建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重要手段,對冤假錯案英語新聞語篇的分析不僅是對語言學范疇的研究,同時也能對社會語境以及法律理念的傳播帶來一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