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孫巧霞
(清河縣中心醫院,河北 邢臺 054800)
近年來,隨著超聲技術及宮腔鏡技術在生殖領域的廣泛應用,子宮內膜息肉在不孕患者中的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1],子宮內膜息肉從空間占位、內膜局部功能紊亂等多個方面影響胚胎的著床及生長發育,造成不孕[2-5],目前針對子宮內膜息肉的治療主要采用兩種方式:子宮內膜全面刮宮及宮腔鏡下切除術,兩種治療方法存在較多臨床爭議,本研究目的是比較子宮內膜全面刮宮及宮腔鏡切除術在復發率、術后妊娠率等方面的利弊,為子宮內膜息肉的規范治療積累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5 年12 月至2018 年12 月在我院生殖醫學科接受診治的不孕患者188 例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①所有研究對象符合《婦科內鏡學》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標準[6],并經宮腔鏡檢查及病理證實為子宮內膜息肉;②術前有證據提示至少一側輸卵管通暢;③術后進行了至少半年次以上的復診或隨訪;④月經周期基本規律,可自發排卵,或合并排卵障礙術后規范促排卵治療大于4 周期;⑤男方精液檢查基本正常。排除標準:同時合并排卵障礙以外如子宮內膜異位證等其他不孕病因。按照患者的治療方式分為手術組(A 組)和刮宮組(B 組),兩組患者年齡、不孕年限及息肉類型等基礎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方法。手術組(A 組):手術器械為奧林巴斯等離子電切宮腔鏡及配套的膨宮機、成像系統、冷光源,0.9%生理鹽水膨宮,膨宮壓力設置為100-120 mmHg,流速200-400 mL/min,靜脈麻醉,術前30 分鐘應用間苯三酚80 mg 靜脈推注,軟化宮頸,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首先全面探查宮頸管、宮腔、雙側宮角及輸卵管開口,明確息肉位置及數量,環形電極(70-100 W)切除息肉根蒂至基底層,單發息肉同時切除息肉周圍粘膜至基底層,多發息肉注意保護正常子宮內膜;刮宮組(B 組):手術器械為奧林巴斯檢查宮腔鏡(6 mm)及配套的膨宮機、成像系統、冷光源,0.9%生理鹽水膨宮,膨宮壓力設置為80-100 mmHg,流速200-400 mL/min,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首先置檢查鏡全面探查宮頸管、宮腔、雙側宮角及輸卵管開口,明確宮腔環境、息肉位置及數量,單發息肉使用刮匙徹底清除息肉,檢查鏡確認,多發息肉刮匙刮除息肉組織后采用負壓吸引全面吸刮宮腔,再次檢查鏡檢查確認刮除干凈。

表1 兩組患者基礎情況比較
術后處理及建議:①術后4 周建議積極備孕;②合并排卵障礙的患者給予個體化的促排卵治療,隨訪妊娠情況;③術后1、3、6、12 月晚卵泡期陰道超聲復查子宮內膜,初步判定子宮內膜息肉是否復發,超聲提示可疑息肉復發者再次宮腔鏡檢查+病理進一步確認。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 軟件檢驗數據資料,兩組之間的計數數據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 為有統計學意義。
A 組術后超聲提示可疑復發經宮腔鏡病理確認復發12人,一年內累計妊娠56 人,B 組超聲提示可疑復發經宮腔鏡病理確認復發56 人,一年內累計妊娠35 人,A 組術后發生宮腔粘連1 例。兩組術后一年內A 組術后復發率低于B 組,妊娠率高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單發息肉在復發率及妊娠率方面兩組治療方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多發息肉A 組的妊娠率和術后復發率同B 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7-1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宮腔鏡手術切除子宮內膜息肉,尤其是多發息肉的臨床效果顯著優于刮宮術,值得臨床推廣,本研究亦存在不足,回顧性研究,病歷的選擇及分組不能嚴格隨機分配,同時病歷例數較少,針對子宮內膜息肉在不孕女性中的治療需要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來進一步證實,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安全的指南及規范[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