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張會玲,匡秀榮
(膠州市心理康復醫院,山東 青島 266300)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壯年,常有特殊的思維、知覺、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精神活動和環境的不協調,一般無意識及智能障礙[1]。隨著社會就醫環境的改變,越來越多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選擇了長期住院治療。怎樣讓患者住的舒心、讓家屬放心,是精神科護理目前面臨的突出問題。無陪護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主要以全程護理及人性化護理為基礎,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工作全程依賴于專業護理人員,無需家屬及護工的照護,將其應用于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病患者的護理管理中,對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2]。
我院目前收治長期住院無陪護精神分裂癥患者共162 名,住院時間6 個月至35 年,年齡在20-85 歲,平均(50.21±4.9)歲。其中女45 名,男117 名。
入院評估是護士對患者在入院前和入院時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態等多方面的評估。收集資料是護理評估的第一步,應從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進行。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而言,其家屬、朋友、同事提供的資料均為評估范圍[3]。通過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對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確的判斷,并制定出相應的護理計劃及護理措施,以指導今后的護理工作。護理評估是動態的,存在于整個住院過程中。對于長期住院患者,根據不同階段的病情做出準確的護理評估尤為重要,實時調整護理計劃,滿足患者不同階段的需求。
藥物治療是治療精神分裂癥的主要方式,根據相關的精神疾病患者藥物治療標準,給予病人科學合理的足量藥物治療能夠有效的使病人盡快康復[4]。
3.1 讓患者掌握抗精神病藥物的有關知識。讓患者了解所服用藥物的種類、作用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掌握不良反應發生時可能出現的癥狀以及應對方法。護理人員應加強巡視,及時發現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并給予合理的處理。
3.2 提高患者服藥的依從性。患者的依從性差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復發的重要原因。對于此類患者,服藥時護士應仔細檢查患者的手、口、杯,確保藥物全部服下。針對依從性差的原因,做好健康宣教,讓患者認識到服藥對康復的重要性。
長期住院患者中,老年病人較多,容易出現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和機體抵抗力下降,因此,無陪護病房的護理重點是生活護理,護理人員必須對患者生活需求做到高度重視,可采取以下措施:
4.1 經常向患者宣傳個人衛生和防病知識,進行衛生指導,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督促患者早晚刷牙,飯后漱口,定期洗澡、理發、剃須、修剪指甲、更換衣物。洗澡時應專人看護,防止患者跌倒及燙傷。
4.2 對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應安排專人護理。做好患者的口腔和皮膚護理,保證口腔及皮膚清潔、無異味。
4.3 做好女性患者經期衛生護理,每晚清洗會陰,保持衣褲清潔。
4.4 督促患者保持衣著整潔,每日晨間護理時檢查患者衣著是否合適、整潔,指導患者以天氣變化加減衣服。
4.5 觀察患者的排泄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患者因服用精神藥物容易引起便秘,鼓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飲水,多吃蔬菜和水果,適當運動。如果患者3 天未大便,應告知醫生及時處理。
4.6 做好飲食護理,采用集體進餐。如果患者有出現噎食的可能,應及時分析原因,通知值班醫生調整用藥,申請給患者做軟飯或半流質及流質飲食,設置專用餐桌,每餐均有值班護士看管進餐,防止噎食的發生。對于有特別飲食喜好的患者,有條件的情況下可適當調整食譜。
4.7 睡眠護理。護士應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病房溫度適宜、空氣清新,床鋪清潔平整,被褥軟硬適中。白天督促患者遵守作息制度,除午休0、5 至1 小時外,盡量不讓患者臥床休息。晚間入睡前督促患者熱水泡腳,放輕松舒緩的音樂,關閉房間大燈,開啟壁燈。值班人員做到“四輕”——走路輕,說話輕,操作輕,開關門輕。如患者難以入眠,應及時通知醫生給予適當處理。
精神分裂癥患者受到精神癥狀的支配,容易出現自傷或傷人行為[5]。部分患者因長期住院,思家心切,可能出現外越或攻擊行為。病區安全管理是精神科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護士的安全意識要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中。
5.1 病房陳設簡單、方便,無危險物品外露。護理人員認真遵守病區安全管理與檢查制度,做到每日檢查床單元及病房內放置物品,每周檢查一次病區的安全隱患。
5.2 患者入院、家屬探視后及外出返院均需做好安全檢查,凡屬危險物品,均不能帶入病區或放在病人身邊。
5.3 值班人員應嚴格遵守工作制度,按時巡視病房,觀察每位患者的動態,謹防意外的發生。
5.4 實行人性化護理。人性化護理屬于一種整體的、個性化的、創造性的、有效的新型護理模式,在精神科護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比較理想的護理效果[6]。
5.4.1 營造人性化的住院環境。病房內陽光充足、溫度適宜,環境安全、整潔、舒適,可以放置多盆綠植,墻上張貼壁畫,為患者營造溫馨的病房環境。
5.4.2 護士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動關心患者,語言文明,態度和藹,充分尊重患者,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大部分長期住院患者屬于恢復期病人,社會功能的提高及衛生知識的健康教育是精神科護理工作的重點。在病區內開展康復興趣訓練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意義和作用將越來越顯著[7]。
6.1 鼓勵患者參加集體活動,安排合理地工娛療活動,如經常舉辦一些娛樂活動,卡拉ok、打撲克比賽,手工制作,書法繪畫展覽,詩歌朗誦,跳舞,做健身操,也可組織部分患者外出逛公園、參觀博物館等,以豐富住院生活,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
6.2 運用家庭干預方法 由病房醫生、護士、工勤人員組成康復鍛煉指導小組,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社會功能鍛煉和培訓,如洗衣服,包餃子,練習購物等,以提高患者積極性[8]。
6.3 加強健康教育。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和家屬實施正式的健康教育。正式的健康教育活動是指護理人員有目的、有計劃的安排時間,按照護理健康教育程序,必要時應用適當的教育工具(如模具的宣傳冊等)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專題的健康教育活動[9]。護理人員應教會患者和家屬有關疾病的基本知識,幫助患者正確的看待疾病,要有樂觀的精神,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向患者和家屬介紹有關精神藥物的相關知識,讓他們了解到堅持長期服藥的重要性。
總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目標,不僅僅是有效控制精神癥狀,同時還要幫助患者調整和提高社交、職業、家庭生活等方面的適應性能力,改善社會功能。在無陪護病房中,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不僅需要護理人員認真仔細地觀察病情,給患者生活上的關心和照顧,更需要他們關注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使患者盡早回歸社會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