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浠水縣人民醫院 心血管內科,湖北 黃岡 438200)
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癥屬于近年來十分常見的疾病,其發病率約占全部冠狀動脈造影確診冠心病患者的33.33%左右,約占全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的15%-20%左右,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家庭、工作等多方面帶來諸多困擾,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主要利用冠脈介入手術法,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提高長期預后效果。但是,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且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多次更換器械,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增加處理的難度,以至于容易誘發并發癥問題,嚴重影響相關的康復效果。為了進一步探究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癥介入術后并發癥的護理要點,將選擇我院的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癥介入術患者96 例作為研究主體,總結分析圍術期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措施。現將研究過程與結果進行以下分析。
1.1 基本資料。在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我院的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癥介入術患者96 例。年齡為42-79 歲,平均(56.77±1.46)歲。男46 例,女50 例。其中36 例為穩定型心絞痛(31.25%),32 例為不穩定型心絞痛(33.33%),28例為無癥狀心肌缺血(29.16%);38 例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31 例患者存有慢性功能性不全疾病。
1.2 造影資料。96 例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的靶血管100支,靶病變共計120 處。42 支為靶血管累及前降支(42.00%),24 支為回旋支(24.00%),18 支為右冠狀動脈(18.00%),16支為其他血管(16.00%)。靶血管閉塞平均時間為(48.64±31.54)個月。84 支為絕對性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癥病變(0 級),16 支功能性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癥病變。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癥病變近端血管直徑平均為(2.84±0.32)mm,閉塞段平均長度為(24.76±12.13)mm。
1.3 方法。為了在閉塞段腔內提高PCI 導絲走行成功的幾率,部分患者均應用雙側冠狀動脈造影技術手段、雙側導絲技術手段、平行導絲技術手段以及反向導絲技術手段等。而針對導絲通過后球囊不能通過的患者采用旋磨技術手段、多導絲斑塊擠壓技術手段或者軌道導絲技術手段等。在手術前所有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藥物;手術過程中,采用肝素;手術后持續對患者應用低分子肝素3-6 日,服用3-10 個月左右的抗血小板藥物,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狀況,對患者展開降壓、擴張冠狀動脈等對癥治療。在手術之后分析并發癥問題,明確并發癥的發生特點和規律。
1.4 判定指標。記錄冠脈穿孔與心臟壓塞、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造影劑腎病、心力衰竭。
1.5 統計學分析。將此次研究中涉及的所有數據均錄入到Excel 表格中,使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計數資料以[n(%)]形式表示,對其進行卡方檢驗,經相關公式計算分析,其結果中P<0.05,說明組間數據經對比呈顯著差異,統計學意義存在。
在手術以后96 例患者中,有50 例發生了并發癥,發生率為52.1%。其中10 例為冠脈穿孔與心臟壓塞,占比20.0%,急性心肌梗死10 例,占比20.0%,心律失常5 例,占比10.0%,造影劑腎病15 例,占比30.0%,心力衰竭10 例,占比20.0%。
3.1 冠脈穿孔和心臟壓塞的發生與護理。此類并發癥的發生,常見原因就是導絲和球囊等穿透血管壁,于血管壁的假腔之內,球囊出現擴張的現象。導絲錯誤的進入到橋側支,并且穿破。支架的直徑過高,對血管壁造成嚴重損害性影響,亦或是血管壁有基礎病變問題,或者是鈣化的現象,導絲穿透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心臟壓塞的問題。出現該并發癥以后,護理人員應正確進行處理,嚴格開展監測工作,合理使用魚精蛋白止血,分析血壓數值、心率數值等等。一旦有煩躁情緒、胸悶現象、氣短現象、惡心現象等等,必須立即告知醫師,及時的對其進行處理。另外,如果穿孔封閉已經成功,還需要了解是否有心肌梗死的風險問題,嚴格監測心電圖的情況,正確對其進行處理[1]。
3.2 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和護理。該并發癥的發生,主要原因就是在手術的過程中,邊支出現閉塞現象、夾層和支架之內形成了血栓組織,在手術之后支架之內出現血栓,從而誘發心肌梗死疾病。所以,在手術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必須合理使用心電圖進行檢查,將心電圖監護法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全面提升相關的護理工作效果。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該結合實際狀況,準備硝酸甘油藥物、三磷酸腺苷藥物等等,實現冠脈注射的目的,盡早的進行處理,以此全面提升護理效果[2]。
3.3 心律失常的發生和護理。由于手術的工作時間很長,反復性的使用導管和造影劑藥物,很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心律失常的并發癥。在手術過程中,必須正確的進行處理,護理人員要按照醫囑的要求采用抗心律失常的藥品,并嚴格檢測實際情況,必要的時候還可以使用鹽酸利多卡因藥物實現治療目的。在手術之后護理人員必須樹立正確觀念意識,總結豐富經驗,正確進行心電圖的監護處理,了解心率數值和心律數值的變化情況,一旦有心律失常疾病,必須對其進行合理的處理,以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3]。
3.4 造影劑腎病的發生和護理。一般情況下,患者的介入治療時間很長,所采用的造影劑數量也很大,容易出現造影劑腎病的并發癥問題。在手術之后如果有此類并發癥,必須合理開展護理工作,使用鹽酸多巴胺對腎血管進行擴張,適當的提升腎臟血流量。同時要求增加飲水的數量,了解尿液的實際情況,確保尿液數量在每小時150 毫升以上,同時針對血肌酐的水平進行檢測處理,保證動態化的處理[4]。
3.5 心力衰竭的發生和護理。該并發癥多發生在中老年人群體,經常會有心功能異常的并發癥。且患者的介入治療時間很長,造影劑藥物的應用數量很大,液體的攝入量也很高,容易誘發心力衰竭并發癥。在出現此類并發癥之后,護理人員需要合理的進行處理,正確采用血管擴張劑和利尿劑等藥物,記錄尿液的數量,并嚴格開展各方面分析工作,全面提升整體的工作質量[5]。
綜上所述,在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癥介入術之后,經常會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問題,威脅著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應該正確的開展并發癥護理工作,遵循科學化的原則,為患者提供高質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