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恒,鄧智承,張偉,盧廷勝,于雪,趙琳琳
(海軍第971 醫院 骨二科,山東 青島 266071)
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于老年群體中發病率較高,該病可對相應神經功能產生影響,進而誘發腰、腿疼痛癥狀[1]。手術是臨床治療上述疾病的主要方法,本文主要研究2016 年12 月至2019 年3 月,于本院就診的126 例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對其分別進行經后路單側椎板入路雙側減壓椎間隙植骨融合術與經后路單側椎板入路雙側減壓椎間隙植骨融合內固定改良術治療干預,并對其手術治療效果展開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資料。選取于本院就診的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126例,選取時間為2016 年12 月至2019 年3 月,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研究委員會審批,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并排除不配合本研究工作者。隨機將研究對象分成2 組,即對照組(n=63 例)、觀察組(n=63 例)。對照組:男、女占比為33:30;年齡45-73 歲,平均(59.02±7.31)歲;病程2 個月至12 年,平均(5.26±1.47)年;雙節段受累38 例,單節段受累25 例。觀察組:男、女占比為32:31;年齡43-73 歲,平均(58.50±7.66)歲;病程3 個月至12 年,平均(5.12±1.41)年;雙節段受累40 例,單節段受累23 例。納入標準:①保守治療無效者;②有腰椎管狹窄癥的典型臨床表現,以腰部疼痛、馬尾受壓癥狀及間歇跛行為主;③腰椎磁共振(MRI)顯示神經受壓,過屈過伸側位X 線片顯示沒有明顯移位和成角排除標準:①伴糖尿病、高血壓及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等疾病者;②感染性或腫瘤性因素致使椎體破壞者;③脊柱畸形,具有外傷病史或陳舊性骨折者;④單純腰椎間盤突出癥者。2組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的資料對比,統計學差異無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手術進行前囑咐患者需禁食、禁水。予以對照組施行經后路單側椎板入路雙側減壓椎間隙植骨融合術治療,手術內容:全身麻醉后,取俯臥位,將墊枕墊于患者胸廓下方處,腹部懸空,以便于對腹部減壓,手術切口選在腰椎后正中位置處,分離皮膚至皮下以及深筋膜,于腰椎管狹窄位置處將側椎旁肌肉予以剝離處理,使得病變間隙暴露出,并對壓迫神經的韌帶組織、椎板、關節突予以切除,雙側減壓、穩定腰椎,將咬除的椎板及關節突等自體骨以咬骨鉗咬成綠豆大小碎骨粒,與骨優導(rhBMP-2)混合后植入椎間隙,每個間隙骨優導植入量為1 mg。于經后路單側椎板入路雙側減壓椎間隙植骨融合術治療基礎上予以觀察組加用內固定改良術治療,操作內容:將關節突關節、對側橫突關節顯露出,將椎弓根釘置入病變節段,對患者腰椎行內固定,對手術切口進行反復沖洗,同時留置正壓引流管并將切口逐層縫合。
1.3 觀察指標。統計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的臨床療效以及手術前、3 個月后生活質量評分和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及術后腰椎功能障礙指數(ODI)、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情況,并進行對比。臨床療效評定標準[2]:優: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骨小梁存在,植骨塊融合重塑;良:臨床癥狀改善明顯,植骨塊完整,重塑未完全;差: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骨塊塌陷被吸收。臨床總效率=(優+良)/總例數×100%。采用SF-36 量表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作評估,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比例關系[3]。采用歐式功能障礙指數(ODI)量表對患者腰椎功能障礙情況作評估,共45 分,分值與腰椎功能障礙程度呈正比例關系。采用VAS 量表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大[3]。
1.4 數據處理。使用SPSS 21.0 軟件統計學處理本研究數據,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n(%)]表述;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s)表述。若P<0.05,則代表組間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臨床總效率相較于對照組臨床總效率高,統計學差異存在意義(P<0.05),如表1。
2.2 生活質量評分情況。于術前比較,兩組患者的活動能力、社會角色、家庭角色、自理能力、語言能力等生活質量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觀察組的活動能力、社會角色、家庭角色、自理能力、語言能力等生活質量評分相較于對照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均較高,統計學差異存在意義(P<0.05),如表2。

表1 組間臨床療效對比[n(%)]
表2 組間生活質量評分情況對比,分)

表2 組間生活質量評分情況對比,分)
指標 術觀前察 組(術n=后6 3)3 個 月 術對前照 組(術n=后6 33) 個月活動能力 7.66±0.78 13.24±1.47 7.79±0.83 9.36±1.01社會角色 7.80±0.79 14.35±1.28 7.82±0.84 8.55±0.97家庭角色 5.34±0.55 8.55±0.96 5.41±0.52 6.79±0.68自理能力 5.87±0.69 11.32±1.44 5.73±0.68 6.54±0.80語言能力 7.37±0.76 9.21±1.00 7.49±0.84 8.64±0.93
2.3 手術指標。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均低于對照組,統計學差異存在意義(P<0.05),如表3。
表3 組間手術指標情況對比

表3 組間手術指標情況對比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m出L血)量術(后m引L流)量觀察組(n=63) 160.01±17.58 501.33±61.14 246.23±26.89對照組(n=63) 185.42±20.09 537.99±65.25 287.49±30.27
2.4 ODI 評分情況。于術前兩組患者的ODI 評分比較,統計學差異不存在意義(P>0.05);術后3 個月觀察組ODI 評分低于對照組,統計學差異存在意義(P<0.05),如表4。
表4 組間ODI 評分情況對比分)

表4 組間ODI 評分情況對比分)
組別 術前 術后3 個月觀察組(n=63) 42.03±2.41 16.52±1.79對照組(n=63) 41.92±2.38 23.30±1.97
2.5 VAS 評分情況。術前,兩組患者疼痛評分作對比,統計學差異不存在意義(P>0.05);術后3 個月,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統計學差異存在意義(P<0.05),如表5。
表5 組間VAS 評分情況對比,分)

表5 組間VAS 評分情況對比,分)
組別 例數(n) 術前 術后3 個月觀察組 63 7.66±3.81 2.15±2.09對照組 63 8.01±3.74 3.62±1.64
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誘發原因與年齡具有密切關系,老年群體是該病的多發點[4]。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越發嚴重,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發病率隨之升高,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生活質量水平[5]。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主要表現為下肢疼痛麻木、活動受限、腰背部疼痛以及站立位不適等[6]。予以初期輕度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療,而手術治療多用于中度、重度患者[7]。本研究主要對選取的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行經后路單側椎板入路雙側減壓椎間隙植骨融合內固定改良術治療,可改善其生活質量水平,具有較高的臨床效率,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
經后路單側椎板入路雙側減壓椎間隙植骨融合術減壓效果良好,經切除棘突椎板、韌帶等結構可解除神經根、硬膜囊的壓迫,術中患者肌肉軟組織被大量剝離,損傷較大,且出血較多,易誘發術后感染情況。因術中后縱韌帶復合體被破壞嚴重,脊柱后柱穩定性受影響,腰椎椎板組織保護力不足,導致易發生腰椎滑脫、脊柱畸形等現象,進而誘發神經根、硬膜囊粘連,使得骨質增生形成,腰椎管再次狹窄風險較高。為防止術后腰椎不穩情況出現,于雙側椎板減壓期間融合內固定改良術,可維持椎管形態,腰椎固定良好。內固定改良術可保留腰椎骨性組織,關節突保持完整,腰椎穩定性較強。
研究結果得出,觀察組臨床總效率為95.24%,相較于對照組臨床總效率(80.95%)高,統計學差異存在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的活動能力、社會角色、家庭角色、自理能力、語言能力等生活質量評分相較于對照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均較高,統計學差異存在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均低于對照組,統計學差異存在意義(P<0.05);術后3 個月觀察組ODI 評分低于對照組,統計學差異存在意義(P<0.05);術后3 個月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統計學差異存在意義(P<0.05)。
綜上所述,予以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行經后路單側椎板入路雙側減壓椎間隙植骨融合內固定改良術治療,臨床療效較高,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改善患者腰椎功能以及生活水平,且可緩解其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