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韓雪琳,艾貝芳,楊玲,何冬萍
(南方醫科大學附屬深圳市婦幼保健院,廣東 深圳 518028)
急診是急危重癥病人集中、病種多、搶救任務重的科室,急診護士必須全面掌握急救技能,才能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遇到小兒休克或婦產科大出血因周圍血液循環衰竭導致靜脈充盈度下降,彈性差造成靜脈穿刺難度大。但患者又急需輸血、輸液進行搶救治療。此時,如能熟練地掌握頸外靜脈穿刺術則能較快地給病人開辟靜脈通道,與時間賽跑。為患者贏得最佳的搶救時機,減少醫療糾紛[1]。頸外靜脈穿刺適用于長期輸液而外周靜脈不易穿刺者、搶救危重病人需短時間內輸入大量液體、周圍循環衰竭的病人、缺乏外周靜脈通路的患者[2]。本研究主要探討頸外靜脈穿刺在急診搶救中的應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針對我院2018 年2 月至2018 年7 月急診婦產科失血性休克患者95 例,表現為有陰道大量流血,超過月經量、腹腔大量積液,收縮壓低于90 mmHg,脈壓差低于20 mmHg。患者具有皮膚蒼白、神志淡漠、出冷汗、四肢發涼的臨床表現。年齡為20-40 歲,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觀察組實施頸外靜脈穿刺技術50 例,對照組實施外周靜脈穿刺技術45 例,操作者均為我科搶救室護士,均具有5 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護師以上的職稱。
1.2 操作方法
1.2.1 操作用物準備:消毒用品、止血帶、膠布、選擇18~22 號密閉式靜脈留置針、無菌透明敷貼、一次性采血針、一次性真空采血管,輸液用品及輸注液體。
1.2.2 觀察組操作:選擇頸外靜脈進行穿刺,給患者做好解釋與宣教工作,把準備好的操作用物推至病人旁,將輸注液體排好氣掛至于輸液架上。選擇左側或右側頸外靜脈均可,將患者取頭低位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肩下可墊一軟枕,使頸外靜脈暴露充盈,對患者皮膚進行消毒,以穿刺點為中心,消毒范圍為10 cm×10 cm,穿刺點為下頜角和鎖骨上緣中點連線的上1/3 處,以外側緣進針[3],操作者站立患者的頭側,常規消毒,左手食指或中指于鎖骨上壓迫頸外靜脈,使其充盈,注意不能用力過大,左手拇指繃緊穿刺點皮膚,右手持留置針行靜脈穿刺,穿刺針與皮膚呈15-30。角進針[4],穿刺完成后按要求做好敷料固定,完成危重癥患者的采血與開通靜脈輸液技能操作。
1.2.3 對照組操作:選擇外周靜脈進行穿刺。首選上肢靜脈為穿刺部位,選擇粗直、彈性好、血流豐富的靜脈。避開關節、疤痕有硬結的靜脈。扎止血帶的高度離穿刺點十公分,時間不超過2 min。以穿刺點為中心,螺旋式由內向外用力摩擦,環形消毒兩次待干。消毒范圍為8 cm×8 cm,繃緊皮膚,以15-30。角刺入靜脈,穿刺成功后做好敷料固定,完成靜脈采血及觀察輸液暢通的有效性。
針對兩組共95 例的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末梢循環功能障礙、血管處于塌陷狀態導致四肢靜脈穿刺困難。對比兩組一次性靜脈穿刺成功率,明顯頸外靜脈穿刺優于外周靜脈穿刺,頸外靜脈穿刺能提高搶救病人的成功率[5],維持生命體征平穩,達到搶救的需求,令患者滿意,見表1。

表1 兩種靜脈穿刺成功率比較(n,%)
3.1 輸液過程中的護理。在使用頸外靜脈輸液時,嚴密觀察生命體征情況及輸液速度。因為頸外靜脈管徑較粗,輸液速度過快容易造成急性肺水腫的發生。也應防止液體滴完造成空氣栓塞。
3.2 留置靜脈導管的護理及維護。靜脈留置針72-96 h 更換一次,在每次使用靜脈留置針開始輸液時,應用生理鹽水來確定導管在靜脈內,如遇阻力或回抽無回血,應進一步確定導管的通暢性,判斷有無凝血塊,無凝血塊立即沖管,有凝血塊應抽出后再沖管,若無法回抽,按堵管處理,不應強行沖洗導管,輸液完畢,先使用脈沖式封管,推一下停一下,在導管內造成小漩渦,有利于把導管內的各個方向的殘留藥物沖洗干凈,加強沖洗效果。當推封管液至剩余0.5-1 cm 時,邊推藥邊退針頭,保證肝素帽內充滿封管液。邊推藥液邊夾輸液管,先夾輸液夾,再退針頭。
在急診搶救工作中,主要針對休克和心跳驟停等危重患者搶救,及時迅速而準確地為患者建立好靜脈通路,是搶救工作中重要部分,也是救治患者的根本保證[6]。而頸外靜脈是頸部最大的淺靜脈,管徑粗,血流速度快。能保證用藥的效率,在臨床中達到良好的搶救效果[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