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巍巍
(呼倫貝爾市中蒙醫院 針灸推拿科,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0)
周圍神經系統是中樞神經與身體各系統的聯絡器官,周圍神經損傷是因損傷或缺血而引起神經傳導功能障礙,最終造成感覺運動、自主神經障礙的疾病,臂叢神經損傷其中較為嚴重的一種疾病,病情復雜,治療難度大,多數是由車禍、意外事故、運動牽拉等原因造成。近年來隨著交通事業的發展,臂叢神經受損發生率逐漸增加,損傷患者身體健康,嚴重時喪失上肢功能,造成殘疾。臨床多采用神經松懈術、神經吻合術等方式給予患者治療,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但術后未能進行規范化治療,對功能恢復極為不利[1]?;诖耍疚木?017 年8 月至2018 年8 月我院收治的72 例臂叢神經損傷展開研究,探究電針和康復訓練的臨床療效及應用價值,現做出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抽選2017 年8 月至2018 年8 月,于我院就診的臂叢神經損傷患者72 例,以“入院順序”為原則分組,分為兩組常規組(36 例)、研究組(36 例)。常規組男女比例20:16,年齡16-48 歲,平均(30.21±4.26)歲;致傷原因:意外墜落12 例、交通事故18 例,其他原因6 例。研究組男女比例22:14,年齡17-46 歲,平均(30.36±4.28)歲;致傷原因:意外墜落14 例、交通事故19 例,其他原因3 例。經統計學對兩組一般資料展開對比,差異小P>0.05,可比性高。納入標準:①與臨床診斷標準相符,肌電圖確診臂叢神經損傷;②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③患者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②內分泌系統疾病者;③合并惡性腫瘤患者;④合并骨折及軟組織損傷者;⑤類風濕關節炎等全身系統性疾病。
1.2 方法。常規組采用常規康復治療,包含肌肉電刺激、中頻電療、功能性訓練等:①結合患者損傷神經及肌群損傷情況給予患者機電誘發治療,選擇機電神經肌肉電刺激儀,C5-T1 處放置正極、負極放置于神經肌肉處,以患者耐受度為準,一個療程10 d,一個療程休息2 d。②中頻電療,將治療儀放于患者肌肉相關部位,以患者耐受度為度[2]。③功能性鍛煉,對患者神經損傷情況進行綜合評估,以關節松動法對患者上肢各關節、肩頸部給予松懈,從而減輕患者疼痛。同時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配合進行上肢關節主被動運動、肌力及肌張力控制訓練等,根據患者耐受度逐漸增加運動量及強度。④由治療師幫助患者完成神經損傷區域活動,對日常生活及作業進行模擬。如協助患者進行推皮球、磨砂板、上肢抬舉等活動。感覺功能運動,以冷熱刺激、感觸覺強化訓練等改善患者溫、觸、痛覺,每日3 次,持續15 min[3]。⑤心理疏導及生活指導,指導患者進行患肢日常生活能力鍛煉,改善不良生活習慣,患側肢體避免長時間受壓,定期頸背部活動,注意休息及睡眠,幫助患者改善不良心理情緒,樹立疾病治療信心,提升依從性。研究組在以上基礎上聯合電針治療,結合患者受損精神及經脈循行相近原則取穴,肩髃、臂臑、尺澤、手三里、外關、外勞宮等,使用0.25×40 mm 毫針行針刺,連接電針儀,給予疏密波,設置輸出頻率5HZ,強度以患者肌肉顫動為度(輕微顫動),治療30 min,一周5 次[4]。
1.3 觀察指標
1.3.1 采用Fugl-meyer(FMA)評分法從上肢反射活動、分離運動、肩肘腕手協調性與速度、正常反射活動等方面對兩組患者的患側上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價,0-2 分評分標準(0分無法運動、2 分充分完成運動)。采用Barthel 指數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能力進行評價,總分為100 分,分數與患者生活能力成正比。
1.3.2 采用臂叢損傷功能評定表對兩組的臂叢綜合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包含關節活動、肩肘腕手肌力、感覺功能等。
1.4 統計學分析。以觀察指標進行數據統計,分別使用均數和例(n)、百分率(%)錄入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將所得數據錄入SPSS 24.0 軟件中進行T 值和χ 2 檢驗,以P<0.05 為參照標準判定統計值有統計學差異。
2.1 FMA、Barthel 評分評價。治療1.5 個月后,兩組FMA、Barthel 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研究組改善程度比常規組更顯著,P<0.05,見表1。
2.2 臂叢功能評分評價。治療前兩組臂叢功能評分處于同一水平,治療后研究組臂叢功能評分比常規組更高,P<0.05,見表2。
表1 比較FMA、Barthel 評分,分)

表1 比較FMA、Barthel 評分,分)
組別FMA 評分 Barthel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組(n=36) 8.62±0.34 17.37±1.12 39.41±8.92 50.61±5.04研究組(n=36) 8.68±0.79 25.31±1.04 39.39±8.72 68.62±6.69 T 0.4185 31.1698 0.0096 12.9011 P 0.6768 0.0000 0.9924 0.0000
表2 臂叢功能評分對比

表2 臂叢功能評分對比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組(n=36) 7.32±2.37 8.02±3.34研究組(n=36) 7.35±5.54 9.56±3.06 T 0.0297 2.0398 P 0.9763 0.0451
從中醫學角度來講,臂叢神經損傷屬于“瘺癥”范疇,多數是由外傷、勞損而引起,造成氣血阻滯、筋脈失養,最終肌肉松弛無力,無法正常運動,嚴重時甚至出現肌肉萎縮及癱瘓??祻椭委熓浅R幹委熓侄沃?,電針是治療臂叢神經損傷的重要方法,可延緩肌肉萎縮,促進神經再生,改善神經傳導功能[5]。
肩髃、臂臑、尺澤、手三里、外關、外勞宮等穴位進行電針治療,可發揮活血通絡、趨于復新的功效,同時改善神經功能,強化肌力。電針治療是以中醫經脈為基礎,采用針刺穴位的治療手段刺激經絡經氣,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癥狀,電針治療一方面可以對組織黏連給予緩解,從而改善精神營養狀態,促進氣血運行,消腫止痛,另一方面改善機體經氣,起到脈絡臟腑平衡作用,及時對精神損傷給予修復,起到化瘀止痛的作用。電針治療配合康復訓練療法,可發揮最大協同作用,運動療法對神經損傷的快速修復極為有利,同時配合作業療法、感覺功能鍛煉等方式,改善肩部關節肌力、增強患肢韌帶彈性,調節關節功能,既可以有效預防肌肉失用性萎縮,同時改善神經感覺,實現良好的疾病治療效果[6-7]。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治療1.5 個月后,兩組FMA、Barthel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研究組改善程度比常規組更顯著,P<0.05;治療后研究組臂叢功能評分比常規組更高,P<0.05。由此可見,臂叢神經損傷患者采用康復訓練聯合電針治療,對臂叢功能的恢復極為有效,同時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能力,從而提升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臂叢神經損傷患者實施電針、康復訓練聯合治療,可促進患者神經修復,改善上肢功能,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