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晉,施向春
(黔南州人民醫院 骨科,貴州 黔南州 558000)
肱骨近端骨折在上肢骨折中較為常見,其主要是指發生于鞏固外科頸及其以上部位的骨折,在中老年人群中的發生率較高[1]。中老年人的骨質疏松較為明顯,加上肱骨近端骨骼和肌肉的解剖學特點復雜,臨床治療難度通常較大。根據臨床上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療情況,在治療不當時很容易導致患者在治療后出現上肢無力、肩關節活動受限及局部疼痛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本研究選取80 例患者,以保守治療為對照,探討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80 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015 年1 月至2019 年4 月我院收治,研究設置對照組和試驗組,隨機各40例入選兩組。對照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25-76 歲,平均(52.87±7.12)歲。試驗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26-76 歲,平均(52.79±7.35)歲。基線資料對比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傳統保守治療方法完成對照組患者治療,對于外展型骨折且有明顯移位的患者,先對其進行局部麻醉處理,然后進行手法復位處理,完成后使用超肩關節夾板固定。對于內收性骨折患者,同樣在局麻處理后實施手法復位處理及夾板固定,但方法與外展型相反。實際治療中,應對復位效果進行檢查,在復位滿意度的情況下再使用制作好的夾板完成固定處理。治療過程中,夾板固定時應將患者的患肢抬高,以此起到促使消腫速度提升的作用。固定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局部血流情況,定時對夾板下的壓墊進行檢查,確保固定良好且局部無異常,適當調整夾板壓力,以此防止夾板固定后患者出現壓迫性潰瘍,并且要經常對扎帶的松緊度進行調整。外固定期間定時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檢查,通過X 線查看骨折移位情況,并在患者患肢功能恢復較好的情況下盡早讓其開展功能鍛煉,以背闊肌、三角肌、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等長收縮為主要訓練方式,并讓其對肩關節、肘關節和腕關節進行屈曲訓練。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試驗組患者,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或臂叢麻醉處理,麻醉后讓其保持平臥位并將其患側肩部墊高。對于2 部分外科頸骨折患者及3、4 部分骨折患者,選擇三角肌和胸大肌間隙入路,在保護好頭靜脈的情況下將肌肉牽開,然后將肱骨近端暴露,對于大小結節骨折的患者,使用5 號不可吸收縫線經過肩袖止點或相互打結固定大小姐姐骨折,在使用C 型臂透視確定骨折復位良好后,使用克氏針對骨折進行臨時固定處理,然后將鎖定接骨板置于肱骨近端結節間溝外側,保持其上端與大結節間斷的距離在5-10 mm 范圍,之后將不可吸收縫線固定在接骨板的縫合孔內,患者存在肩袖損傷時還要進行修復處理。對于2 部分大結節骨折且移位在5 mm 以上的患者,選擇前外側劈三角肌入路,位置以肩峰下5 mm 以內為宜,三角肌劈開后在遠端進行簡單縫合以防止其繼續撕裂而影響腋神經,之后使用5 號不可吸收縫線經過肩袖止點,對大結節骨折進行復位處理,在骨折遠端開小孔,然后使用不可吸收縫線壓住大結節骨折快,并將其風險穿過遠端小孔縫合后打結,以此完成對大結節骨折的固定處理,之后使用空心釘于墊片進行大結節的固定。術后常規留置引流管,使用繃帶繞頸及腕關節進行保護處理,持續4-6 周,患者引流管拔除后指導其進行功能鍛煉,從簡單的被動屈曲開始逐漸過度到正常的主動外旋及內旋等訓練。
1.3 評價指標。對患者的肩關節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分,對治療后的不良事件進行統計。肩關節功能評分用Neer 肩關節功能評分量表完成,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用改良Barthel 指數(MBI)完成,均為百分制量表且分數越高功能或能力越強。不良事件包含并發癥及骨折移位和不愈合。
2.1 兩項評分。表1 中兩項評分治療前組間對比P>0.05,治療后均以試驗組更高且P<0.05。
表1 兩項評分,分)

表1 兩項評分,分)
組別 時間 Neer 評分 MBI 評分試驗組 治療前60.23±8.9654.29±7.52治療后87.25±5.2489.24±4.17對照組 治療前60.17±8.9354.65±7.43治療后79.26±5.8480.22±4.47
2.2 不良事件。表2 中治療后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P<0.05。

表2 不良事件[n(%)]
肱骨近端骨折可由直接或間接暴力引起,其中直接暴力通常是由外側擊打肱骨干中份,導致橫形或粉碎性骨折,間接暴力則常由于手部著地或肘部著地時力向上傳導,加上身體傾斜產生的剪式應力,導致中下三分之一的骨折,還可能因投擲運動等導致中三分之一骨折[2]。肱骨骨折的發生部位不同時患者的臨床表現可能存在差異,其中肱骨外科頸骨折患者通常有局部瘀斑和患側肢體略短等情況;肱骨干骨折時患肢疼痛劇烈且有明顯壓痛,上臂功能喪失且容易將前壁依附于胸壁;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肘部有明顯腫脹和疼痛,并且會有肘關節喪失的情況等。對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發病后通常以鞏固功能喪失為主,患肢無法正常使用導致其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對于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療,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均有應用[3]。其中保守治療主要是通過對患者的骨折進行復位處理,然后使用石膏吊帶外固定的方法完成,其能有效促使患者骨折愈合,并且在患者骨折無移位時效果顯著且經濟適用。但臨床實踐表明,對于有移位或其它較為復雜的肱骨骨折,患者在使用保守治療后效果通常較差,尤其是術后容易出現骨折不愈合或愈合不良以及骨折再移位的情況[3]。切開復位內固定是肱骨近端骨折最常用的手術方式,其根據患者的骨折部位選擇相應的入口,對患者的骨折進行固定處理,以此讓患者的骨折愈合[5]。相對于傳統治療,切開復位內固定方式的應用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療中操作更加復雜,但其手術后患者骨折的固定效果較好,能有效減少治療后的骨折移位及愈合不良情況,促使患者的恢復效果達到預期[6]。
本研究對手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進行分析,結果數據中治療前兩組肩關節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無顯著差異,治療后試驗組均更優且P<0.05。試驗組治療后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數據對比P<0.05。說明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使用手術治療時能有效促使患者肩關節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升,相對于傳統保守治療方法更優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