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東,吳殿文
(北京市延慶區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延慶醫院,北京 102100)
痔瘡這一以便血、排便疼痛、肛門瘙癢腫脹為主要表現的肛腸疾病對發病者生活質量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甚至隨著病情的進展可形成痔脫垂,久而久之拉低肛門功能。對于這一高發病,臨床仍以手術治療為主,尤其是日常生活遭受干擾者,手術切除痔方能達到臨床治愈目的。但是,術后患者出現并發癥的風險較高,康復效果亦受影響,而如何規避這一風險值得醫務人員探究。筆者在實踐中以自動痔瘡套扎術和中藥熏洗法為患者施治,成效喜人。現結合對照研究成果作如下匯報。
1.1 一般資料。納入68 例確診為痔瘡的患者于2017 年1 月至2019 年3 月進行臨床對照研究,以就診前后順序劃分研究組和常規組,每組34 例。研究組男女分別有18 例、16 例,年齡為28-62 歲,平均(49.20±4.37)歲,患病2-9 年,平均(6.15±0.45)年,常規組男女分別有19 例、15 例,年齡為26-61 歲,平均(49.11±4.28)歲,患病2-10 年,平均(6.21±0.42)年,以獨立樣本分析法對兩組基線資料作對比均呈正態分布(P>0.05),可實施對照研究。
1.2 研究標準。①診斷標準。本組患者病情診斷參考《痔診治暫行標準》;②納入標準。便血、痔核脫垂、肛門腫脹伴疼痛,確診為Ⅲ-Ⅳ期內痔或混合痔,存在1-3 個痔核,符合手術指征;③排除標準。伴其他嚴重疾病如臟器損害、溝通或意識障礙、影響本研究的其他病癥。
1.3 方法
1.3.1 常規組行自動痔瘡套扎術:指導患者維持截石體位,麻醉師予以局部麻醉,常規消毒、鋪巾,麻醉起效后將擴肛器置入肛門內,對齒狀線進行精準定位,明確病灶,調整套扎器、負壓吸引器,尤其注意吸入口、套扎槍頭的位置,前者應確保安全吸出痔核,后者應與痔核形成45o角并在膠圈釋放的第一時間牢牢套住痔核,可酌情調整負壓,確保內痔核、脫垂黏膜、黏膜淺層血管一并被套扎。在外痔部分的處理方面直接手術切除即可,同時術后患者需接受健康指導,戒除不良嗜好和習慣,防止大便干燥,在飲食、作息習慣等方便逐步趨于健康化、科學化,康復期間注意規避腹壓增高的動作,若有不適及時回院復查。術后兩個月末作療效評價。
1.3.2 研究組聯用自動痔瘡套扎術和中藥熏洗法:按照與常規組相同的方式開展手術,術后以中藥熏洗方對肛門創面進行熏洗,方中含有五倍子30 g、延胡索20 g、紫花地丁15 g、金銀花15 g、蒲公英15 g、苦參15 g、地膚子15 g、連翹15 g、川芎10 g、當歸10 g、甘草6 g,全藥入水3000 mL,煎煮留汁1500 mL,倒入熏洗專用盆中,保持坐位,熏洗肛門創面,待水溫下降為40℃時,需以藥水清洗肛門并坐浴10-15 min。中藥熏洗每日兩次(一般在晨起排便后以及晚睡前),持續熏洗七天[1]。
1.4 觀察指標[2]。①手術指標。術后12 h 疼痛評分(測評工具VAS 視覺模擬疼痛評分量表)、創面愈合時間。②并發癥發生率。記錄肛周水腫、出血、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③臨床療效。療效登記分為痊愈(臨床癥狀及體征恢復正常,痔核脫落、便血消失)、有效(痔核脫落,但仍有便血現象)和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未有好轉跡象,甚至便血惡化)。
1.5 統計學分析。本研究數據統計使用SPSS 18.0 這一軟件進行分析,對計量、計數指標分別以、[n(%)]表示,依次以t、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統計兩組手術指標,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手術指標
注:組間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疼痛評分(分) 創面愈合(d)研究組 34 3.04±0.42? 5.61±0.55?常規組 34 5.12±0.75 9.50±0.60
2.2 統計兩組并發癥發生率,見表2。

表2 統計兩組并發癥發生率[n(%)]
2.3 統計兩組臨床療效,見表3。

表3 統計兩組臨床療效(n,%)
在痔瘡的臨床治療方面主要有非手術治療手段和手術治療手段,前者一般適用于癥狀不嚴重(Ⅰ期、Ⅱ期),尚無需根治者,而后者則適用于保守治療無效且癥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肛門功能者。自動痔瘡套扎術是一種區別于外科手術的微創術式,該術式利用橡膠圈對痔核進行套扎,通過阻斷痔核血供而實現治愈目的,且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對肛門直腸黏膜組織的損害[3],尤其適用于內痔痔核體積大、內痔纖維化改變者。盡管自動痔瘡套扎術治療痔瘡的臨床療效得到了廣泛認可,但是術后患者仍然面臨預后不良的風險,這主要是因為套扎術后創面愈合不良,加之肛門排便對創面的刺激,使得傷口很難愈合,加之污染物的侵襲,很可能會出現感染現象。有鑒于此,筆者積極探究解決之道,以中西醫結合理念為指導對創面進行中藥熏洗治療,效果滿意。熏洗方君藥當選澀腸止瀉、收濕斂瘡、降火止血的五倍子,臣藥甄選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金銀花和蒲公英等,并以苦參和地膚子清熱燥濕、止癢消腫,以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氣止痛,以川芎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為調和諸藥入甘草,旨在發揮清熱、解毒、化瘀、止痛之效。詹樹春等人[4]在研究中表示,“苦參、金銀花、蒲公英、連翹、紫花地丁等藥物合用可清熱解毒、祛濕止痛、生新逐淤”,并以中藥熏洗法提高了痔瘡患者的臨床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疼痛評分低于常規組,創面愈合時間少于常規組,這主要是因為中藥熏洗方能夠直接作用于創面,發揮鎮痛、止癢、消腫的作用,從而可加快康復進展、緩解疼痛刺激。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治療總有效率低于常規組,兩組各指標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提示加用中藥熏洗方能夠強化整體治療效果,使患者免受并發癥之苦,盡快康復出院,擺脫病魔困擾,這與前人研究結論高度一致[5]。
綜上所述,痔瘡行自動痔瘡套扎術療效確切,輔以中藥熏洗法有利于疼痛閾值的降低、創面愈合進展的加快以及并發癥發生風險的降低,值得作為常規治療方案進行推廣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