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于旸
(濟南市兒童醫院 泌尿外科,山東 濟南 250000)
尿道下裂為小兒泌尿生殖系統常見先天畸形,目前手術矯正是唯一有效的方式[1],兒童身體正處于發育期,免疫系統功能、代謝功能、生理結構與成人存在較大區別,為一個特殊群體,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現感染[2],所以在兒童尿道下裂患者圍手術期需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本研究就分析兒童尿道下裂患者圍手術期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在我院進行尿道下裂手術的兒童病歷300 例,年齡1-16 歲,平均(5.21±2.25)歲;手術類別:8 例尿道口狹窄切口造口術,9 例尿瘺修補術,278 例尿道成形術,5 例其他;住院時間5-13 d,平均(6.71±2.54)d;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感染者;②存在發熱癥狀者;③術前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白細胞計數高于正常值者。
1.2 方法。使用PASS 軟件篩選手術全樣本,保留尿道下裂手術病歷,將其他手術病歷剔除,收集好病例后錄入Excel軟件中,進行以下處理:①患兒一般資料:姓名、年齡、性別、病歷號、入院時間、入院診斷、過敏史、術前是否感染、手術名稱、手術起止時間、手術持續時間、切口類型、術后有無感染指征、出院診斷等。②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抗菌藥物名稱、規格、劑型、用藥途徑、用法用量、術中是否追加用藥、術前術后用藥時間等。③綜合評價:根據用藥療程、用藥時機、抗菌藥物選擇等全面評價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的合理性。
1.3 評價標準。根據藥品說明書、《抗菌藥物兒科臨床應用的基本意見》、《ABX 指南感染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熱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療指南》、《衛生部抗菌藥物整治方案》、《抗菌藥物臨床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制定圍手術期預防使用抗菌藥物合理性評價標準,見表1。
2.1 本組患兒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本組300 例在圍手術期均通過靜脈給藥方式使用了抗菌藥物,藥物涉及5 個種類,見表2。
2.2 本組患兒抗菌藥物給藥時機及用藥療程。90%以上的患兒術前0.5-1 h 預防用藥,后給藥時間3-7 d。本組患兒抗菌藥物給藥時機及用藥療程,見表3。

表1 圍手術期預防使用抗菌藥物合理性評價標準

表2 本組患兒抗菌藥物使用情況[n(%)]

表3 本組患兒抗菌藥物給藥時機及用藥療程[n(%)]
2.3 本組患兒抗菌藥物合理性評價。不合理用藥主要集中在用藥時間過長及藥物選擇起點過高,本組患兒抗菌藥物不合理問題,見表4。
3.1 抗菌藥物品種的選擇。本組患兒均接受完成了手術治療,切口為Ⅱ類切口,因可能出現手術野污染,所以均預防性使用了抗菌藥物[3]。引起尿道下裂術后感染的污染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陰溝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變形桿菌、大腸埃希菌等,都屬需氧菌,本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抗菌藥物為頭孢西丁[4]。2015 年《抗菌藥物臨床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中推薦氟喹諾酮類或頭孢菌素作為泌尿外科手術的預防用藥,但因兒童屬特殊人群,喹諾酮類藥物可能影響其軟組織和關節發育,所以不能選擇氟喹諾酮類。頭孢呋辛是第2 代頭孢菌素首推選藥物,抗菌譜廣,頭孢西丁也是第2 代頭孢菌素,且對厭氧菌抗菌效果明顯,因此適合本組患兒使用,但圍手術期預防使用頭孢西丁屬用藥起點過高,可能導致細菌耐藥,因此在使用抗菌藥物時應根據血藥濃度監測調整給藥頻次和劑量[5]。

表4 本組患兒抗菌藥物不合理情況[n(%)]
3.2 抗菌藥物的用藥時間和給藥時機。術前0.5-1 h 預防用藥,輸注完畢后再進行手術,可確保手術部位暴露時已經存在足夠的抗菌藥物,殺滅手術過程中沾染的細菌,若>3 h,還應增加1 劑,預防用藥應≤24 h,長時間用藥可增加耐藥菌,因此只有必要情況可延長至48 h[6]。結果顯示,本組98.33%患兒于術前0.5-1 h 預防用藥,90.67%患兒術后給藥時間3-7 d,均符合管理規定。研究顯示,延長用藥時間可能會增加術后感染,所以在使用抗菌藥物時,應嚴格把握時間和時機。
3.3 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本組患兒抗菌藥物不合理情況主要為術后用藥時間過長、藥物選擇起點過高,因此建議醫院加強對醫務人員的相關培訓,提高抗菌藥物臨床使用知識,嚴格遵守抗菌藥物臨床指導原則,并要求考核合格后才能參與工作。醫院還可以通過信息系統限制和審核抗菌藥物的用藥時間和種類,及時給予改進,并提高樣本送檢率,根據藥敏試驗選擇抗菌藥物,確?;颊哂盟幇踩院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