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英
(太原市婦幼保健院 檢驗科,山西 太原 030012)
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感染性疾病的診治,為了提高臨床醫學中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準確率,我們將微生物檢驗的方法應用于其中,并且我們可以根據微生物檢驗結果使用針對性的藥物進行治療,促進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提升,幫助患者快速恢復健康[1-2]。然而由于感染性疾病中的病原菌存在許多的種類,進行微生物檢驗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的問題,許多檢驗科工作人員的操作水平一般,很容易出現操作失誤或者是不按照要求來進行操作的情況,非常容易導致微生物檢驗結果出現誤差[3-4]。此外,隨著抗菌藥物的濫用,許多病原菌的耐藥性在不斷的提高,這無疑增加了疾病治療的難度。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微生物的檢驗質量,促進患者治療效果的提升。
1.1 微生物檢驗患者資料。從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到我院接受微生物質量檢驗的患者中隨機選取1000 例患者作為本次的分析對象。這1000 例微生物檢驗患者中,年齡為1 天至12 歲,平均(7.4±1.2)歲。1000 例接受微生物檢驗患者的其他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微生物方法。①在進行微生物檢驗我過程中,醫院領導需要全程對護士等工作人員進行監控,在進行微生物檢驗的過程中,需要全程對檢驗過程進行監控,詳細觀察檢驗前的質量控制(例如痰培養 標本 留取)、檢驗操作、使用的設備、檢驗的方法、使用時間以及報告審核等環節,分析對微生物檢驗質量造成影響的原因。②首先收集這1000 例患者的檢驗標本,然后按照醫院相關規定,在無菌的環境下進行標本分離和鑒定,隨后進行藥敏試驗,檢驗各類病原菌的耐藥性。本文微生物檢驗使用到的設備器械包括:梅里埃3D 全自動血培養儀、ATB 半自動細菌鑒定藥敏分析儀、立康CO2培養箱、上海新苗隔水式恒溫培養箱、立康900 生物安全柜、鄭州安圖培養瓶和平板、賽默飛藥敏紙片以及梅里埃比濁儀。
1.3 微生物檢驗效果觀察。分別對這1000 例標本實施了相同的微生物檢驗后,統計出尿常規檢查準確率、血常規檢查準確率、腦脊液檢查準確率以及病原菌檢查準確率,并根據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出各類病原菌的耐藥性。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影響因素與病原菌耐藥性分析研究所得出的數據全部使用SPSS 14.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平均差表示,并使用t 值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率)n(%)表示,并使用進行檢驗,當P<0.05 時,則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微生物檢驗治療影響因素。通過本次對檢驗科人員操作情況的監控發現,這1000 例微生物檢驗報告中,存在116 例誤差報告,詳見表1。

表1 微生物檢驗治療影響因素(n,%)
2.2 微生物檢驗準確率比較。通過檢驗結果發現,尿常規檢驗的準確率明顯高于腦脊液檢驗準確率和血常規檢驗準確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微生物檢驗準確率比較(n,%)
2.3 兩種致病菌耐藥性分析。通過本次研究發現,常見的幾種病原菌包括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真菌致病菌,其中耐藥性比較高的兩種致病菌為革蘭氏陽性菌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革蘭氏陰性菌中的大腸埃希菌。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環境污染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導致了許多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對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大多數感染性疾病產生的原因是由于身體受到了病原菌的入侵[5-6]。伴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醫學專家開始加強對于藥物治療的研究,促進了我國藥物研究水平的進步。許多新型的抗菌藥物被研發出來,在很大程度上預防了感染性疾病的傳播和發生,降低了因為感染性疾病而造成的死亡[7-8]。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出現了許多抗菌藥物濫用的情況,這種現象導致了許多病原菌的耐藥性逐漸增強,讓很多藥物的作用逐漸降低,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治療[9-10]。為了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需要提高微生物檢驗的質量,減少人為因素和外界因素對于微生物檢驗結果的影響,實際工作中檢驗前的質量控制尤為重要。例如痰培養留取的標本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檢驗的結果。通過微生物檢驗結果我們能夠找到作用效果更好的藥物來治療患者,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還比如說:我們在進行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影響因素研究時,一定要確保采集的樣品和ICFMH 標準相同,這樣才能夠減少誤差的出現。在實際的檢測過程中,我們需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來實施檢測,在實際的檢測過程中我們需要秉承著以下三個原則來實施檢測:①制定科學合理的檢測質量方案;②盡可能排除檢測標準受到外界污染的影響;③建立平行樣本,提高研究可比性。檢驗人員需要嚴格按照這三種原則來進行操作,就能夠減少外界因素對檢驗質量的影響。
綜上所述,影響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因素非常多,我們對微生物進行檢驗的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醫院相關要求來進行操作,減少外界因素對于檢驗結果的影響,提高檢驗準確率,并且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病原菌的耐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