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間樂
(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人民醫院,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4300)
重癥腦室出血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以往,臨床應用側腦室穿刺引流術治療,治療后預后效果較差,存在較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為了進一步提高重癥腦出血患者的預后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我院特選取50 例重癥腦室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組比較,給予側腦室穿刺引流術治療基礎上,加入腰大池置管引流,獲得滿意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重癥腦室出血患者50 例入組,選入時間為2016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以電腦隨機分組法分為兩組,每組各有患者25 例,對照組病例中男14 例,女11 例;年齡35-72 歲,平均(51.58±4.59)歲,腦室鑄型位置:左側16 例,右側9 例,4 例第四腦室積血患者;觀察組病例中男12 例,女13 例;年齡37-72 歲,平均(51.73±4.23)歲,腦室鑄型位置:左側12 例,右側10例,3 例第四腦室積血患者;兩組資料比較未見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納入標準:①根據病史、臨床癥狀、頭顱CT 檢查綜合分析確診為原發性腦室出血患者;②頭顱CT 提示,于基底節區、側腦室前角旁或丘腦處可檢出出血燥,存在一個或多個腦室鑄型腦室出血;③格拉斯哥預后評分法(GCS)評分≥8 分;④自愿參與研究,患者和家屬完成手術后配合隨訪。排除標準:①排除GCS 評分<8 分;②排除存在腦疝病人;③排除存在嚴重全身性器質性病變患者;④排除未完成治療或隨訪時間<3 個月患者。
1.2 方法。兩組手術治療均在發病6-24 h 內完成,密切監測患者的血壓與顱內壓,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脫水降低顱內壓治療,維持酸堿平衡、維持電解質平衡等基礎治療。對照組于側腦室采用錐顱鉆孔穿刺后實施引流術,開展頭顱CT檢查,明確顱表穿刺點位置,以存在明顯鑄型的側腦室前角為穿刺點,將顱骨與硬腦膜應用電鉆鉆通,利用一次性無菌硅膠引流管,穿刺針引導將引流管置入,緩速釋放腦脊液,使顱內壓降低[1]。顱壓平穩后,連接三通轉向閥,連接引流袋、引流瓶,固定于患者床鋪下方,引流管固定位置應位于患者穿刺點10-15 cm 左右位置。針對存在腦室內存在積水、積液以及引流不暢患者,可將尿激酶注入腦室內,注射劑量為2×104IU,藥物注射3-4 h 后方可將引流管打開,通過反復注入尿激酶、引流兩項操作,觀察到引流的腦脊液清亮后方可停止操作。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腰大池置管引流術,腦室穿刺引流后見腦脊液清亮停止引流,待6-14 h 后開展腰大池置管引流術。術中選擇17 G 硬膜外穿刺針,穿刺部位選擇腰部,選擇19 G 硬膜外麻醉管理器,置入位置選擇為脊髓蛛網膜下腔,穿刺部位應用一次性貼膜膠覆蓋并采用膠布進行妥善固定。將腰部引流器與顱腦引流器一端相互連接,進行持續引流,根據顱壓情況對滴速進行控制,將引流量控制在1150 mL/d。
1.3 觀察指標。比較觀察兩組采用不同術式后的腦脊液與腦室積血改變情況,術后3 個月采用GOS 預后評分量表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行評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對患者的生活能力進行評分。
1.4 判斷標準。GCS 評分判斷標準:總分為15 分,分數越低提示意識障礙越重,15 分意識清晰,12-14 為評估為輕度障礙,9-11 分則為重度障礙,8 分以下為昏迷。ADL 評分判斷標準:總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日常能力越佳,0分為完全依賴,40 分以下為日常功能重度損害,41-60 分為日常功能中度損害,61-80 分為輕度損傷,80 分以上為正常[2]。
1.5 統計學處理。選用SPSS 20.0 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t 值檢驗,描述用;計數資料:用值檢驗,描述用(%);P<0.05 時,存在統計學差異。
2.1 比較腦室積血與腦脊液恢復時間。觀察組患者的腦脊液轉清亮時間、腦室積血消失時間與對照組更少,兩組數據比較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如表1。
表1 兩組腦室積血與腦脊液恢復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腦室積血與腦脊液恢復時間比較,d)
分組 例數 腦脊液轉清亮時間 腦室積血消失時間對照組 25 7.11±0.25 12.58±0.71觀察組 25 6.26±0.65 8.94±0.58 t - 13.2822 19.8519 P - <0.05 <0.05
2.2 兩組GCS 評分與ADL 評分比較。觀察組的GCS 評分與ADL 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更優,兩組數據比較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如表2。
臨床將腦室管膜下方1.5 cm 處出現的出血表現,以及腦室內脈絡叢血管出血進入腦室內情況,稱之為原發性腦室出血,出血量少時,患者主要表現為突發性嘔吐、頭痛、意識清晰,預后效果較佳[3]。一旦出血量過大,患者則會快速進入昏迷狀態,隨著出血量增加昏迷程度加深,病理反射呈陽性,瞳孔縮小,并呈現針尖樣的瞳孔,早期可見腦強直,患者易出現血糖升高、大汗、上消化道出血等丘腦下部受損情況,預后效果并不理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4]。
表2 兩組GCS 評分與ADL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GCS 評分與ADL 評分比較,分)
分組 例數 GCS 評分 ADL 評分對照組 25 10.11±1.01 79.22±4.28觀察組 25 12.77±1.19 86.19±4.11 t - 8.5210 5.8730 P - <0.05 <0.05
臨床疾病治療時,徹底清除第三、第四腦室積血,使腦積水癥狀有效解除,恢復好腦脊液的正常循環通路,方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
患者由于腦室系統內充滿了血腫,擠壓丘腦、腦干、下丘腦等腦內中線結構,血腫對積液循環通路造成壓迫,同時血凝塊也會造成通路堵塞,進而形成腦積水[5],快速升高患者的顱內壓,使腦疝風險大幅度升高,加重腦損害。因此,治療期間應先將腦室內存在的積血、血凝塊有效清除,使腦中線結構因血腫造成的壓迫癥狀有效減輕,減少腦室出血、血壓升高造成的丘腦深部組織損害,使腦功能損害減輕,預防相關并發癥發生,提升治療效果[6]。
本組研究結果發現,相比于單獨應用錐單獨側腦室引流的治療效果而言,聯合兩種引流術式,可使患者的縮短腦脊液轉清亮時間,快速清除腦室內積血,可促進患者意識快速好轉,避免大量應用脫水劑,導致酸堿與電解質紊亂,腎衰等不良事件發生,使重癥腦室出血病人的存活率大幅提升[7]。
研究觀察發現,腰大池引流時控制引流量為每日200 mL,可避免引流液速度過快,出現張力性氣顱,橋靜脈撕裂出血,導致腦室出血加重,對腦疝、低顱壓具有良好的預防作用。手術治療時引流先后選擇意義重大,首選引流側腦室前角,可降低顱內壓,在選擇腰大池,可避免腦疝形成。術后,對引流情況與液體顏色變化進行觀察,及時發現引流管堵塞快速處理,保證引流通暢,使雙管引流狀態得到良好、穩定保持。側腦室與腰大池兩處的引流時間均需控制在7 d 內,以預防感染發生。
綜上所述,重癥腦室出血臨床治療時,選擇聯合引流術治療,療效確切,可最大程度減少顱腦損傷,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提升生活質量,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