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文春,李明仙,趙悅,張菊,孔垚,王順梅
(云縣中醫醫院,云南 臨滄 675800)
小兒厭食癥目前是臨床小兒常見病之一,其中脾胃氣虛型患兒,臨床以癥見不思進食,食不知味,食量減少,形體偏瘦,面色少華,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夾不消化物,舌質淡,苔薄白為主要癥狀。常因喂養不當、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運化失常、胃不受納。故胃納不馨、食而無味、不思飲食。食滯中焦、氣機不暢,則脘脹腹滿、大便不化。小兒厭食癥需精心調理,病程一般較長,會對小兒的身體正常發育和健康成長造成較為嚴重的不良影響。近些年來,中藥小肚兜應用與小兒厭食癥的治療上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本文為驗證中藥小肚兜對小兒脾胃氣虛證造成的小兒厭食癥的臨床療效,特選取來我院治療的厭食患兒60 例,分別進行中藥小肚兜和常規生活干預進行對比研究,分析不同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共觀察60 例,均為2018 年6 月2019 年1月在云縣中醫醫院治未病科門診的厭食患兒。平均年齡4 歲,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2 組,在臨床觀察過程中,其中2 例因小兒抗拒不能堅持使用中藥小肚兜導致數據缺失,最終納入統計58 例。中藥肚兜治療組28 例,男14 例,女14 例,年齡2-8 歲;生活干預組30 例,男13 例,女17 例,年齡2-8 歲。
1.2 診斷標準
1.2.1 厭食西醫診斷標準:①長期食欲不振,見食不貪,入量較病前減少1/3-2/3 以上,發病最短時間為2 周以上,排除其他系統疾病。②體重增長停滯或減輕,有不良食欲習慣或喂養不當史。
1.2.2 中醫辨證分型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針灸甲乙經》及《中醫兒科學》脾失健運型厭食中醫癥候診斷標準:胃納不馨,或食而無味,面黃少華,脘腹脹滿,大便不化,舌苔薄白或薄白膩,脈象有力。
1.3 治療與觀察方法
1.3.1 治療方法:①中藥肚兜治療組:藥袋內中藥采用四君子湯加減,方藥組成以人參、白術、 茯苓 、甘草、山藥、木香、肉桂、白扁豆、炒小茴香、蓽撥、甘松、藿香、丁香、萊菔子、石菖蒲、黃芪、防風為主藥,隨癥加減。觀察1-2 個月后癥狀評分改善情況。②普通小肚兜組:對符合標準的患兒進行普通小肚兜治療。觀察1-2 個月后患兒癥狀積分改善情況。
1.3.2 計分方法:采用“小兒脾胃氣虛型厭食癥狀分級量化表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中醫兒科學》癥狀積分分級:輕度:3-8 分、中度:9-15 分、重度:16 分及以上[1]。
1.4 統計學分析。本文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患兒治療有效率屬于計數資料,采用χ 2 檢驗,用%表示。治療效果對比具有差異則表示統計學有意義,采用P<0.05 表示。
2.1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食欲恢復正常,中醫癥狀體征消失,療效指數≥91%。顯效:食欲恢復正常,中醫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療效指數≥61%,≤90%。有效:食欲明顯好轉,中醫癥候部分消失,療效指數≥30%,≤60%。無效:食欲未恢復正常,中醫癥候無明顯改善,療效指數≤29%[2]。
2.2 治療結果。癥候療效比較:2 組療法治療脾胃氣虛型小兒厭食癥的療效有明顯差異。中藥肚兜治療組比普通小肚兜的療效更佳。說明采用中藥小肚兜治療小兒厭食癥在臨床運用中療效顯著,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對比[n(%)]
3.1 方藥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山藥、木香、肉桂、白扁豆、炒小茴香、蓽撥、甘松、藿香、丁香、萊菔子、石菖蒲、黃芪、防風為主藥,隨癥加減。
3.2 經絡分布規律。腹部有7 條陰經所過(六條陰經和一條任脈),是先天最容易寒凝的地方。
3.3 腹部是人體五臟六腑集裝箱。包括脾、胃、肝、膽、腎、膀胱、大腸、小腸、子宮等臟腑,如果腹部經絡不通,溫度過低,都會影響臟腑機能。而腹部的保養對調理這些臟腑的慢性疾病會起到直接的效果。
3.4 肚兜的功效。肚兜具有保暖的效果,根據人體質的不同,通過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根據患者的病情配比相應藥物,長期佩戴使用,能夠調節臟腑功能,促進機體的氣血、陰陽平和,從而疏通經絡,能夠有效改善人的體質免疫力,因此適用于幼兒及老年患者的日常調養中。一般,患者腹部位于中焦和下焦,是脾胃的主要位置,腹部包括40 多個穴位,因養身保健主要的位置就是腹部。小兒脾胃虛寒是臨床常見疾病,治療當以脾胃為先,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小兒的成長發育所需的營養離不開脾胃的運化,小兒生理特點為發育迅速,草本方萌,陽充陰長,對水谷精微的日常需求量非常大,脾胃運化則是小兒健康成長的關鍵。小兒臟腑嬌嫩,脾胃薄弱,飲食不自知,因此極易受到飲食、外邪的損傷,出現脾胃虛寒的疾病[3]。
中藥小肚兜能夠根據患兒的生理病理特點,進行養生保健調理,有助于促進小兒脾胃功能的提升,提高食欲,同時調節氣血,氣血充盈則身體素質明顯增強,體質健壯則抵抗疾病的能力也會提升,有助于保證小兒正常生長發育。腹部是連接身體上下的主要樞紐,腹部為陰,因此最忌受涼,陽氣少則極易受到寒邪的侵襲。腹部包括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鏡、足厥陰肝經等經絡,很多主要的穴位也分布在腹部,比如神闕、氣海、關元、中脘、天樞等穴位,脾胃是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因此是機體關鍵臟腑。神闕穴在胎兒出生前是獲取母體營養的主要通道,具有維持胎兒生命活動的作用,因此小兒先天與神闕穴密切相關,小兒肚臍皮膚薄嫩,無脂肪和肌肉,但是血管豐富,屏障較差則是人體比較虛弱的位置,極易受到寒邪的侵襲,一旦發病必會先影響脾胃,不利于小兒的成長發育。本文用于治療脾胃虛寒的中藥小肚兜,中藥成分透過皮膚作用在腹部的經絡、穴位上,發揮治療和保健的效果[4-6]。保護肚臍能夠促進小兒正氣,同時神闕穴鄰近的胃、肝、膽等器官,也能有效緩解腹瀉、腹痛、功能消化不良、結腸炎等疾病。中藥肚兜的外用功效,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入人體循環系統:第一,通過毛囊,皮脂腺;第二,通過汗腺;第三,通過膠質細胞和細胞間隙。第三種是最重要的手段,小肚兜通過刺激腹部的皮膚和穴位,發揮調節身體神經及體液的效果,提高小兒免疫功能,也能發揮治未病的效果。
通過對本次58 個案例的實驗觀察,得出以下結果:小兒厭食、挑食的現象改善,抵抗力低下明顯提高,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癥狀消失。
綜上所述,對使用小肚兜治療小兒脾胃虛弱癥療效觀察和分析的結果表明,堅持使用中藥小肚兜,可有效治療脾胃虛弱型小兒厭食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