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鳳,李春艷,李學鋒,羅沈暉,周明歡,(通訊作者)
(1.吉首大學醫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2.吉首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消化內科,湖南 吉首 416000)
患者向某,男,67 歲,因“反復黑便、嘔血20 余年,再發半月”于2018 年12 月18 日入住我院消化內科?;颊?0 余年前無明顯誘因反復出現黑便,每日解黑便1-2 次,每次約50 g,偶有嘔血,量時多時少(具體不詳),無腹痛、腹脹,無惡心、嘔吐等不適,曾多次在外院就診,多次完善胃腸鏡、膠囊內鏡、骨髓穿刺、腹部B 超及CT 等相關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多次外院輸血治療,輸血后癥狀緩解,但嘔血黑便反復發作,每次間隔數月及數年不等,且無明顯誘因。半月前患者再次出現解黑便,于當地醫院住院治療,輸注濃縮紅細胞2.5 u 后,癥狀無明顯改善而來我院就診。
既往史:30 年前行“外痔”切除術,自述有“慢性腎功能不全”病史。
入院后體格檢查:T:36.9 ℃ P:94 次/分 R:20 次/分 BP:140/85 mmHg,慢性重病容,體型消瘦,貧血貌,皮膚、口唇黏膜、眼結膜、指甲蒼白。全腹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觸及,腸鳴音正常,雙下肢輕度浮腫。
實驗室檢查及診療經過:血常規:血紅蛋白濃度80 g/L,白細胞及血小板正常。糞沉渣:顏色褐色,性狀軟便,隱血(+)。尿沉渣:尿蛋白1+。急診生化:肌酐274.30 μmol/L,余正常。凝血常規、血脂常規、心功能、肝功能、CEA、CA199、AFP、心電圖、胸片正常。電子胃鏡檢查(圖1):胃體潰瘍(H2 期)。Hp(+)。入院后予禁食、制酸護胃、止血、護腎、聯合抗Hp、補液等對癥治療后,患者糞便顏色轉黃,12 月19 日復查糞沉渣正常,12 月24 日復查血常規:血紅蛋白濃度75 g/L,患者病情平穩,于12 月26 日好轉出院,并繼續帶藥根除Hp 治療。
出院后患者未規律于醫院復診,2019 年9 月2 日因“嘔血14h”再次住院治療,表現為嘔血,非噴射性,嘔吐咖啡色樣液體及少量鮮血,量共約500 mL,伴有頭暈、乏力,無腹痛、氣促、胸悶等不適。
入院后體格檢查:T:36.8℃P:72 次/分R:20 次/分BP:136/72 mmHg,貧血貌,皮膚、口唇黏膜、眼結膜、指甲蒼白。全腹無壓痛及反跳痛,余未見陽性體征。
實驗室檢查及診療經過:血常規:紅細胞2.32×1012/L,血紅蛋白濃度62 g/L,血小板正常。糞沉渣:顏色褐色,隱血(+)。尿沉渣:尿蛋白(+)。急診生化:白蛋白32.3 g/L,肌酐326.40 μmol/L。凝血常規、心功能、肝功能正常、心電圖、胸片正常。完善急診胃鏡:胃體后壁偏小彎側可見一約0.5×0.2 cm 大小潰瘍病灶,覆白苔,周邊粘膜充血水腫,潰瘍面可見血管殘端顯露,予以2 枚鈦夾鉗夾創面,診斷考慮示胃體小潰瘍或Dieulafoy disease(Forrest IIa,圖2)。請胃腸外科會診建議行手術治療,患者家屬拒絕,并要求行保守治療。治療上予以禁食、心電監護、監測血氧飽和度、加強抑酸護胃、止血、輸血及補液等處理后,患者大便顏色轉黃,進食少許流質飲食。9 月6 日患者再次解暗黑色稀便1次,量100 g 左右,稍感頭暈、心悸,查體示生命體征平穩,復查血常規:紅細胞1.82×1012/L,血紅蛋白濃度51 g/L,血小板計數86×109/L。再次請胃腸外科和介入科急會診,建議條件允許可考慮內鏡下止血,必要時行外科手術或介入治療?;颊呒覍偻庠俅涡屑痹\胃鏡(圖3):插鏡至胃體見大量鮮紅色血液,反復沖洗,視野差,未見明顯出血點。再次建議行外科手術或介入治療,家屬協商后同意轉外科手術治療,術中見胃體潰瘍處噴血,遂行胃出血縫扎止血+腸粘連松解術。術后轉入我院ICU 繼續治療,予抑酸護胃、補液、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治療后,患者病情平穩,9 月10 日轉入胃腸外科,繼續對癥治療后于9 月23 日好轉出院。10月20 日隨訪患者無嘔血、黑便等不適,近期體重較前明顯增加。2019 年11 月6 日患者再次于我院復查胃鏡(圖4):原潰瘍處可見鈦夾夾閉,周邊可見一大小約0.1×0.2 cm 潰瘍,胃穿孔修補術后。

圖1 2018.12.18 胃鏡所見胃體潰瘍(H2 期,箭頭所示);圖2 a 2019.9.2 胃鏡所見胃體后壁偏小彎側可見一約為0.5×1.2cm 大小潰瘍病灶(箭頭所示),2b 所見血管殘端顯露(箭頭所示);圖3 a、3b 2019.9.6 胃鏡所見胃體大量鮮血;圖4 2019.11.6 胃鏡所見原潰瘍處可見一枚鈦夾殘留,周邊粘膜呈外科縫扎止血術后改變(箭頭所示)
Dieulafoy disease 出血又稱黏膜下恒徑動脈破裂出血,1884 年由Dieulafoy 首次報道,是一種臨床少見但非罕見的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臨床數據表明發病率約占消化道出血總病例數的0.3%[1]。Dieulafoy disease 病因不明,多數學者認為與遺傳、胃腸道血管先天性畸形及走行異常有關,飲酒、服用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可能為其誘因而[2]。Dieulafoy disease可發生于全消化道,胃占90%以上,通常發生于胃小彎距賁門食管連接部6 cm 以內,其次為十二指腸,其他部位罕見[3]。該病不僅會引發患者出現突發性大量嘔血、心率加快、上腹部輕壓痛、血壓下降、紅色大便和乏力等癥狀,同時隨著病情的迅速進展,若不及時對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進行控制,則極易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病死率高達2.9%[4]。因此,臨床需積極探尋有效的診治方法。以往,臨床常采用內科藥物保守治療,效果并不理想,隨著內鏡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開展和應用,現代臨床治療Dieulafoy disease 致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在內鏡下進行,其不僅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且能降低患者再出血量和縮短其整體預后周期[5]。胃鏡所見其特點是:①胃粘膜局灶性缺失伴有噴射性出血,②胃粘膜淺表潰瘍中有血管行走,表面附有血塊,③偶而可見小血管突出于正常粘膜表面并有搏動性出血, 臨床表現常常以突發大嘔血為首發癥狀[6-8]。本例患者病史長達20 余年,反復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而未能明確病因,是由于Dieulafoy disease 出血可成間歇性,間歇期內鏡下可表現為正常粘膜,容易導致漏診。因此反復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而內鏡檢查陰性者,應考慮有Dieulafoy disease 出血的可能性,情況允許下可在急性出血期反復行胃鏡檢查以協助診斷。目前急診內鏡檢查是診斷該病的首選方法,其陽性診斷率為80%-94%[9],而內鏡下止血術為治療的首選方法,急診檢查和治療可同時進行,易于操作并可重復進行。內鏡下止血術包括注射療法、電凝止血、激光止血、血管夾或套扎法等。有文獻報道,內鏡下鈦夾治療恒徑動脈出血的止血率達100%,再出血率5%,與外科手術組相比,止血率較高,再出血率較低[10],外科手術則是治療該病的根本方法[11-12]。本例患者于我院行急診胃鏡明確診斷后,立即接受了內鏡下止血術,經處理后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癥狀暫時得以緩解,但又出現早期再出血,再次行內鏡下止血治療,由于鏡下視野差而失敗,最終選擇了外科手術治療而得以根治。故對于Dieulafoy disease 并出血,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急診內鏡有助于早診斷、早治療,盡早、及時選擇胃鏡下止血術,必要時介入手術或外科手術治療,對挽救患者生命意義重大。
綜上所述,Dieulafoy disease 并出血反復發作、病情遷延,出血量大時病情兇險死亡率高,并且極易漏診、誤診,因此臨床醫師應加強了解和認識。當患者出現反復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且反復行內鏡檢查未能明確病因者,需考慮此病的可能,應盡早、反復行急診內鏡檢查以明確診斷。治療上應首選內鏡下止血,因其有操作簡便、創傷小、治愈率高等特點,但若出現內鏡下止血效果差或條件不允許等,也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介入術或外科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