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英
(廣西國際壯醫醫院,廣西 南寧 530201)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償期的常見并發癥[1],目前西醫治療該病的效果不太理想,具有較高的復發率。中醫將肝硬化腹水納入“膨脹”范疇[2],認為該病的發生同飲食不節、情志受損等因素有關,且長期肝病史會導致氣血水液運行受阻,進而形成腹水。本文對肝硬化腹水患者實施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分析中藥藥浴在護理中的效果,詳見正文。
1.1 一般資料。于本院治療的肝硬化腹水患者中擇取79 例作為研究對象,病例選取時間:2018 年9 月至2019 年8 月。男61 例,女18 例;年齡為33-80 歲,平均(60.55±4.79)歲。肝硬化病程為1-12 年,平均(7.65±2.43)年。其中乙肝肝硬化54 例,丙肝肝硬化8 例,酒精性肝硬化17 例。合并肝硬化黃疸58 例。診斷標準: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關于肝硬化的診斷標準,并經超聲檢查證實存在腹水;中醫診斷標準:存在腹部飽脹感及不適感;大便次數增加;舌苔白,弦細脈沉。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患者;知情本次研究內容并自愿配合者。排除標準:存在心、肺、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病變、Ⅱ級以上肝性腦病的患者;存在上消化道出血、癌性腹水的患者;患有精神疾病、視聽覺障礙、依從性較差者。
1.2 方法。對本組患者實施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①中醫情志護理:患者由于疾病、經濟等因素會出現不良情志,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情志特點進行干預,如針對肝氣郁結患者,增加護患溝通,通過強化健康宣教和認知干預促使患者正確認知疾病以及不良情志對疾病轉歸的危害,消除其不良情志,提高其配合度。②中醫膳食干預:根據體質辨識結果制定個體化的膳食方案,以低鹽、高維生素、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為主,適量食用紅棗、蜂蜜等食物,對患者的日均飲水量嚴格控制,注意少食多餐,詳細記錄患者大小便情況。③中醫辨證用藥:對肝硬化腹水患者進行辨證分型,在進行常規內科治療的同時輔以中藥治療,如氣滯濕阻證患者則加用行氣通滯類中藥;氣滯血瘀型患者則加用活血化瘀、益氣補血、滋陰止痛類中藥;肝脾不和型患者則加用健脾疏肝類中藥。④中藥藥浴護理:中藥藥浴藥物包括黃花倒水蓮60 g,卷柏50 g,茵陳、兩面針、半楓荷各30 g,虎杖20 g,蟬蛻、連翹各15 g,紫草、薄荷各10 g。將上述藥物煮沸后20-30 min,取藥液20-25 kg 放置在浴盆中,溫度控制在38-45℃,根據季節變化和患者耐受度調節藥液溫度,以全身發熱、皮膚發紅、出汗為宜,藥浴時間為20-40 min/次,一日一次,連續三周。藥浴期間控制好室內溫度,做好保暖工作;使用中藥泡浴前后注意皮膚干燥、清潔,注意觀察用藥后的反應,如出現灼熱、瘙癢、刺痛等局部癥狀時,應及時報告醫師,協助處理。過敏體質者慎用。⑤基礎護理:叮囑患者臥床休息并抬高下肢,準確記錄24 小時出入量;為患者創造干凈、整潔的治療環境,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對出現水腫的部位進行按摩,以防發生褥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對肝硬化腹水患者干預前、干預后3 周的腹脹、納差、乏力、水腫、脅痛、小便短少等癥狀進行評分,按照癥狀嚴重程度計分,0 分、1 分、2 分、3 分依次表示無癥狀、輕度、中度、重度癥狀。記錄患者干預前、干預后的24 h 尿量。
(2)采集肝硬化腹水患者干預前、干預后的空腹靜脈血,經離心處理獲得上清液,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肝功能指標[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組間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χ 2 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癥狀積分、24 h 尿量變化。肝硬化腹水患者干預后的癥狀積分明顯比干預前低,24 h 尿量明顯比干預前高,P<0.04,見表1 所示。
表1 對比干預前后的癥狀積分、24 h 尿量變化

表1 對比干預前后的癥狀積分、24 h 尿量變化
時間 例數(例) 癥狀積分(分) 24 h 尿量(mL)干預前 79 11.74±2.53 1112.40±453.85干預后 79 5.06±1.25 1924.86±550.74 t - 21.040 10.119 P - 0.001 0.001
2.2 肝功能指標。肝硬化腹水患者干預后的肝功能指標較干預前明顯改善(P<0.05),具體數據如表2 所示。
表2 比較干預前后的肝功能指標

表2 比較干預前后的肝功能指標
時間 例數(例) ALT(U/L) AST(U/L) TBIL(μmol/L)干預前 79 91.72±40.50 70.56±28.73 50.39±21.52干預后 79 55.87±20.04 45.46±10.25 32.14±10.02 t - 7.052 7.314 6.833 P - 0.001 0.001 0.001
肝硬化腹水主要發病部位為肝臟、脾臟,病情遷延不愈、反復發作會累及到其他靶器官[3-4],導致病情加重。中醫認為治療肝硬化腹水應以消脹、化瘀、利水為主要原則,故此本文采用藥浴療法并輔以中醫特色護理干預,旨在改善臨床癥狀。
本次研究中對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中醫特色護理干預,一方面中醫情志護理可調節患者的不良情緒,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5],提高其依從性;通過中醫膳食護理、辨證用藥能夠減少腹部水分滯留時間以及減輕腹水癥狀,有助于臨床療效的提升,基礎護理則可避免并發癥的發生;另一方面中藥藥浴是常用的中醫外治法,其中黃花倒水蓮具有補益氣血、健脾利濕、活血調經之功能;卷柏可活血通經、祛瘀止血;茵陳可清利濕熱、利膽退黃;兩面針可活血化瘀、解毒消腫;半楓荷可祛濕活血;虎杖具有祛風利濕、散瘀定痛的效果;蟬蛻可息風止痙、疏散風熱;連翹可通利五淋;紫草可涼血活血、利水通便、補心疏肝;薄荷可疏肝行氣、疏散風熱。藥效充分滲入患者全身皮膚中,通過藥物作用、水的溫熱效應以及磁療效應不僅能夠促進血液循環,還可改善全身機能以及局部組織營養,提高機體免疫力,具有疏通經脈、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通絡止痛、補益肝腎、調整臟腑功能等作用,從而能夠較好地改善腹水癥狀[6-7]。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肝硬化患者干預后的癥狀積分下降明顯,24 h 尿量增多,肝功能指標顯著改善,充分說明了中藥藥浴的有效性,結合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療效提升。
綜上所述,中藥藥浴聯合中醫特色護理干預應用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的效果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