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艷
(貴港市人民醫院,廣西 貴港 537100)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由于貧血、出血、反復感染、重度貧乏等不良癥狀,其日常生活受到嚴重不利影響的同時。由于患者對白血病認知的差異性與迷茫性,也很容易心理上出現焦慮、抑郁、消極等不良情緒,對患者生活作息及心理健康造成嚴重損害。系統護理是當前臨床一種較為先進的護理模式,本文將針對系統護理模式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中的應用進行實踐分析,具體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次研究對象為2018 年1 月至2018 年1 月在我院接受救治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共80 例,使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2 組。其中觀察組(40 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27:13,年齡28-70 歲,平均(44.1±2.9)歲;對照組(40 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26:14,年齡27-70 歲,平均(44.3±2.8)歲。本次研究中患者均接受骨髓穿刺活檢及Ph 染色體檢查而確診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兩組患者上述臨臨床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意義(P>0.05)。納入及排除標準:①所有患者年齡均超過18 歲,且不超過80 歲;②所有患者均在我院就診,并由患者本人和家屬共同簽署研究知情且同意書;③所有患者均具備完善的臨床資料;④排除存在意識或精神障礙,無法自行判斷是否參與此次研究的患者;⑤排除患有HIV、梅毒等嚴重性疾病的患者;⑥排除肝腎功能存在異常,或是患有精神疾病等嚴重疾病的患者;⑦排除在治療過程中死亡、轉院治療或患上某些嚴重疾病的患者;⑧排除在隨訪過程中失訪的患者。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由護理人員為其進行健康宣教以及日常防治,結合患者病情發展及臨床癥狀對其進行基礎護理與專項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上述護理措施基礎上接受系統護理:
(1)心理干預:護理人員通過正念減壓措施來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指導患者呈平臥位并為其播放純音樂,由護理人員帶領患者進入冥想狀態并指導其調整自身呼吸狀態,使患者平心靜氣并緩慢深呼吸。而后指導患者呈半坐位并要求其調整全身肌肉,用力收縮后緩慢舒張,直至患者感受到肌肉酸脹感即可。心理干預每次持續時間20 min,2 次/d;同時,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講解該類疾病的特征、治療方法、護理方法等,幫助患者充分了解該類疾病;其次向患者介紹治療及護理的必要性、有效性,幫助患者建立起對抗疾病的信心;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要與患者家屬保持必要的聯系,要囑咐家屬多給予其陪伴、關心及支持;最后,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滿足患者生活、以及飲食上的要求,通過臨床治療效果佳的案例的講解,幫助患者提高對治療的信心。
(2)社會支持:護理人員將自身對患者的觀察內容告知患者家屬,引導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的精神關愛、情感慰藉、心理支持。同時在病房環境中,護理人員可定期組織患者參加病友集體交流會,引導患者分享自我治療心得,訴說自身在治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護理人員在集體回憶中為患者進行疾病宣教,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自我病情認知,引導患者自我鼓勵、自我堅持;
(3)睡眠干預: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日常訪談并引導患者訴說自身焦慮心情,了解患者睡眠質量是否良好及相關影響因素。有輕度失眠患者可由護理人員規定其每晚8 點入睡,于患者入睡時為其提供四肢及頭部按摩服務,持續10 min,1 次/d;有重度失眠患者則告知上級醫生,由護理人員遵從醫囑為其提供安眠藥物。
(4)環境干預:根據患者身體的康復情況,為患者制定良好的作息時間表,并保證患者嚴格按照制定的作息時間表進行生活作息,保證患者正常休息時間內環境的安靜程度。其外,定時對患者的生活用品進行消毒及滅菌處理,防止交叉感染,同時減少家屬探視次數或時間,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舒適的休息環境,控制室內溫度、濕度及亮度。
(5)飲食干預:臨床研究顯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患者大多都會出現貧血的癥狀,臨床治療經驗可知,飲食干預是治療貧血的最佳方法,對于出現貧血情況的患者,要叮囑其多食用紅棗、黑豆、黑木耳、核桃等富含鐵質元素的食物,患者飲食以粗糧為主,主食清淡,不可食用刺激性食物,叮囑患者少食多餐,避免加重臟器負荷,同時了解患者是否對食物存在過敏情況,避免該類食物的出現,最后,對于有吸煙喝酒習慣的患者,要叮囑其戒煙戒酒。
兩組患者均接受2 個月的出院隨訪。隨訪期間,定期通過電話或上門隨訪的方式,叮囑患者按時服藥,叮囑患者及其家屬,不可隨意相信虛假廣告并隨意更換服用藥品,定期調查患者是否出現不規范用藥的情況,對于存在此類現象的患者,應立即與其家屬聯系,和家屬一起規勸并叮囑患者,遵從醫生指示服藥。
1.3 觀察指標
(1)使用生活質量核心量表(QLQ-C30)對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從運動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三個方面進行評價,評分范圍5-20 分,得分越高則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高[1];
(2)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對患者干預后睡眠質量進行評估,評分范圍0-21 分,得分越高則代表患者睡眠質量越差[2];
(3)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干預后不良情緒進行評估,評分范圍越高則代表患者不良情緒越嚴重[3]。
1.4 統計學分析。在“1.3”設置的觀察指標的基礎上,結合統計學計算系統SPSS 20.0,通過分析結果判斷兩組患者的觀察指標是否存在統計學差異,計量結果統計值以t 表示,計數結果統計值以表示,以P 值大小作為判斷是否存在統計學差異的標準,P<0.05 時,組間觀察指標有顯著統計學差異。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及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結果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結果對比,分)
組別 QLQ-C30 PSQI SAS SDS觀察組 15.5±3.7 6.6±1.2 39.1±3.5 40.2±5.4對照組 10.3±1.4 12.1±2.4 51.1±4.6 54.5±5.6 T - - - -P - - - -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由于其病情發展而產生嚴重的心理不良情緒,同時心理不良情緒對患者生活作息產生不利影響并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嚴重受損。因此提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其睡眠質量、緩解其不良情緒,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護理時的重要目標及工作內容[4-5]。
系統護理是一種伴隨醫學模式發展而延伸出的先進性護理模式,其具有系統性、決策性、完善性與科學性等諸多特點。護理人員針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開展系統護理,首先針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實際情況確定其護理需求,為患者制定系統、完善、科學的護理方案,在基礎護理與轉向護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自身護理質量并提升其護理內容的全面性。本次研究中針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睡眠質量與心理不良情緒進行重點護理,采取多種措施緩解不良情緒并改善其睡眠質量的同時,對患者整體生活質量也產生積極影響。最終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在生活質量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及不良情緒評分上均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系統護理能有效改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生活質量、睡眠質量及不良情緒,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