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丹
(吉林市人民醫院,吉林 吉林 132002)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腫瘤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腫瘤(常見病、多發病)一般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其中惡性腫瘤(癌癥)在我國城市疾病死亡率居第一位,農村居第三位[1],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內鏡下粘膜剝離術(ESD)作為近年來臨床出現治療早期胃腸道癌的一項新型技術,是指直接延黏膜下層分離腫瘤將其完整切除的技術,主要是通過胃腸鏡對病灶進行剝離,可在治療早期胃腸道腫瘤的同時,有效保留患者的器官,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等優點。據臨床研究資料顯示[2],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與傳統治療技術相比,此技術可完整切除病變組織,減少出血、穿孔并發癥的發生。目前臨床已經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因個體差異,術后存在諸多護理問題,極易對患者的術后恢復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為保障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情況,本研究我院選取60 例行內鏡下粘膜剝離術患者作為實驗對象,現具體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 年3 月至2018 年3 月收治的60 例行內鏡下粘膜剝離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6 例,女24 例;年齡45-78 歲,平均(56.25±3.29)歲;上消化道黏膜腫瘤40 例,早期胃癌20 例。
1.2 方法。手術方法:術前給予患者血常規、生化及血型檢查,叮囑禁水(6 h)禁食(8 h),術中取左側臥位、全身麻醉(氣管插管下),先標記病變范圍(內鏡下),黏膜下注射亞甲藍注射液,然后邊緣切開并剝離腫瘤(隨時處理創面出血點),完全剝離后正確處理穿孔部位及創面,縫合穿孔及較大創面(應用止血鈦夾),最后對病變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10%福爾馬林溶液固定)。術后護理要點:
1.2.1 常規護理:①密切檢測患者的各項生命指標,若出現劇烈腹痛、嘔血等不良現象立刻向主治醫生報告,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②叮囑根據醫囑患者注意休息(絕對臥床休息3-7 d)、適當運動,避免出現因運動過當,影響患者體能恢復,出現術后出血或穿孔的現象,進而影響治療護理效果;③術后常規禁食、水,臥床休息24-48 小時,若無嘔血、黑便等不良反應發生可于2 天后給予溫涼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清淡、溫涼的半流飲食。注意盡量少量多餐,禁刺激性食物;④根據醫囑對患者使用抑酸止血藥,必要時可給予抗生素;⑤監督患者加強口腔護理,注意個人衛生,防止出現感染。
1.2.2 心理護理:因患者對疾病的病因、治療方法、術后反應及并發癥等的認知不足,易產生焦慮和緊張等心理,嚴重影響臨床療效和生活質量。醫護人員需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解答疑惑,消除心理壓力并穩定情緒,進而提高治療依從性。
1.2.3 并發癥護理: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若不及時有效地處理,會嚴重影響治療效果與生活質量,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出血(術中出血或術后出血)作為最常見的并發癥,病因與切除病變大小具有一定關系,可通過鏡下注射硬化劑、噴灑止血藥物或使用止血鈦夾等方法進行處理;穿孔(最嚴重的并發癥)根據嚴重程度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①明確穿孔(內鏡下)應用單個或多個止血鈦夾閉合穿孔;②較小病變穿孔,采取保守治療(臥床休息、禁食、靜脈補液等)。注意:穿孔期間需保證絕對的臥床休息,等到病情穩定后再逐漸下床活動。此外,醫護人員需做好急救器械藥品的準備工作,以便第一時間給予患者科學有效的護理治療措施[3]。
1.3 觀察指標。生活質量:應用生活質量表,從軀體疼痛,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等方面進行評價。心理狀況:參考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表(SDS),50-59 分為輕度焦慮,60-69 分為中度焦慮,70 分以上為嚴重焦慮;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 分為中度抑郁,72 分以上為嚴重抑郁[4]。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0.0 軟件做統計學結果分析。
2.1 護理前后患者的心理狀態對比。護理干預后患者的心理狀態得到顯著改善,與護理前對比存在差異(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患者的心理狀態對比

表1 護理前后患者的心理狀態對比
護理時間 例數 SAS SDS護理前 60 43.62±9.81 42.30±13.42護理后 60 30.21±6.42 34.18±8.46 t - 7.234 3.237 P - 0.000 0.001
2.2 護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比。護理干預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與護理前相比存在明顯改善(P<0.05),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護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比

表2 護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比
護理時間 例數 軀體疼痛 生理功能 社會功能 心理功能護理前 60 70.26±5.98 56.58±10.76 50.11±9.16 71.25±5.37護理后 60 90.48±8.17 72.28±9.36 70.23±5.58 91.36±7.64 t - 12.630 6.962 11.863 13.619 P - 0.000 0.000 0.000 0.000
內鏡下粘膜剝離術作為一種新型內鏡微創切除技術,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直徑>2 cm 的黏膜病變[5],免除患者開腹手術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并準確病理診斷手術標本。實驗研究發現[6],與傳統開腹治療手術相比,EMR 具有風險低、疼痛輕、療效高、術后恢復快和費用低等優點,可有效治療早期食道癌、胃癌、結腸癌等疾病,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減少對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影響。出血(發生率10%-25%)、穿孔(發生率3.5%-6.1%)作為內鏡下粘膜剝離術最主要的并發癥,臨床可在內鏡下采用局部電凝、酒精注射、鈦夾鉗夾止血或抑酸藥物預防出血,鈦夾封閉穿孔。本實驗中我院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和術后護理要點進行整理分析,通過加強常規、心理和并發癥等護理措施,有效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減少或預防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發生,保障術后恢復情況,提高生活質量和臨床療效[7]。此外研究還發現,對患者采取出院和飲食、鍛煉等生活習慣的科學合理指導,可顯著增強患者的體質,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從而盡早促進患者恢復正常生活,叮囑患者定時進行復查等。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后患者的SAS 評分、SDS 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均得到顯著改善,與護理干預前相比存在明顯差異(P<0.05)。
綜上所述,通過對內鏡下粘膜剝離術的方法和術后護理要點進行分析,發現術后對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能明顯緩解其的心理狀況,減少情緒低落等現象的發生,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