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
(山東煙臺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潮水中心衛生院,山東 煙臺 264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人體器質性或者功能性的心臟受到損傷所引發的心臟射血和其他功能性障礙疾病。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病變過程時間較長,同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大多數都會有合并心血管疾病,這也是這種疾病末期的一種突出性表現[1-2]。為了能夠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預后,本文對舒適護理方法應用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中的最終護理效果進行詳細探索,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我院在2016 年8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90 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本次課題研究對象,在患者和家屬充分明確本次研究目的,同時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的前提下將其分為護理組和對比組,每組患者45 例,護理組采用舒適護理方法干預,對比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干預,分析兩組患者最終護理效果。實驗中護理組共有男26 人,女19 人,年齡在65-79 歲,平均(70.83±1.17)歲;對比組共有男25 人,女20 人;年齡在66-80 歲,平均(71.08±1.92)歲。經過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后發現,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沒有明顯性差異,故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能夠比較。
1.2 方法。對比組患者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案,即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指導患者填寫相關申請單,對患者的常規心電、用藥等進行護理,發生緊急情況給氧處理。當患者出院時,醫護人員叮囑患者及家屬一旦發現患者出現不適現象立即就醫。護理組患者采用的是舒適護理方法干預。首先,患者入院后為其建立個人檔案,包括患者的基本資料以及病情現狀、患者心理狀態等,根據基礎資料制定護理計劃;其次保持病房衛生,為患者提供舒適的療養環境,保持室內通風;再次對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輔導,幫助患者擺脫緊張、恐懼和焦躁的心理狀態,同時轉移患者注意力;最后加強對患者的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指導和宣傳教育,醫護人員需要為患者以及家屬講述這一疾病的病發因素、日常注意事項等,提升患者和家屬的疾病警惕性。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生存質量評分,包括患者的社會功能、生理功能以及生理職能;對比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后的護理滿意程度,包括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三類,總滿意度等于非常滿意率與基本滿意率的總和。
1.4 數據處理。本次研究均行SPSS 20.0 軟件處理,其中計量資料接受治療后的生存質量評分、各項治療指標對比用的形式表示,行t 檢驗;計量資料護理后的護理滿意程度用(%)的形式表示,行檢驗,當數據對比呈現為P<0.05 的差異性時,統計學意義存在。
2.1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生存質量評分,包括社會功能、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發現護理組患者的最終評分均好于對比組,且兩組患者數據之間比較后差異十分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

表1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
組別 例數 社會功能 生理功能 生理職能護理組 45 71.35±5.48 71.87±5.14 60.56±2.83對比組 45 60.58±4.96 63.51±4.43 52.14±3.54 t - 9.7745 8.2646 12.4627 P - 0.0000 0.0000 0.0000
2.2 對比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的最終護理滿意度,發現護理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優于對比組,數值之間有著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組別 例數 非常滿意 基本滿意 不滿意 總滿意度護理組 45 28(62.22)15(33.33) 2(4.45) 43(95.55)對比組 45 17(37.78)18(40.00)10(22.22)35(77.78)χ 2 - - - - 6.1538 P - - - - 0.0131
2.3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治療的治療指標,發現護理組患者的最終評分均好于對比組,且兩組患者數據之間比較后差異十分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指標對比,d)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指標對比,d)
組別 例數 心率恢復 氣喘緩解 住院時間護理組 45 9.84±2.13 4.01±1.36 12.06±3.54對比組 45 12.78±3.05 6.99±1.74 22.47±2.14 t - 5.3014 9.0518 16.8817 P - 0.0000 0.0000 0.0000
慢性心力衰竭當今主要的發病群體就是老年人,由于患者由于病變的心室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臨床表現也有所不同[3-4]。對于左心室心力衰竭的患者來說,主要的臨床表現就是咳嗽、呼吸困難等;右心室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臨床表下就是頸靜脈怒張和水腫等。如若患者屬于繼發性的心力衰竭,那么則會對患者的生命帶來致命的威脅[5]。根據相關研究表明,隨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舒適度的降低,醫護人員的治療難度機會隨著增大,同時患者最終的治療效果也會低于預期。故而,加強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是必要的,尤其是著重注意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和身體舒適度[6-7]。
通過本文研究后發現,在治療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疾病中采用舒適護理方法干預,護理組患者的社會功能、生理功能、生理職能反應的情況以及接受治療過程中的治療指標均優于對比組;同時護理組患者最終護理滿意度優于對比組,數據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群體進行護理過程中應用舒適護理的最終護理效果更好,患者的再住院次數以及再住院天數明顯減少,同時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提升,因此舒適護理值得在現代臨床醫學中廣泛應用和推廣,具有良好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