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5月18日文章,原題:印度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嗎?在全球感染數百萬人的新冠病毒可能會動搖中國作為全球首選工廠的主導地位。鄰國印度已經嗅到了機會。
印度交通部長賈德卡里最近在一次采訪中表示,中國全球地位的削弱對印度來說是“因禍得福”,可以借此吸引更多投資。人口與巴西相當的印度北方邦已經成立一個經濟工作小組,以吸引渴望擺脫中國的企業。據美國彭博社報道,印度準備了一塊兩倍于盧森堡國土面積的土地,為那些希望將制造業遷出中國的公司提供資金,并已與1000家美國跨國公司接洽。
然而重新定位整個供應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獨立經濟學家魯帕·蘇普拉曼尼亞說:“由于新冠疫情大流行,許多企業面臨嚴峻的現金和資本限制,因此在迅速采取行動之前將非常謹慎。”
英國《金融時報》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雅各布表示,印度政府進行土地儲備,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但大公司不太可能僅僅因為有土地就轉移業務,“生產線和供應鏈比大多數人理解的似乎要棘手得多。很難在一夜之間把它們分開。”他說,中國提供綜合性的基礎設施,如大型港口和高速公路、高質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物流,這些都是滿足跨國公司嚴格交貨期限的關鍵因素。
印度可能不是全球跨國公司顯而易見選擇的另一個原因是,印度并沒有很好地融入全球主要供應鏈。盡管進行了7年的談判,新德里去年仍退出了與其他12個亞洲國家的關鍵多邊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這樣的決定使得印度出口商很難以零關稅進入目的地市場,也很難向貿易伙伴提供互惠待遇。
“為什么我要在印度生產打算賣給新加坡的東西?”《亞洲世紀》一書作者帕拉格·康納表示,“從制度上講,通過達成貿易協議建立聯系與提供有競爭力的價格同等重要。”他認為,區域一體化尤為重要,因為全球貿易開始遵循“在哪里生產就在哪里銷售”的模式,即企業進行所謂的“近源”而非外包生產,并使其更接近需求。與此同時,印度與外國直接投資不穩定的關系和不平衡的監管,也持續困擾著跨國公司。
近十年來,由于勞動力和環境成本不斷上升,跨國公司開始將低端產業從中國轉移到越南、孟加拉國等國。印度則被認為是輸家,因為它未能創造條件,使跨國公司不僅能夠供應當地市場,而且能夠將該國作為一個生產基地,向世界出口產品。▲(作者尼克希爾·伊納姆達,劉德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