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詩宸
全球來看,審計委員會作為公司治理中重要的一環日益受到重視。英國和美國分別在1992年和2002年提出上市公司應設立審計委員會,并對成員的獨立性、工作程序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規定。為了應對上市公司治理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中國證監會也于2018年完成對2002版《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的修訂并正式發布。本次修改強制要求上市公司設立審計委員會,且其召集人應當為會計專業人士的獨立董事,同時完善了審計委員會的主要職責,強調了其對于董事會運作和強化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真實性的重要作用。
財務信息監督是審計委員會的核心治理功能,我國監管機構非常重視促進實現該功能。迄今為止,國內外學者已就審計委員會相關特征如何影響盈余質量、內部控制質量等進而最終影響財務信息質量的問題展開了大量研究。本文通過梳理相關文獻,了解研究現狀,在此基礎上尋找進一步完善我國審計委員會制度和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有效性的新途徑。
一、審計委員會獨立性與財務信息質量的相關性研究
學術界普遍認為獨立性是審計委員會履職能力的組成要素之一。一般認為,公司設立獨立的審計委員會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結構,能為外部審計提供有力支持,及時遏制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確保公司財務信息及其披露的質量。但在檢驗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效用方面,以往的研究文獻得出了不一致的結論。
一些學者認為設立獨立的審計委員會有利于財務信息質量。如Chen和Jaggi(2000)發現香港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的設立有助于監督家族企業管理層和董事會,即能夠增強家族企業的財務透明度,降低虛假財務信息發生的可能性;王建新(2007)實證考察了我國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特征、盈余管理動機與長期資產減值轉回這一具體盈余管理行為的相關關系,結果表明沒有設立獨立審計委員會的公司更傾向于實施盈余管理,從而損害財務信息質量。
但也有學者認為審計委員會并沒能充分發揮效用。謝永珍(2006)對審計委員會的治理效率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只在維護信息披露質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而對于防止違規現象發生、維護關聯交易的規范性以及確保財務安全性等方面并沒有發揮有效作用;楊清香等(2009)研究發現,以監督財務報告質量為職能的審計委員會是否設立與財務舞弊不存在相關關系。
結論不一致可能是由于以往大部分學者都假定形式獨立與實質獨立等同,以獨立董事比例來衡量審計委員會獨立性。鑒于上市公司設立審計委員會可能僅僅出于外部制度的約束,即只具有形式上的獨立性,以該替代指標作為衡量方式的合理性并不足。
此外,還有學者從其他角度切入來研究二者關系?;谏鐣P系廣泛存在于中國上市公司治理中這一實踐背景,朱朝暉等(2020)實證研究發現,當首席執行官與獨立董事存在社會關系時,財務信息質量會顯著降低,且這一削弱效應在獨立董事擔任審計委員會召集人時更為顯著。
二、審計委員會專業性與財務信息質量的相關性研究
專業性代表著審計委員會的業務能力,是審計委員會履行職責的基礎條件。從理論上講,如果審計委員會成員具備財務方面的專業知識,則能有效識別公司在財務信息生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更好地規避財務信息低質量風險。以往研究主要關注財會方面的專業能力,獲得的研究結論較為一致。如Woidtke和Yeh(2013)的研究表明,即使審計委員會獨立性不足,也可以通過提高成員的專業能力來增強治理效果,即專業性能夠彌補獨立性不足所造成的治理能力下降;潘珺等(2017)發現,審計委員會中具有會審實務經驗的成員或行業專家成員的數量越多,應計盈余質量越高;魏立江等(2018)研究發現,會計專業背景獨立董事的聲譽與社會信任有利于企業內部控制質量,并且該正向作用在獨立董事擔任審計委員會主任時更顯著。
相較于大多數文獻注重于對財務背景進行研究的特點,楚有為(2018)針對研發活動專業性強和信息不對稱程度高的特征,從研發活動視角考察了審計委員會的治理效應。結果表明,審計委員會中的技術背景能有效抑制公司異常削減研發支出的真實盈余管理;而會計師事務所背景則能降低公司實施會計政策選擇盈余管理的可能。
三、審計委員會勤勉性與財務信息質量的相關性研究
除了上述兩個特征,審計委員會還需同時具備勤勉性才能有效發揮其職能,勤勉性代表著審計委員會是否積極地履行監督職責。實證中主要用審計委員會的會議次數來衡量該特征。王雄元等(2006)研究發現,審計委員會的開會次數與信息披露質量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頻繁開會只是為了事后解決問題而非前瞻性地履行職責;陳丹(2018)通過實證檢驗發現審計委員會勤勉程度會激發上市公司對高質量審計的需求,從而增加審計費用。
由于以前國內學者在研究勤勉程度相關問題時,審計委員會會議次數的披露并非強制性,故由于資料缺乏常以董事會會議次數替代衡量。但董事會會議次數這一指標的使用一直存在著爭議,可能會使研究結果不穩健。故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利用如今完善的披露制度對勤勉性的效用進行更加充分的考察。
四、評論與展望
近年來有少量學者質疑以獨董比例衡量審計委員會獨立性的合理性,建議未來研究從審計委員會中的非獨立董事出發考慮是否存在能夠衡量審計委員會實質獨立性的指標。同時,召集人作為審計委員會的核心人員,在學術界卻一直未受到充分關注,未來應當更注重對召集人個體特征方面的研究。
審計委員會是公司治理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準則修訂后,更應對其運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從而切實發揮其規范上市公司行為的作用,并通過實證研究結果不斷完善我國審計委員會制度。
參考文獻:
[1]王建新.公司治理結構、盈余管理動機與長期資產減值轉回——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7(5):60-66,96.
[2]謝永珍.中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治理效率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6(1):66-73,83.
[3]楊清香,俞麟,陳娜.董事會特征與財務舞弊——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9(7):64-70,96.
[4]王雄元,管考磊.關于審計委員會特征與信息披露質量的實證研究[J].審計研究,2006(6):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