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重慶市大健康產業營收占全市GDP比重約6.7%,已成為重慶市支柱產業之一。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提升了全民健康意識,催生出更多醫療健康需求,也為大健康產業發展帶來新一輪市場機遇。我市大健康產業基礎和現狀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和瓶頸?發展大健康產業應向哪些方向著力?在各地爭相發展大健康產業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提升我市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水平和能級?重慶黨刊(CQDK)全媒體特邀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戴明,重慶市中醫院(中醫研究院)研究員、黨委書記王守富,陸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黃春基,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醫藥處副處長孫清華,圍繞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度交流探討。
CQDK全媒體:當前我市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基礎和現狀如何?
戴明:近年來,我市相繼出臺了《“健康重慶2030”規劃》《健康中國重慶行動實施方案》《重慶市促進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5年)》等系列文件,加快推動大健康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9年,全市大健康產業營業收入約6000億元、增加值達1580億元(初步統計估算),占全市GDP比重約6.7%。二是各類健康服務業供給不斷豐富。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1萬個,旅游資源單體1.5萬個,養老機構1430所。三是市場更加活躍。社會辦醫總數617個、占全市醫院總數72.8%,近3年新增血液透析中心、病理診斷中心等第三方醫療服務機構55家,健康產業領域市級及以上科技平臺上百家。四是智慧健康全面起步。“互聯網+醫院”、“互聯網+名醫診所”、智慧社區和智慧養老等新模式涌現。五是健康產業集聚融合趨勢增強。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總數達到154家,森林康養旅游、溫泉康養旅游、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迅速。
王守富:從醫療機構來審視,我市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基礎與現狀呈現為四個特點:一是服務體系完備。構建起從綜合醫院到中醫、婦幼、兒童、精神衛生等專科醫院,從城市三級醫院、區縣基層醫院到鄉鎮(街道)衛生中心、社區與村衛生室的四級防治體系。二是擁有二級以上的醫療機構295家。三是服務隊伍齊備。全市現有衛生技術人員22.4687萬人,其中,醫師83307人,正高職稱2147人,副高職稱以上8407人,中級以上18687人。四是服務能力較強。全市現有三級甲等醫院36家。為滿足群眾就醫與健康需求,市政府規劃在全市建設三級(甲、乙等)醫院共70家。
黃春基:重慶市擁有陸軍軍醫大學和重慶醫科大學兩所實力強勁的醫學高等學府,有數量、質量在全國均較為靠前的藥品研發機構和大型醫藥企業,有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良好的信息化技術支撐,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康養環境,具備發展大健康產業的良好基礎,應該也必須堅定不移地做大做強這一朝陽產業。
孫清華:重慶在生物醫藥產業(含醫藥、醫療器械等)方面,曾是全國六大醫藥產業基地,具備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2019年,全市醫藥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636.4億元,同比增長10.4%。目前,全市規模以上醫藥企業178戶,其中年產值億元以上企業有57戶;有11家生物醫藥企業在滬深交易所上市,在全市上市公司中的占比超過20%。重慶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具備一定優勢:一是醫療機構數量較多,全市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數量20524家,其中三級甲等醫院36家。二是原料藥產業具備一定基礎,全市現有可藥用天然氣化工產品3000多種,中藥材資源較為豐富,有享譽國內外的道地藥材35種,中藥材總蘊藏量160余萬噸。三是科研體系初步形成,擁有國家級醫藥技術平臺7個、市級醫藥技術平臺50多個,擁有醫藥類高校4所。
CQDK全媒體:當前我市大健康產業發展還存在哪些問題和瓶頸?
戴明:一是產業總體發展水平較低,生物醫藥產值規模還不高,產業鏈和品牌特色不突出,健康產業新興業態尚處起步階段。二是產業結構不夠優化,跨界融合不充分,健康產業企業總量不多且缺乏龍頭企業帶動。三是技術研發能力不強,公立醫院科研支出占總支出比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王守富:與北京、上海、四川等全國省市相比,重慶醫療機構的科研學術、教學師資、救治能力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全國一流的醫學學科較少。主要瓶頸在于:一是重慶還沒有獨立的中醫藥大學,中醫藥高等級人才的培養機制還沒有形成,中醫藥高端人才偏少,優秀人才短缺。二是全市的醫療機構區域分布和區域發展水平不平衡,醫療發展不充分。三是缺乏整體規劃與統籌監管,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的中醫藥材供給不足。以中藥飲片為例,約70%來自外省市,無論是價格還是貨源都受制于人。
黃春基:客觀地說,重慶市存在醫藥科技領軍人才較為缺乏,創新能力不夠強,經費投入相對較少,支撐平臺不夠配套等突出問題和瓶頸,若不采取超常舉措、加大力度加以突破,很難在全國大健康產業發展競相突圍的格局中取得領先優勢。
孫清華:一是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在代表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發明專利、新藥數量、研發新藥數量等方面處于落后地位。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的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產業占比分別只有7.6%、6.1%(全國9.1%和9.8%)。二是技術支撐體系不完善。研發投入低,申報品種少,產業配套平臺發展滯后。高端人才匱乏,在重慶全職工作的以院士等為代表的高端人才不足10人。三是產業發展軟環境競爭力弱。我市沒有一支專注于生物醫藥產業的政府引導的政策性投資基金。
CQDK全媒體:發展大健康產業,我們可以向哪些方向著力?
戴明:緊扣中央賦予我市的戰略定位,綜合考慮我市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基礎、比較優勢和未來發展潛力,充分體現醫療、醫藥、康養聯動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線上線下協同發展的需求,把我市大健康產業發展總體定位為:全國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先行區,努力打造“一城三地”四大目標,即國家醫學名城、西部醫療高地、國家重要醫藥基地和國際知名康養勝地。
王守富:隨著重慶人口老齡化已超過20%并不斷加快,以及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應更好發揮中醫藥在未病先防和疾病康復中的獨特作用。在服務模式上,應利用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健康服務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在技術推廣上,應突出中醫適宜技術與科研攻關并重,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的主導作用。
黃春基:重慶市發展大健康產業,我認為還是應把生物醫藥領域作為主攻方向。一是瞄準精準醫療的廣闊市場前景,特別是在基于基因水平的精準診斷、基于靶向藥物的精準治療、基于醫療大數據的精準預防等方面,重慶具有人才和技術優勢,應努力搶占發展先機。二是把醫學檢測檢驗技術和疫苗研發作為發展重點。重慶的醫學檢測檢驗技術和疫苗研發能力水平位居國內前列,在國際上也有重要影響,極有必要將快速高通量篩選、新型生物傳感器研制、抗原工程技術等作為重點發展領域,集中優勢資源,持續加強科技攻關和政策配套,打造拳頭產品和龍頭企業。三是敏銳抓住罕見病防治和“孤兒藥”研發這個獨特領域。大力加強罕見病篩查和防治藥物研發,將有可能在全國乃至全球罕見病防治領域產業市場占據重要地位。
孫清華:一是在生物醫藥領域,建設“平臺+項目”的生物制藥產業化體系。重點推動重慶高新區Binex抗體藥物產業化平臺、巴南區智睿生物產業園等核心平臺項目建設,帶動我市生物制藥領域整體發展。二是建設“品種持牌+原料藥+制劑”的化學藥物一體化生產體系。大力發展上市許可持牌機構,大力增強特色原料藥、專業輔料制造能力,創建國家級特色原料藥智能制造基地。三是建設以“BI(生物技術)+AI(人工智能)”為特點的醫療器械產品創制體系。四是建設以標準化為基礎的現代中藥研發制造體系。鼓勵發展植物細胞培養和提取技術,建設中藥材植物細胞庫,以標準化技術體系推動中藥產業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五是建設“小型生物技術公司+風險資本+大型產業化服務平臺”的創新發展體系。
CQDK全媒體:在各地爭相發展大健康產業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提升我市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水平和能級?
戴明:一是突出創新驅動,打造國家醫學名城。創建全國一流醫科大學,建設一批國內領先的優勢重點學科和一流專業,研究組建重慶中醫藥大學;支持建設一批國家級和市級重點實驗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基地;實施大健康產業重大科技創新工程;深化與國內外專業優勢明顯的高校、科研機構、企業、醫療機構合作,打造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創新鏈條。二是突出服務促動,打造西部醫療高地。培育一批具有高水平國際化服務能力的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專科醫院。構建重慶“衛生健康云”基礎服務體系,試點5G遠程醫療專網。大力發展互聯網診療、線上健康咨詢、線上社區及居家健康管理等新業態。三是突出集聚帶動,打造國家重要醫藥基地。加快建設西部重要生物藥物產業基地;創建國家級特色原料藥基地,建設國家小品種藥(短缺藥)生產基地;發展一批市級以上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和生態種植基地,做優一批“渝字號”特色中藥材品種。四是突出融合聯動,打造國際知名康養勝地。建設一批富有特色的康養小鎮;打造“一刻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圈;打造一批生態體育公園、汽車露營基地、山地戶外體育旅游精品路線,承辦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大力發展營養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等健康食品,培育一批具有較高附加值的健康食品品牌。發展健康信息檔案、健康檢測、健康干預、慢病管理等健康管理產業。
王守富:一是提高站位抓緊發展。從戰略定位上,應把人民健康作為服務人民群眾、增強民眾福祉、鞏固執政基礎的千秋事業來做,而不是僅作為產業發展來抓。二是整合資源支撐發展。整合重慶中醫、中藥、種植三大科研教育資源,組建重慶中醫藥科學院,以此為基礎,建設重慶中醫藥大學,充分發揮中醫藥科學院(大學)的人才、設備與技術優勢,在全市開展中藥材培育、種植、加工、產品開發、藥品配送等服務。三是打通堵點加快發展。在技術創新方面,開展臨床醫療先進技術及基層衛生適宜技術、公共衛生領域防控技術、中醫診療技術、特色中藥制劑,以及醫療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等研究與應用。在產業發展上,應基于中醫保健康、中藥保致富,引導中醫及中西醫醫院共同組建醫療集團,通過醫院集團、企業、農戶搭建產供銷產業聯盟,有計劃地種植道地中藥材,推動中醫藥產業健康高質量發展。四是加強統籌優化發展。堅持全市一盤棋,根據各區縣具體情況,把觀光旅游、產業發展、產品開發、健康養老有機結合,形成統籌規劃、分布建設、共建共享的聯動機制,防止供給過剩;健康產業事關群眾身心健康、生命安全,要切實加強監督管理;要堅持以居家養老為主、社區養老為輔、高端機構養老為補充,統一社區和機構養老的標準,加強管理,提升質量。
黃春基:首先,要實施人才引領戰略,加大人才培養的內扶和外引力度,對頂尖人才及團隊以“一事一議”“一人一策”等超常舉措進行認定和支持。其次,要全力突出創新驅動,發揮重慶在大健康領域的特色優勢,組織協同攻關,持續推出特色明顯、效益良好、輻射面寬,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技術和產品。同時,要不惜大手筆投入,對于通過科學評估看準了的大健康領域研發項目,應著眼長遠大膽投入,政策和資金都要長期配套、便捷高效,不能過于急功近利。此外,要大力加強支撐平臺建設,重點是加大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研究中心、醫學大科學裝置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力度,加快建設西部醫學中心、國家醫藥科技創新高地、國際康養勝地等,為重慶大健康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平臺支撐。
孫清華:我認為要從以下三個大的方面來談。第一,要加快培育壯大四大產業集群。這其中就包括醫藥產品產業集群、醫療器械及相關設備產業集群、大健康食品產業集群、大運動(康養)用品產業集群。第二,要著力健全三個機制。一是健全大健康領域創新機制;二是健全藥品及醫療器械臨床上市支持機制;三是健全非藥品(醫療器械)管理類大健康產品質量標準標識機制。第三,要切實做好四方面保障。一是加大政策傾斜。落實落細《重慶市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若干政策》,促進藥品和醫療器械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二是加強金融支持。設立大健康產業發展基金,創新企業融資方式,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多種渠道籌措發展資金。三是加緊人才支撐體系構建。組建重慶大健康產業專家聯合會,加快引進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產業領軍運管人才、青年技術人才,聚集形成若干高水平產業創新團隊,快速拉升產業人才隊伍層級。四是加快應用場景建設,大力開展“健康中國行動”,提高市民健康素養水平,加快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培育催生個人健康產品、健康食品、運動(康養)用品等消費新需求,促進產業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