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清堯
新年伊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是黨中央對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作出的重大布局,給成渝地區高質量發展帶來了重大歷史機遇。我們要不負重托、把握機遇,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以時不我待的奮進姿態打造西部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
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重慶、四川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從歷史維度、發展程度、戰略高度、全局角度為新時代成渝地區發展定向導航,賦予了它新的重大使命。
第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具有帶動全局協調發展的戰略意義。成渝地區位于長江上游,東鄰湘鄂、西通青藏、南連云貴、北接陜甘,具有東西互濟、南北貫通、陸海聯動的區位優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彌補了我國中西部發展缺少“龍頭”的短板,將與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三大經濟圈一道,推動東、中、西協同發展。
第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推動西部大開發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支撐。成渝地區是我國西部地區和長江上游地區城鎮化程度、產業基礎、創新能力、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質量、速度直接傳導到廣闊的西部,從而促進西部大開發;與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和長三角地區相呼應,進而“舞動”長江經濟帶。
第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能夠促進解決區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成都市和重慶市都是我國中心城市,發展要素聚集,現代化程度較高。但其腹地廣大地區產業薄弱、交通不暢、城鄉差距較大,處于“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狀態,兩頭和中間發展不協調、不平衡。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可以“雙核”“雙動力”驅動全圈,進而實現高度一體化發展。
破解“雙城經濟圈”建設短板,亟需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激發高質量發展動力
多年來,成渝地區不斷加大合作力度。2011年,《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獲批;2015年,兩地達成《關于加強兩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備忘錄》;2016年3月,《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獲批;2016年6月,兩地簽署“1+10”系列合作協議;2018年6月,兩地簽訂《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2019年7月,兩地簽署了“深化川渝合作‘2+16系列工作方案(協議)”……但一直以來,成渝合作始終存在諸多瓶頸,備忘錄、框架協議難以變為具體項目得以實施,協同發展進程緩慢。
第一,統籌協調力度不強。一是缺乏國家層面推動平臺?;浉郯拇鬄硡^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均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立了以中央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從國家層面加速推動。成渝地區協調發展沒有由中央層面推動,兩地發展缺乏統籌。二是重大生產力布局不多。國家在東部布局了大飛機、高鐵基地、深海空間站、重型船舶等一大批重大項目,但在成渝地區布局的重大戰略性項目較少,且目前仍無一家本土世界500強企業。三是經濟規模較小。2018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GDP近6萬億元規模,僅占長三角(21萬億元)的28.6%。缺乏次級中心城市支撐,成渝地區之間,除了成都和重慶外,僅有瀘州、宜賓、綿陽、南充、達州等市是城區人口超100萬的II型大城市,且GDP均不到3000億元,“雙核獨大、中部塌陷”格局突出,與長三角城市群的蘇州近2萬億元,杭州、南京各1.5萬億元,無錫、寧波1萬億元,南通、常州、溫州等5000億元以上的城市相比,差距較大。
第二,高質量發展動力不夠。一是金融資本市場缺乏。目前,中國內地有上海和深圳兩大證券交易所,因此兩地的上市公司數量,除低于北京外,位列中國大陸二、三位。此外,國內12家股份制銀行中,京津冀有5家,長三角有2家,珠三角有3家,西部地區還沒有一家,西部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二是創新實力差距較大。根據全球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發布的2019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顯示,世界百強大學中,京津冀有2所,長三角有3所,成渝地區為零;百強學科中,京津冀大學中有42個,長三角中有66個,成渝地區僅有1個。三是對外開放水平不高。成渝地區不沿海、不沿邊,對外開放通道較少、時間較短、依存度較低,遠低于沿海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長江水道的必經之處三峽大壩,過閘運輸量已遠超設計能力,每艘船舶過閘平均等待時間為150小時左右,且沿長江僅只有一條鐵路,運輸能力難以滿足貨運需求。
第三,競爭大于合作。一是產業競爭。成渝地區之間多數城市沒有比較優勢產業,產業同質化嚴重,導致產能過剩。以瀘州市、內江市、榮昌區、永川區為例,四地毗鄰,都把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作為主導產業,產業分散、品牌不大,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二是人才競爭。成渝地區各大城市在教育、醫療、產業等高層次人才引進上,都出臺了政策,形成激烈的人才資源搶奪態勢。三是政策競爭。為吸引企業入駐,各地區在用地、物流等方面出臺了多項政策,在基礎設施上存在重復建設、過度建設的現象。以港口為例,川渝兩地持續加大高等級碼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使得港口吞吐能力遠遠超過實際運輸量,集裝箱碼頭實際吞吐量僅為吞吐能力的三成左右。
第四,互聯互通不暢。一是交通瓶頸依然存在。城市之間高鐵、高速公路沒有形成“網絡”體系,東西走向運輸有限,南北走向亟待提升。比如,成渝之間僅在主軸上開通一條成渝高鐵線路,到經濟圈外圍城市瀘州等地尚無高鐵。此外,川渝兩地交界區縣還有許多斷頭路未打通,阻礙著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通。二是公共服務能力較弱。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教育、醫療等優勢資源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慶主城區,中部市(區)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相對缺乏。重慶市三甲醫院基本集中于主城區,許多區縣還沒有三甲醫院,導致主城區大醫院人滿為患、一床難求。三是城市流強度較低。由于成渝雙城極核效應,周邊城市更多是與中心城市交流,其余城市間相互交流相對較少。成渝兩地缺少承載科學研究和運用的平臺,導致成渝地區難以聚集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尖端人才。
將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盡快落到實處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
第一,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成渝地區重大產業基本布局在成都和重慶主城,中部地區產業特別是制造業比較薄弱。要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成為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首先是壯大工業經濟。一是頂層推進產業布局。由中央領導牽頭成立高規格領導小組,建立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指導做好成渝地區產業規劃,布局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在渝西川南地區建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試驗區,享受國家級新區政策,促進沿海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并轉型升級。二是建設西部國際金融中心。組建雙城經濟圈建設政策性銀行,發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專項債券,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扶持產業發展。設立西部證券交易所,為成渝地區以及西部企業的上市融資提供便利。批準國家生豬大數據中心進行生豬期貨交易,探索農產品證券化。三是打造現代制造業基地。成渝地區之間制造業傳統上都是為成都和重慶主城配套,沒有核心企業??稍跒o內榮永四個國家級高新區建立產業聯盟基礎上,加大力度推進行政區和經濟區適度分離,統一布局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重大項目。
第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硬實力、軟實力,關鍵還是科技實力。一是整合科技資源優勢。川渝兩地要以成都科學城、重慶科學城、綿陽科技城等為核心,以各地區特色科學城為補充,整合資源建設西部科學城,建設一批重大創新平臺。二是建立國際領先研發平臺。在成渝地區布局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增加大科學裝置,吸引高新產業和頂尖人才。三是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對科技人才要給予比較優厚的物質待遇,提供比較優質的生活環境,同時要有比較寬松的流動機制,“以成果論英雄”體現人才價值。
第三,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對于不沿海、不沿邊的成渝地區,需要更高水平、更多層次、更寬領域的對外開放。一是高起點打造對外開放體系平臺。經濟圈內自貿區、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各項優惠政策要實現共享,天府新區、兩江新區要打造為對外開放高端服務平臺,助力各地區產業走向世界。二是積極對接對外開放大通道。要強化碼頭、鐵路、公路、航空等運輸方式的有機銜接,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陸海新通道”形成無縫對接。抓緊規劃建設榮昌貨運機場,利用瀘州長江港口、內江鐵路樞紐港建立國際物流“金三角”。三是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要對標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建立國際化營商環境體系,吸引全球資本匯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四是辦好國際知名展會。辦好智博會、成都國際工業博覽會等高層次高水平的國際高峰論壇或國際博覽會,提升成渝的影響力。同時,要支持各地舉辦國際知名的特色展會,如中國畜牧科技論壇已成為國際畜牧業精英交流最新科研成果的重要平臺,瀘州酒博會已成為國際酒業盛會。
第四,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成渝地區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生活舒適,是安居樂業的好居所。一是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積極開展國土綠化,加強長江流域植被保護,實行區域內環境聯防聯治,建設國家森林城市群。二是構建美美與共的城鄉關系。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需要有大中小城市作為支撐,除重慶、成都兩個大城市外,還要有3至5個較大城市帶動多個中等城市協同發展,形成雙核心、多中心、多層次的城市集群。抓好鄉村振興,整治農村環境,取消城鎮化率統計。三是推動教育醫療共建共享。盡快在渝西川南地區布局優質教育和醫療資源,打通兩省市同等上學、就醫門檻,實行醫保通用。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健康產業。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榮昌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