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利
摘?要:201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對此,萊西市姜山鎮根據上級文件要求,大膽探索,組織實施了鎮村組織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
關鍵詞:管理體制?改革?農村
一、改革的具體做法
針對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出現的新問題和新動向,為進一步拓展深化“萊西經驗”,推進鄉村振興,姜山鎮在借鑒鎮級機構改革的基礎上,實施了以基層黨組織調整為引領,以村委會優化為主的鎮村管理體制改革。按照先進生產力發展到哪里,黨的組織設置就跟進到哪里;群眾需求在哪里,黨員服務就跟進到哪里,大膽改革農村組織架構。由原先的“鎮黨委—社區黨委—村黨支部—黨小組”調整為“鎮黨委—社區黨委—功能—片區黨支部—黨小組”,在全鎮共設立13個農村社區黨委,撤銷了94個行政村村民委員會,成立了13個社區村民委員會和村民監督委員會。
一是多方論證,形成改革方案。針對萊西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實施方案,廣泛征求黨員群眾意見,在此基礎上召開了支部書記、社區書記等人員座談會,形成了方案初稿,經黨委擴大會討論研究后形成了鎮村組織管理體制改革方案。
二是廣泛動員,營造輿論氛圍。方案確定后,通過印發一封信、召開干部會、黨員大會等多種形式,進行全面發動,在鎮域內形成改革濃厚氛圍,消除疑慮,達成共識。
三是嚴密組織,確保順利推進。在推進過程中,充分考慮活動可能面臨的困難,建立黨委政府班子成員包聯社區、機關干部包聯村莊的工作體制。組織工作培訓會,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統一解答,確保了干部入村開展工作有抓手,有效保障工作的開展。
二、改革的主要成效
一是轉換了基層黨建工作主體。改革之前基層黨建工作的主體是各村黨支部,由于村級組織隊伍建設和能力素質等方面原因,基層黨建工作長期處于弱化、虛化、邊緣化。改革之后通過組織重新調整,將基層黨建任務由之前的村黨支部轉為社區黨委,社區黨委通過下設功能黨支部,實現了人員合理搭配、任務重新調配,鞏固了黨對基層的領導,實現了黨對基層的直接管理和服務。
二是理順了村級組織管理架構。農村稅費改革后,村級組織不再承擔組織生產、收取提留等任務,加之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級服務群眾功能在不斷弱化。同時,根據村級組織設置要求和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需求,各村在干部人員配備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特別是一些小村,嚴重浪費了干部資源。改革后在社區村層面只保留功能黨支部、村民委員會和村務監督委員會,各自然村只保留黨小組組長和村務負責人,黨組織設置壓縮了43%,村委會設置壓縮了91%。同時對村務工作實行扁平化管理,將有利于更加高效的開展村級工作。
三是形成了基層政權經略鄉村的基本支撐。改革成立社區村民委員后,鎮黨委通過社區黨委,實現對所屬村莊的直接管理,將區域內的土地等資源進行整合,統一運營,對外推介。通過成立功能性黨支部,把社區內原有的合作社、服務隊、環衛管理等相關資源整合起來,變以往的號召群眾干為直接帶領群眾干,實現不斷增收致富,形成了以鎮級為主體,村級和群眾密切參與的經略鄉村組織體系。
四是搭建了農業資源吸引社會資本平臺。改革后在新的社區村民委員會設置規劃了中心集聚區和產業發展區,“兩區”共建的整體格局。中心集聚區,通過整合各類資源,進行互助式農村社區建設,推進農村的現代化;產業發展區,依托農村土地流轉承包經營權改革,進行大規模土地流轉,不斷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發展壯大鎮域現有的甜瓜、胡蘿卜、黃秋葵等支柱產業。三、幾點思考
(一)堅持群眾路線是這次改革成功的前提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其核心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在這次改革中再次驗證。改革前期鎮黨委號召各社區黨委、村莊走訪3500多戶黨員群眾,廣泛征求意見,鎮領導班子成員深入村莊暗訪200多人次,針對走訪中群眾反映的村級組織作用弱化等問題,研究形成了改革方案,獲得了廣大群眾的堅決支持和擁護,為這次改革奠定了群眾基礎。
(二)執行有力是這次改革成功的保障
這次改革任務時間緊、任務重,涉及面廣,特別是表決活動,安排在一天同時舉行,鎮村干部的執行力強弱成為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94個村圓滿完成投票任務,整個活動組織有序,嚴謹規范,參與活躍,和諧穩定,折射出鎮村黨員干部強大的執行力。
(三)農村的市場化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實踐證明只有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才會帶來發展的活力,才會提速鄉村振興。村莊融合連片發展,通過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盤活村莊資源,壯大集體經濟,推動鄉村振興勢在必行。改革后,村莊面積更大、可整合利用土地更多,將進一步放大我鎮土地流轉改革效應,助推農村的三資運營,實現鎮、村、戶、企四方共贏。
參考文獻
[1]李廣庭.關于村鎮建設規劃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4(16).
[2]宋亞平.關于鄉鎮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考[C]//首屆湖湘三農論壇.2008.